人民報
 

南水北調後患無窮

【人民報訊】據多維新聞社15日電,王維洛於14在《大家論壇》發表文章,標題是《南水北調後患無窮》:中國的萬里長城,在月球上能看到,世界上的人都知道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他建造了萬里長城(儘管看到的長城不是秦始皇造的)。將來世界上的人都知道,中國有條人工黃河,它是某某建造的。如果埋在地下,這個功績就看不到,就會被人遺忘了,這幾千億的投資不就白費了?

1999年8月底,中國報刊報導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消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總幹渠始於湖北省的丹江口水庫,止於北京的玉淵潭,幹渠總長為1246公里,外加至天津的總幹渠140公里,亦號稱約1500公里。一期工程將平均每年從丹江口水庫調水146億立方米,而最終送到北京的水量約每年十六億立方米。

  一、南水北調工程和三峽工程是孿生姐妹

  早在五十年代初,長江水利委員會副主任林一山向毛澤東匯報治理長江的設想時,毛澤東提出要畢千功於一役,在長江三峽建大壩,卡住長江洪水。同時談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點也是可以的。毛澤東的這一句話,就成了南水北調工程的宏偉設想。在大躍進精神的指導下,五十年代末,兩個工程的規劃完成,只是因為經濟發展受到挫折,都沒有上馬。

  1984年,國務院批准了長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也同時擺到了議事日程上。三峽工程的第四個目標,就是南水北調。1988年李鵬說,"南水北調應以解決京津華北地區缺水為主"。在1992年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長江三峽工程的時候,李鵬的桌子上已經放著長江水利委員會1991年底提交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報告。

  二、決策在前,論證在後

  在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的十四屆代表大會的決議中,南水北調工程就被列為跨世紀的四大工程之一,在李鵬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有同樣的論述,可見,到中共十四大,南水北調工程是塵埃已落、鐵板釘釘的事。但是,直到1996年3月,南水北調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才完成,該年6月27日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審查委員會才審查通過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這又是一個工程決策在前,可行性論證在後的實例。

  按理說,南水北調工程的政治意義、工程規模、投資的數額、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跟長江三峽工程不相上下,應該採取同樣的審批程序,最後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批。但是,南水北調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審批,卻不需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批,更不需要公民參與評論,全部是黑箱作業,這裏不是工程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只是秉承領導意旨。

  據報導,南水北調工程到今年年底才能完成總體規劃,但是細心的讀者就會發現,早在年初,國家審計委員會就查出了水利部挪用南水北調工程的資金作股票期貨買賣的違法事件。事實上,在總體規劃尚未完成的情況下,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的南水北調單項工程都已經開始了。

  三、為什麼要南水北調?

  中國位於亞洲的東南,東鄰太平洋,氣候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從從東南向西北減少,降水量的年際變化也從東南向西北增加。降雨量的年內分配不均勻,東部季風氣候區夏季降水多,冬季少。這種地理氣候條件是自然形成的。

  就水資源總量來說,中國資源並不算少,河川平均年徑流量有2.6萬億立方米,在世界上居第五位,按人口平均占有量計算,為1400立方米,低於世界人均占有徑流量水平,屬於缺水區(國際上把低於人均一千立方米的地區列為缺水區),但高於荷蘭(600立方米)、比利時(870立方米)、匈牙利(570立方米)、以色列(330立方米)等30多個國家與地區。

  即使是南水北調的受水區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地區,年降雨量都在400—800毫米以上,相當於德國的波恩地區,所不同的是,波恩地區降水年分布比較均勻,而中國這些地區的降水集中在夏季。特別是這個地區的森林被破壞後,降水更趨集中,降雨後地表徑流量大,被植被截流的雨水少,補充地下水量也少;而乾旱季節,自然降水少,容易出現旱情。以往忽視綠色水庫(保護森林植被)的建設,多以工程手段來蓄水。就以北京為例,當初為什麼選定北京作首都,就是因為北京位於燕山山麓,永定河的沖積平原上,水源豐富。但是由於北京無節制的經濟和人口發展,工業和基礎設施的高密度的聚集,水已經成為北京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儘管北京地區的水資源開發程度為全國之最,但一些專家認為,只有遷都才能解決北京的水荒問題;另一些專家則認為只有南水北調才能救北京。

  南水北調的"宏偉設想"是在五十年代初提出的,當時的人口還不到現在的一半,人口平均水資源占有量是現在的一倍多,可見當時要上南水北調工程,並不是因為人均水資源少,而是受意識形態的指導,忽視自然規律,認為人類一定能征服自然,同時也體現了在資源分配河使用上的均貧富的思想。

  華北地區是半乾旱地區,本不適宜發展需水量大的農作物。但是五十年來,偏偏在水資源不豐富的華北地區發展水田,種植水稻,大大增加了農業需水量。天津在1973年到1977年水稻平均播種面積只有15萬畝,1978年升到57萬畝,1980年上升到96萬畝;北京的水稻種植面積也從五十年代的平均只有16萬畝增加到七十年代的72萬畝。京津地區的每畝水稻需水約800立方米,而旱地每畝用水量一般只為300立方米,二者相差一倍多。京津地區僅由於水稻種植面積的增加,每年農業需水量增加7億立方米,相當於通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每年調往京津地區的32億立方米的22%。中國工業的用水量(每單位工業產出的增值中所含的用水量)遠遠超過世界先進國家的工業用水量。北京天津市居民的人均生活用水量也超過德國的水平。京津地區,華北地區缺水是事實,但是缺水的主要原因是水資源利用的不合理,以及對水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如果不是從主要原因入手解決問題,而是一談到缺水問題,就指望從技術工程上得到解決,從大江大河跨區域長距離調水,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四、南方是否有多餘的水可調?

  這次公布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每年要從漢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庫調出146億立方米的水。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在武漢市匯入長江。漢江在丹江口水庫處的平均年流量為381億立方米,調水量占平均年流量的38%。漢江作為一個自然河流生態系統,是無法承受平均流量減少38%的衝擊的。況且這裏所提的381億立方米只是一個算術平均值,在自然條件下,漢江並不是以每年都有381億的流量。在最枯年份,丹江口水庫處的年流量,與向北方的調水量相當,就是說百分之百的水量都要調到外區域去。在這種情況下,漢江河流生態系統必然面臨死亡。

  五、向三峽水庫要水

  這次公布中線工程的平均每年的調水量為146億立方米,而為工程建設的總幹渠的年調水能力卻為400億立方米。水利部明知漢江無法保障華北和京津的供水量,但是只要工程上馬,數千億投資下去,總幹渠建成,北京和天津依賴於來自南方的水,到那時漢江不能保證供水,就必須從長江三峽水庫向北京和天津供水,最終實現五十年代初的宏偉設想。根據預測,到2030年,長江也會成為缺水區,這個預測結果,國家水利部是知道的,中央政府也是清楚的。

   那麼為什麼不能現在就直接從三峽水庫向華北供水呢?從工程條件上來說,利用中線向北京調水的最大優點是,南部地勢高,北京地勢低,可以利用自流把南方的水調到北方。為了調水,丹江口水庫的正常蓄水位要加高到海拔170米,而北京的海拔高度在50米,兩地高差120米,總幹渠長1246公里,平均的坡度為萬分之一(即10米\100公里)。水就是利用這個坡度從丹江口流到北京。而現在建設的三峽水庫的正常蓄水位只有175米,要讓水從三峽水庫通過隧道自流到丹江口水庫,三峽工程的正常蓄水位必須在海拔195米以上,即比正常蓄水位再提高20米,這樣會使三峽工程的移民人數大量增加。在目前的情況下,將這個問題攤開來,無疑會斷送了三峽工程。所以暫時先利用丹江口水庫供水,等三峽工程結束後,再談從三峽水庫取水,再來提加高三峽工程的大壩,再迫使更多的居民遷移,到那時就容易許多。

  這裏請讀者注意的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始終點間的平均的水力坡度。三峽工程在計算水庫淹沒和移民人數時,認為長度為660公里的三峽水庫的水力坡度為零。但是三峽水庫的水力坡度不可能為零,因為水要從庫尾的重慶流經660公里到達大壩三鬥坪。如果三鬥坪的正常蓄水位是海拔175米,那重慶的水位還是海拔175米嗎?讀者不難看出,三峽工程在計算淹沒範圍和移民人數時的誤差有多麼大。

  六、國際上大規模跨流域調水工程的實例

  巴基斯坦、美國、前蘇聯、澳大利亞、西班牙、德國、以色列等國都修建過一些跨流域的調水工程,但其規模和距離與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無法相比。巴基斯旦的西水東調工程調水量較大,為148億立方米,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北水南調輸水線路900公里,其他工程則規模較小,年調水量一般不超過50億立方米,工程投資費為幾億美元。由此來看,各國對大型調水工程的實施都十分謹慎,因為人們對調水工程將會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認識還是十分膚淺的,對已經產生的問題,也無有效的對策。80年代之後許多國家放棄了這樣的計劃。

  1964年提出的北美調水工程,計劃從加拿大的七條大河和阿拉斯加的三條大河中取水,每年調水1360億至3080億立方米的水到加拿大的中部、美國的西南部和墨西哥的北部,調水量的分配為∶美國獲60%,加拿大20%,墨西哥19%。要完成這個計劃,需要建造240個新水庫,112個灌溉站,17條通航運河,其中最大水庫的蓄水量為35000億立方米。這個調水工程,要經過美國西部的強烈地震帶,一些水庫將要建造在活動斷裂帶附近。如今,幾乎沒有人相信,這個計劃將來還會實施。

 ≡樟懈齪捅泵賴魎こ滔嗨頻募蘋急復右賭崛印⒍醣群擁魎街醒塹厙甑魎浚保玻埃耙諏⒎矯祝鈧眨擔埃埃耙諏⒎矯祝汕ざ任玻玻埃骯鎩8汕卓恚保埃懊祝睿保裁祝枰玻玻巴蚯叩牡緦Σ拍芙惶Ц摺5筆幣恍┛蒲Ъ際躒嗽鋇S牽右賭崛印⒍醣群擁鞽穌餉炊嗟乃浚跎倭魅氡北笏康模福ィ嵋鷙K構啵謀潯北笏械難畏葑槌珊腿攘科膠猓謀潯愕男緯傻任侍狻K樟惱飧黽蘋懷莆臼蘭偷淖畬蠊こ蹋謁樟饊逯螅飧黽蘋簿頭牌恕?p>  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的影響

  1、調水工程要穿越4大河流流域,橫截700多條河流,跨越許多鐵路、公路和一般道路。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中國大部分的河流自西向東流,而中線工程的總幹渠則是從南到北,跨越1246公里,打破了中國四大河流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之間的自然界限,將改變四大流域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十分嚴重,從總量上來說,其破壞將超過三峽工程。

  中線工程總幹渠要橫截四大河流域內的700多條河流(一說300多條〕。總幹渠和自然河流相交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總幹渠從河流上方採用渡槽的形式飛架而過;一是從河流下面採用倒虹吸管的的形式穿越而過;一是自然河流在總幹渠下採用倒虹吸管的的形式穿越而過。

  總幹渠的最終通過能力為每年400億立方米,相當於中國第二大河流黃河的平均年流量。採用渡槽形式飛架自然河流,就相當於把一條黃河人為抬高,在一千二百四十六公里長的範圍內,都造成頭頂一盆水的形式,造成一個人為洪水的大風險源。總幹渠的走向基本與京廣鐵路平行,從許多大城市的西部擦邊而過,總幹渠高於人口集中的城鎮的地面,高於南北交通幹線京廣鐵路,一旦總幹渠堤潰或是底漏,後果不堪設想。採用倒虹吸管的形式從自然河流下通過,不但破壞了原來地下水的走向,而且也是不安全。特別是總幹渠從黃河河底下穿過,一旦河底隧道在黃河洪水期間發生頂漏,黃河洪水進入總幹渠,將會把洪水引向北京方向。最後一種形式是讓自然河流讓位,利用倒虹吸管從總幹渠下部穿過,而總幹渠成為該小流域的主要地表河流,對原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破壞最大。此外總幹渠還要跨越許多許多鐵路、公路和一般道路,多數採用渡槽飛架的形式,這樣在中國的核心地區,出現一條高出地面的人工大河。

  2、提出南水北調的設想已經有近50年,而工程的基礎資料依然十分缺乏。中線工程總幹渠經過我國兩大暴雨區,幹線長,暴雨洪水特性變化大。在總幹渠要橫截的700多條河流中,除29條河流有實測流量資料外,其餘近700條河流均無流量資料。總幹渠南部端點陶岔至沙河南岸240公里的渠段,分跨長江,淮河兩個流域,沿程需要建設128座河渠交叉建築物(平均2公里一個)。這些河流中,交叉斷面及附近河段中有實測水文斷面的僅有刁河和湍河,其他99.2%的河流均屬無資料的地區,而且交叉斷面以上集水面積的大小相差非常懸殊。白河、潦河等七條河流交叉斷面上游已經建立了11座大中型水庫,其調蓄對河流又改變了河流的自然流量。多數河道的防洪能力差,有些區段在洪水期間,幾條河流互相串通連成一片,規律難以掌握。毫不誇張地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規劃設計,可以稱為是無基礎資料的規劃設計。要在這700多條河流上建立水文臺站,長期收集資料,是十分艱苦的工作,也是默默無聞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沒人幹。但是上跨世紀的工程,卻是人人爭著幹的事,有名有利。1975年板橋、石漫灘等50餘座水庫潰壩,造成23萬人員死亡,原因之一就是板橋、石漫灘等水庫缺乏基礎資料,暴雨強度和洪水流量估計過低。

  3、工程的安全問題,防洪,防震,防潰,防滲,防凍和預防人為破壞的問題。總幹渠不但要經過中國的兩大暴雨區,還要經過兩個最大的地震區,要經過膨脹土區、礦區和礦井沈陷區。總幹渠的年調水能力達到400億立方米,總幹渠的底面寬100米,大大超過一條20條車道的高速公路,等於是一條高架人工大河。這條人工大河在經過兩大地震區時,能否保證安全,無人能夠回答。最近臺灣地震,出現高架公路斷落的現象。調水總幹渠的防震能力,必須超過高速公路,不但不能倒塌,而且還不許出現裂縫,因為裂縫將導致堤潰或底漏,造成洪災。北美調水計劃擱置的一個原因,是要經過美國西部的地震區,而中國南水北調中線要經過的邢臺地區、北京天津唐山地區的地震風險和強度,都不在美國西部地區之下。

  人為破壞也是一個防不勝防的難題。中國著名的紅旗渠就多次遭到人為的破壞,原因是分水矛盾。中線工程的總幹渠就像一把達摩克利斯劍,高懸在頭上。

  最後還要指出的是,目前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本身就是中國有名的病庫險壩之一,在過去的運行中就多次出現過險情,也曾發生過水庫誘發地震。為了調水的需要,丹江口水庫大壩必須再加高23米。加高後的大壩,能否滿足安全要求,還是一個大問題。

  4、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前面已經談到調水將破壞中國四大河流域間的自然界限,改變四大流域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同時也改變四大河流域內水流的自然流向。由於年調水量超過漢江的枯水年的全年流量,丹江口以下的漢江段將出現長時期的斷流,漢江的河流生態體系將遭到最嚴重的破壞,水生生物死亡,魚類消失,漢江兩岸的人們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用水無法保證。武漢為漢江下游的重鎮,依賴漢江而生存。漢江斷流,武漢與其西北腹地的水路運輸也就中斷了。目前計劃引長江水來補充漢江部分江段,並不能阻止漢江河流生態體系的死亡。

  中線工程的二期目標是每年從長江向北方調水400億立方米,再加上南水北調東線和西線工程的每年調水量600億立方米,總共每年從長江調水1000億立方米,占長江口平均年徑流量的10%以上。長江入海水量的減少,將引起海水倒灌,長江口泥沙沖淤狀況的變化,影響長江口魚類生活的條件。目前海水倒灌可以最遠上溯到江蘇鎮江,水量的減少後,可能上溯到南京以西地區,目前海水倒灌的持續時間較短,尚在可承受範圍之內,未來海水倒灌的時間將持續較長,使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供水發生困難。長江的水量不足,可能在長江口形成攔門沙坎,影響長江航運和上海港的發展;長江入海水量的減少,將迫使上海江蘇浙江加大投資,鞏固海堤。至於長江是否能夠承受長時間的水量減少10%,還是個無法回答的問題。自然河流有豐水年,枯水年,不斷變化,互相彌補。而南水北調工程設計認為,長江的平均年流量減去調水量,剩餘的水量尚在枯水年的水量之上,所以估計不會對長江生態有影響。但是他們卻沒有研究過,在最壞情況下,在枯水年的流量中減去調水量後,那時候的長江又該是個什麼樣,長江的生態系統會受到什麼影響?1998年長江大水之後,1998年冬和1999年春,長江出現了歷史最低水位,長江一改在夏天洶湧澎湃的樣子,成了一條混濁的小河,無力地呻吟著,河床上露出白茫茫的沙灘和一片片亂石。這條長江能承受每年調水1000億立方米的衝擊嗎?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受水區是北京、天津和河北、河南的部分地區,總調水量400億立方米,而受水區自然徑流量每年只有276億立方米(北京、天津按百分之百、河北、河南按百分之五十計),調入水量大大超過受水區的自然徑流量,受水區能否承受這麼多的水,也是個大問題。受水區是半乾旱地區,由於植被被破壞,地表水的蒸發量很大,這麼大量的水調入後,自然水平衡受到破壞,特別容易發生大規模的土地鹽堿化問題,需要更多的水來沖洗土壤中的鹽份。所以結果是,害了北方缺水地區水,不是滿足了需求,而是引起更大的需求,使缺水問題更嚴重。南水北調還可能引起血吸蟲病向北遷移,血吸蟲病範圍擴大。

  5、丹江口水庫的22.4萬移民將第三次搬遷,幹渠沿線還有數十萬居民被涉及。為丹江口水庫工程完工30餘年,但是38萬移民問題至今沒有解決,許多移民至今還是依賴國家救濟過日子。這一次是第三次搬遷。

  八、結束語:為了在月球上看到這個工程

  40多年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論證中有這麼一段話,十分精彩∶長江的偉大,不僅表現在流域內具有最美麗的開發前景,而且它的這個美景更有超流域的偉大意義。從三峽引水到華北,將使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夢想把江南移到北方的願望,完全有可能實現了。而且將使著名的長江三角洲由蘇杭一直擴大到京津,由大別山擴大到長城腳下。現在作為三峽引水華北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丹江口水庫工程已經開工了,引漢總幹渠的工程正在進行設計工作,不久亦將開工。我們可以自豪地滿懷信心地說,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人民,會親眼看到華北水網化和河網化的計劃的實現,並可以看到一條約等於兩倍黃河年總水量的巨大運河由三峽西去,切斷巴山秦嶺,縱割中原,但卻馴順得象天上銀河那樣,清澈平靜指向京津滾滾而來。這將是不久就要實現的宏偉事業,而不是什麼遙遠的理想了。

  五十年代,"共產主義"都快到了,這點憧憬也許不算過分。

  但是,當時提出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當初除了調水目標外,還有航運目的,後來增添了旅遊;這次批准的中線工程,航運和旅遊都被取消,為的是保證輸送到北京的水質要好。從工程上來說,應該採用地下輸水管道,而不是採用明渠的形式。地下輸水管道可以保證水質不受污染,減少蒸發保證水量,容易分配水量,輸水工程安全性好,同時也可以少占用農田近40萬畝。為什麼要採用明渠形式?主要是為了在月球上看到中國這個偉大的工程。中國的萬里長城,在月球上能看到,世界上的人都知道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他建造了萬里長城(儘管看到的長城不是秦始皇造的)。將來世界上的人都知道,中國有條人工黃河,它是某某建造的。如果埋在地下,這個功績就看不到,就會被人遺忘了,這幾千億的投資不就白費了?(http://renminbao.com)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9/15/3221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