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航母對臺海作戰的影響(圖)
 
亓樂義,軍事評論員
 
2024年5月17日發表
 
中共「福建號」航母。(視頻截圖)
【人民報消息】中國第3艘航空母艦福建號5月8日完成為期8天的首次航行試驗。這次海試主要檢測驗證福建號的動力、電力等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這是航母海試的第一步,後續還將對航母的操控系統、作戰系統進行試驗,完成這些所有測試才能交付海軍。 統一臺灣和收復南沙 後續的試驗難度逐步加大。操控系統是指航母的總體系統集成,要做到航母上各種系統在海試中能穩定持續運行,系統之間無縫對接和可靠運轉,禁得起海上風浪的檢驗。海試中的作戰系統,主要是對艦載機的起降試驗,並檢驗起降設備及通信協調性能,以及對航母上的對空對海雷達、防空導彈系統和近防火炮等武器進行全面試驗檢測。 應該說,航母海試以問題導向為主,目的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把通過檢測驗證的航母交給部隊使用。如果沒有試航階段的「吹毛求疵」,做出及時可靠的修正與磨合,極有可能把一些隱患隨艦帶給作戰部隊。因此,海試最應該關切的不是它多快完成交付海軍,而是能否及時發現問題並消除隱患。只求快,反而帶來更多問題。 早在1970年,中國海軍造船工業領導小組奉命組織航空母艦的專題論證,並提交工程方案,領頭人是在1980年代擔任海軍司令員的劉華清。他在回憶錄中說,中國搞航母不是為了和美國、蘇聯比賽,」主要是用於解決對臺鬥爭需要、解決南沙羣島爭端和維護海洋權益等方面的任務。」平時可以用於擴大政治影響力。 劉華清在海軍司令員任內,曾仔細研究對臺作戰,首先使用岸基飛機掌握制空權,但是岸基飛機的留空時間短,為能持續作戰,需要動用很多的飛機和機場,耗費巨大。言下之意,如果有航母使用艦載機,能減少岸基飛機的大量投入,又可以從臺灣東部發起攻擊,對臺灣形成東西夾擊之勢。可以說,中國發展航母的最初動機,主要是統一臺灣和收復南沙。有了航母,海上機動編隊在艦載機的空中掩護下,可到近海乃至更遠海域執行作戰任務。 「近海防禦」戰略 1985年底,劉華清正式提出中國的海軍戰略是」近海防禦」。在此之前,近海是指距中國海岸線200海浬(約370公里)以內的海域。此後,按鄧小平的指示重新明確」近海」的範圍:包括黃海、東海、南海、南沙羣島及臺灣、沖繩島鏈內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海域。 劉華清說,」近海防禦」屬於區域防禦型戰略。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海軍的作戰海區,主要在第一島鏈和沿該島鏈的外沿海區,以及島鏈之內的黃海、東海與南海海區。 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水平的增強,海軍力量的壯大,劉華清指出海軍的作戰海區,將逐步擴大到太平洋北部至」第二島鏈」。在」積極防禦」的戰役戰術上,海軍將採取」敵進我進」的作戰指導,就是敵人向中國沿海區進攻時,海軍也向」敵後」發起進攻。 劉華清的話可以這樣理解,中國航母的作戰任務最初是針對臺海與南海,隨著實力增強,海軍更應前出第一島鏈至第二島鏈之間,從敵人後方實施」反介入與區域拒止」(A2/AD),包括阻絕美軍介入臺海衝突。從最近幾年中國航母遼寧號多次前出第一島鏈到菲律賓海搶佔有利戰位來看,完全反映劉華清」近海防禦」戰略後續階段的作戰設想。 中國航母編隊的作戰重心在攻擊臺灣和拒止美軍之間,哪一項更為重要?臺灣國防部2023年出版的《國防報告書》給出了答案。 今後航母重於拒止美軍 報告書把中國航母的威脅歸類為」反介入與區域拒止」領域,指出目前中國航母遼寧號和山東號正在持續戰力生成,配合海、空軍執行跨越第一島鏈的遠海長航訓練,並協同火箭軍部署中、長程常規型對地和反艦彈道導彈及巡航導彈,建構第一島鏈至第二島鏈間區域抗擊外軍的能力。臺方研判,福建號航母2025年完成海試後撥交服役,將持續完備中國航母」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能力。 可見,現階段中國航母的作戰重心更偏向拒止美軍,並且演變為中國武統臺灣的前提條件,也是美中大國競爭實力消長的關鍵所在。2022年5月上旬,由東部戰區組織海、空軍和火箭軍常規導彈部隊,在臺灣以東和西南海空域進行實兵演練,有別以往。這是首次航母與常規導彈部隊,在東部戰區的統一指揮下進行戰役級的聯合演練,也顯示解放軍拒止美軍介入臺海衝突的可能作戰模式。 據日本防衛省公佈資料顯示,遼寧號航母編隊由8艘戰艦組成,除了航母,另有1艘055大型驅逐艦、3艘052D和1艘052C驅逐艦、1艘054A護衛艦及1艘901大型綜合補給艦。不排除水下有1至2艘攻擊核潛艇,被視為中國航母編隊首次出現的最大陣型,在東部戰區的統一指揮下,快速前出第一島鏈到菲律賓海實施聯合演練。 據報導,航母編隊的前出航線非常特別,穿越島鏈後先到臺灣東部海域200海浬(約370公里)處,接著又往東前出一段距離,之後又折回200海浬處的對臺攻擊戰位,展開艦載機飛行訓練。中國軍事專家認為,第一個動作是演練驅離正在接近200海浬處的外國軍艦;第二個動作是從外圍向西推進,壓制在臺灣東部海域活動的臺灣軍艦,形成「外阻內封」的作戰態勢。 中國軍事專家指出,臺灣東部200海浬附近(約300至400公里)南北一線海空域的戰役戰術地位極其重要。1996年臺海危機,美國2個航母戰鬥羣在此活動,威逼大陸對臺軍演可能的對臺行動。言下之意,中國不會讓同一事態再次發生,而搶先前出島鏈佔據有利戰位,迫使美國航母遠離臺海戰區。 兩個正面作戰 除了遼寧號航母編隊前出島鏈,解放軍陸基航空兵多型飛機飛往臺灣西南空域、南部空域和臺灣以東空域,策應航母編隊演練。同時,火箭軍常規導彈部隊以臺灣東部海域為目標,進行模擬打擊,而形成由海、空軍和火箭軍組成戰役級的協同訓練和聯合訓演。由於火箭軍的加入,使得航母編隊在自身的防空反導火力之上,又增添一層保障。 如今中國擁有3艘航母,不要多長時間陸續形成戰力。中國軍事專家認為,未來武統臺灣,解放軍將有2至3個航母戰鬥羣在陸基航空兵和常規導彈部隊的協同下,在臺灣東部200海浬附近南北一線海空域,形成兩個正面的作戰態勢。一個是對外正面,拒止美國艦隊進入臺海戰場;另一個是對內正面,對臺灣形成全方位圍島攻勢。如此一來,統一臺灣的軍事手段將多樣而嚴密,效能也越來越高。 對於以上的分析,確實有幾分道理。不過,仍有疑點有待釐清。首先,事先佔據有利戰場戰位,是在雙方情報監視偵察和兵火力投射能力相當的情況下才有意義。如果一方具備以上兩項更遠的能力,何需搶佔有限的戰場戰位呢?他可以從更遠和更大範圍、不同方向以及更靈活的方式,做到」先發現、先攻擊、先摧毀」敵人的作戰效果。 美國航母打擊羣的致勝關鍵,不在於先佔據有利戰位,而在於能否發揮比敵方更具遠程的精確打擊能力,這是美軍的優勢。在現代海戰中,保持距離和利用遠程打擊能力是一種有效策略,這樣能以最大程度減少風險,同時以最大限度發揮自身的遠程火力優勢,對敵方目標實施精確打擊,而不需要靠近中國預先佔據的作戰海區。 三段式火力打擊模式 就火力打擊而言,美國航母打擊羣在加油機的保障下,形成」遠程快速響應、中程連續介入、近程持久控制」的三段式火力打擊模式,縮減航母參與全球作戰的時間。在遠程快速響應階段,航母打擊羣在距離戰區約6,000公里處投放前一波無人機作戰編隊,約8個小時飛抵戰區進行作戰,同時航母打擊羣全速開進,2至3天後到達距離戰區約3,200公里的預定戰位,完成快速響應。 進入中程連續介入階段,航母打擊羣再投放後續無人機攻擊波次,儘可能消耗敵方航母編隊戰力,並以」分佈式殺傷」減少或抵消敵方中遠程常規導彈攻擊。等敵方主要威脅消除後,航母打擊羣前進到拒敵約1,000公里處,此時各型有人艦載機發揮整體戰力,摧毀敵方航母編隊併進入近程持久控制階段。講到這裡,還未把中國航母編隊冒險前出菲律賓海域,將遭遇美臺日三方合圍夾擊的戰場情境算入。 一個合理的推論是,中國航母編隊先在臺灣東部菲律賓海域搶佔有利戰位,目的是在危機發生前形成戰略威懾態勢,謀取階段性的政治利益。等到危機爆發或戰爭開打前,美臺日三方都會做出相應兵力部署。到這一步,中國航母編隊穿越宮古海峽和巴士海峽前出第一島鏈的機會將大大降低。因此,中國航母編隊對臺海作戰的影響,更多的是威懾大於實戰。△(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分享:
 
人氣:7,70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北京瞬間天黑  狂風暴雨 大樹連根拔起!整個北京城大風呼嘯
北京瞬間天黑 狂風暴雨 大樹連根拔起!整個北京城大風呼嘯
中國房東「一鋪養三代」美夢破碎  !100萬搶到的商舖
中國房東「一鋪養三代」美夢破碎 !100萬搶到的商舖
博士碩士畢業即失業!大學生找工作陷入困境!北京職場就業率1:10萬?
博士碩士畢業即失業!大學生找工作陷入困境!北京職場就業率1:10萬?
車主:「誰買誰後悔」!  比亞迪失控 剎車失靈 !
車主:「誰買誰後悔」! 比亞迪失控 剎車失靈 !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