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讯】十月九日,中共将召开十五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十五」计划草案。这次会议只开三天,说明讨论只是形式,多数中央委员只是表态赞成拥护而已。会议的重点,相信是在江核心的讲话上。其内容可能包括解释制订「十五」计划的原则,党内反腐败和党的组织建设,还有新一代干部的培养问题。至于对台和大国外交问题,只是通报情况和既定的应对方针。

国企收缩与否左右两派角力

不过,也不排除五中杀出程咬金。过去,在中全会上,也曾有势力提出不同意见,改变了原来的决策。「十五」计划,在八月北戴河中共高层避暑期间,政治局已讨论过,并原则通过。但据北京专家透露,在「十五」计划制订中争论不断,有几个焦点问题更是争得面红耳赤。尤其是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左派一定会争到最后一刻。

第一,国有企业是否继续大幅收缩问题。朱镕基为首的主流派,认为国有企业要继续收缩,继续撤退基本不再参与竞争领域,使到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继续下降。前几年,朱镕基一派,曾提出要将国有经济的比重降到百分之二十五以下,但在中央委员会上未能通过。江泽民在会上改用「有所进,有所退」的提法,总的倾向是收缩,但不提出具体的指标,避免姓社姓资的争论。

这次左派继续以邓小平关于国有经济要占主体地位的论述为武器,批评朱镕基「收缩」战略。他们讥讽说,朱总理是因为「退」,才完成国企三年脱困。现在还有多少垄断行业,要退出所有竞争领域,那不等于不要国企,也就是不要社会主义?

同时,左派对主流派放弃国有企业,却热中发展私有经济极其愤怒。今年以来,中共高层以「只做不说」的策略,悄悄地作出一系列有利私有经济发展的决定,包括对私营企业雇工人数和注册资金,不再设最低限制;对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也大幅放宽,表明除涉国家安全和应由国家垄断的行业外都可进入;另外,还允许私人资本参与外贸。

民族工业发展将受入会影响

在北戴河避暑后的九月十六日,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求是」发表题为「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驳经济私有化观点」,抨击中共高层有人认为私有经济优于公有经济,并主张由市场经济决定经济成分的比重,不一定坚持公有经济一定占主体地位。这不是时间的巧合,正正显示分歧的公开化。据悉,五中全会是「最后的斗争」,要挡不住私有化,公有制完了,中共也就完了。

第二,与上一个问题相关,就是保护民族工业的问题,这其实也是有关加入世贸问题争论的继续。朱镕基访美时,虽然没和柯林顿达成协议,但是他对美国作出的重大让步,引起中共元老和高层,以及许多学者的批评、斥责,指他卖国,不但不要国有企业,也要把民族工业搞完。但是,江泽民在总体上支持朱镕基,使到政治局一致同意加入世贸利大弊少,作出必要让步是必要的。结果,高层对中下层施压,特别是既得利益最受影响的国务院部委和国企领导,最终和美国达成协议。

据悉在北戴河避暑时,江泽民对国务院对加入世贸准备不足,尤其是在避免冲击方面,大为光火。为此,北戴河避暑后,朱镕基专门召开会议,责令各相关部门作研究,及早作出部署。

转向市场经济高成长为主轴

然而左派并不满意,他们认为朱镕基加入世贸的思路,犯了方向性错误,盲目靠外资来保证中国的持续发展。具体说,不但大开门户,让外资进入中国的各个经济领域,而且还准备让外资购买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股票。这样,国际跨国大财团,凭著雄厚实力,迟早吞并完中国的优质国有大企业。例如,中国石油化工企业,是垄断全中国燃油的大型企业,上市后香港数一数二大财团,都在不断增持该公司的股票。市场上传言,他们早已收到朱镕基放开国有股的风声,希望日后能成为中国石油化工的单一最大股东。

同时,如果在未来五年,开放外资进入中国大陆股票市场,财力有限的私营民族企业,更将在收购战中败下阵来。因此,左派要求朱镕基确保国有经济和其他民族工业在「十五」期间的主体地位不变,总体规模不是收缩,而是扩展,否则朱镕基要负历史责任。

第三,是速度与效益之争。朱镕基在「九五」计划起步之初,曾提出「两个根本转变」口号,即计划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提出国民经济发展要强调高效益、高产出、低投入、低耗能、低污染。但是,金融风暴发生后,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并由此带来了失业严重的社会问题,朱镕基不再提这个口号。

重振军工企业质量面临考验

从已透露的信息看,「十五」强调的仍是高速增长,平均不能低于百分之七至八。不少学者批评朱镕基实际放弃了「两个转变」,只把经济总量搞上去,耗能、环保、粗放经营问题以后再说。在这个问题上,主流派都主张要快,其中要使综合国力远超台湾,逼台湾上谈判桌是多数派系的共识。

第四,重振军工企业。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共基本是贯彻邓小平的「军转民」方针。但去年下半年后,军工厂订单不断,加班加点,中共新的战略是要争夺军火世界市常原来朱镕基对此并不热心,后来既受到军方压力,又从参观以色列受启发,觉得卖军火是一条出路。因此,中共高层主流和军方在这个问题上基本持共识立常当然,军方要价高一些,朱镕基因为财政拮据,出手小气些。但是,依然有学者反对,他们说,中国军火质量不如美俄法英,卖不出又怎办?(http://renmin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