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奇聞!他用十兩銀子改變命運(圖)

杜若




少年想自己快要死了,要這些錢有什麼用,就將王生贈送的銀子悄悄給她調換了。

【人民報消息】清朝有一位少年極其窮苦,因此打算放棄科考。有位王生,家中富有而且很講義氣。王生和這個少年相處得很好,極力勸他一起去,並慷慨資助他趕考所需的一切費用。

他們來到金陵後,聽說承恩寺有位相士,算人的禍福吉兇,每次都出奇精準。少年和六個同學湊熱鬧,一起去看相。那位相士看了他們六人,將他們的家庭情況說得絲毫不差。

輪到少年時,先生先問了大致情況,然後屈指一算,勸他趕緊回家。眾人都感到很奇怪。相士說,這名少年面相枯槁,天庭已經出現晦紋。依照相法,五日之內必會死於非命,據他現在的面相應當會死在路上。

王生和眾人都感到震驚,連忙問化解的辦法。相士說,生死大數,沒有大陰德,就不能挽回天意。現在期限緊迫,還能有什麼辦法?眾人一路沉默回到寓所。

少年為了不連累大家,打算返回家鄉。王生憐憫他,替他雇了船,再次送給他十兩銀子,以備他急用。

書生以銀換銅 救人性命

少年辭別大家登船返鄉了。在長江走了十多裡水路,由於風浪太大,客船不能繼續前行。船夫就把船繫在岸邊。轉眼過去四天,但見風勢更猛了。少年心想,快到五天的期限了,船又不能走,難道真如相士說的要死在路上嗎?

此時,少年一心等死,萬念皆空。他上岸閑逛時,忽然看見一個中年孕婦帶著三個小孩,邊走邊哭。少年忽然心想,這裏人煙稀少,她是要去哪兒呢?少年心生疑惑,於是上前幾步,急忙問她有什麼難處,或許還能幫助她。

婦人不得已,告訴他苦楚,她賣了兩頭豬,說好了是十兩銀子,卻收到了十兩銅錢,因為上當受騙,她害怕挨打,不敢拿假錢給丈夫,於是決定帶著孩子投江自殺。

少年聽後心裡很難過,他想自己快要死了,要這些錢有什麼用,就將王生贈送的銀子悄悄給她調換了。他對婦人說:「哎呀,妳真是差點鑄成大錯,這是真銀,怎麼是銅呢?」

婦人生氣地說,好幾家銀店都說是銅,怎麼可能是銀?少年藉口說:「那些銀店欺負妳是一介女流,如果妳跟我一塊去,他們就不敢說是銅。」

婦人和他來到一家銀店驗銀,說是真銀。他們又去了幾家,也都說是真銀。婦人大喜,謝過少年後,帶著孩子回家去了。

神明重德 賜二位少年功名

少年救下婦人後天色已晚,不得已露宿在破廟的廊檐下。疲倦的少年跑了一整天,剛坐下就睡著了。朦朧中,他聽到衙役的吆喝聲。少年伸頭一看,看到大殿上燈火通明,兩旁的衙役威武地站著,中間有一個王者模樣的人坐在公堂之上,好像是關帝。忽然關帝下令說,今天江邊有一個人救了五條人命,應當查清這個人,賜他福報。

待一個官員匯報少年的情況後,帝君又問,這次秋榜少年是否能考中?另一位官員說,少年的福祿和壽命都已經盡了,就應在今天夜裡子時被倒塌的墻砸斃。

帝君說:「如果這樣,那還怎麼勸人向善呢?改一下祿籍。」本次秋試一名江南解元因淫污婢女已被除名,帝君決定讓這名少年補缺。

旁邊另有一人說,因王生輕財尚義,贈送少年錢財,才成就了這一善果,所以王生也應榮獲功名。帝君當即準奏。

救人挽回造化 少年重獲新生

少年專心聽著,忽然耳邊似乎有人喊叫著:「快出來!快出來!」少年心中大驚,猛然而醒,意識到自己依舊蜷縮在廟檐下。他在一片漆黑中,聽到墻土簌簌往下掉,他連忙爬起來往外跑。剛走出幾步,墻便轟然倒塌,正好砸在他蹲坐的地方。

天亮以後,少年整衣拜過廟裡的帝君就返回到船上。他心中想著神說的話,一定會應驗,於是就和船家商量返回金陵。少年來到客店,大家見到他還活著都感到震驚。王生笑著說:「大難不死,必有大福。」為他辦酒慶賀。

大家起哄,簇擁著少年去找相士。相士抬頭一見少年,驚訝地說:「你還活著?」相士發現短短幾天,少年的骨相已經大變。說他一定是做了非同尋常的善事,救了人命才挽回這般造化。並預言他今年科考一定能中頭榜,明年會進入翰林,官至一品,壽數增至八十。

功名調換非偶然 陰德度己惠人

相士笑著說:「這件事絕不是偶然,半月前我為一個秀才看相,他眉宇間明堂光采非同一般,肯定是今科的解元。但昨天他又來看相,前額卻出現懸針紋,先前的光采全都消失了。想必,他一定做了見不得人的壞事,功名都被取消了。」

相士又對王生說,今年他會和這名少年一同考中。王生笑著說:「我哪裏做了什麼善事啊?」相士說:「正是無所為而為之,這才叫陰德。」

回到客棧後,少年將事件的始末全都告訴王生,並說:「如果沒有恩兄贈送的銀兩,我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人家去死!今天幸蒙神明護佑,這是仁兄的恩惠呀!」

王生驚訝地說:「這是你有大量!真要如此,我卻應該感謝你才對呢!」二人彼此謙讓著。這年科考,少年果然中了解元,王生也榜上有名。第二年,兩人同入翰林為官。

(參考數據:《坐花志果》上卷 三之《十金易命》)△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8/3/25/67090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