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陆在新任知县 建"问苦亭"探民隐(图)




陆在新在县衙的右侧修建一座亭子,名曰「问苦亭」,每月抽出空闲时日,坐亭中访求民隐。

【人民报消息】「安民为本,在于足用。」这句话体现古代的富民思想,在历代官吏治理民政的过程起到积极作用。清朝康熙年间,江西庐陵县(今吉安)知县陆在新就具有这种思想,他关心百姓疾苦,力除民患,取得安民的好效果。

陆在新,字文蔚,江苏长州(今苏州)人。他从小务农,取得生员资格后仍坚持耕作,「晨荷锄出,暮归读书。」后应聘入城授徒,每谓弟子曰:「我辈竖起脊梁,便合担当正义,何得负此昂藏七尺为?」

康熙五年,皇帝下诏以策论取士,陆在新因「夙讲经济,遂得举」,授松江府儒学教授。后来,江苏巡抚汤斌发现他政声卓异,向上司推荐,被迁任为庐陵县知县。

陆在新接到委任札书时,便立志做个安民的父母官。他不带仆从单骑就道,一到庐陵,即「誓于城隍神,不以一钱自污。」随后又亲赴各乡了解民情,及时解决累民之苦,并在各方面给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为了能随时体察民间疾苦,并使百姓有表达心愿的机会,陆在新在县衙的右侧修建一座亭子,名曰「问苦亭」,每月抽出空闲时日,坐亭中访求民隐。通过这种形式,百姓可经常与知县交谈。不仅解决许多问题,同时也融洽了官民关系。

庐陵县和其它地区一样,每年农民交纳的赋役钱粮都要增加一定的损耗额,即所谓耗羡。而耗羡之额历年又都不同,这与地方官吏的贪欲程度有关。由于钱粮耗羡,往往成为地方官吏中饱私囊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耗羡之额愈来愈重,长期以来一直是百姓的沉重负担。

陆在新了解百姓对此十分不满,下令废除陋规,一律按政府规定之额征收,从此钱谷耗羡革除殆尽。按惯例,各乡百姓纳粮要由各户自己送到县上。百姓每年交纳时,都要先经水路再转陆路,既花费许多时间,又要付出可观的运送费用。陆在新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在通往县城的各水道边,建立五个粮仓以便民输纳。仅此两项改革,即减轻百姓许多负担。

庐陵县山区的百姓生活十分贫困。陆在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常携带干粮、日用品等,亲自到山里去替百姓办事,减少灾患,并帮助他们安顿生活,发展生产,使山区百姓深受感动。

为了给百姓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陆在新一直注意严束属吏,不使其扰民。同时不断打击盗贼以杜绝殃民之祸。他特别注意社会风气的转变,为此,修学校、进诸生、设义学、教民子弟读《小学》、《孝经》等书。

康熙二十六年,赣江水泛滥,庐陵县遭受特大洪灾,许多百姓被围困于水中。陆在新心急如焚,为了尽快抢救遇难灾民,他带头捐资雇船募夫前往救助。在他的影响下,属吏及城中士民也纷纷捐资,很快组成庞大的抢救队伍就。陆在新亲自率队出入洪涛中,将一批批灾民接救到城里,随后又发给灾民口粮。经过奋力抢救,使遇难灾民逃过死劫。

由于陆在新关心百姓疾苦,力除民忧,一年之后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尽管他在任时间不长便死在任上,但却得到庐陵百姓的敬仰。去世后,庐陵人为他罢市三日,悼哭者万余人。百姓们又共同请求上官,将陆在新的牌位供奉到吉州「名宦祠」,人们都以敬奉乡贤之礼祭祀他。

(参考数据:《清史稿》)△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6/11/13/64531.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