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药商医院联手抬价 大陆药价居高难下
 
2000年11月1日发表
 
【人民报讯】世界日报11月1日报道,$$%没什么不能没钱,有什么不能有病$$%。这句话流露出老百姓对医疗及药品价格长期的$$%无奈$$%。药价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据大陆物价局近期的统计,在大陆平均物价连续22个月下降的过程中,药品是仅有的几种零售价格不降反升的物品之一,且涨价幅度相当高。

药价是怎么涨上去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药业的发展也相当快。大陆制药企业从70年代中期的100多家增至现在的1500多家,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产品供大于求,这就使得医药产销间的结构矛盾充分暴露出来,药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然而互相竞争的结果却是药价一路飙升。1990年以后,政府对药品的审批控制十分严格,从产品报批到价格审定,从销售方式到药厂生产,所有环节都由政府主管部门严格统一规范,这一时期医疗费用上涨还不算离谱。1990年以后,政府将审批权下放到各省市,从此各企业只要动脑筋、找路子、想办法就能搞到批文,药品价格越提越高。等到政府发现药价失控,收回审批权限时,药价已失去控制。

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召开了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的电话会议,提出了专项治理的阶段性要求:清理整顿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规范医药价格行为。

可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的专家却说,医疗药品市场具有特殊性,生产过程比较复杂,技术性较强,物价部门很难确切掌握各类药品的真实费用消耗,对药品的报批价格不能实施有效监控,企业有机会将广告宣传费等计入成本,使药品名义成本高于真实成本,形成产品销售的让利空间。

从理论上讲,在医疗药品市场上,医生应是消费者的代言人。

但是,在医疗机构补偿机制长期不完善的情况下,随着财政补贴的逐年萎缩、劳务收费水平偏低,迫使医疗机构将其补偿重点放在药品的收入上,医生们以多开药及开好药以增加药品的差价收入。

医院及药品销售商共『抬』药价

在一般商品市场,消费者可以根据商品价格、品牌、质量主动选择商品,还可与供应商讨价还价,而在药品和服务市场,真正的消费者病人,只能通过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第三者医院来完成药品消费,由医生建议和决定服药品种和数量。一般情况下,病人无法选择药品品种、用量,也无法讨价还价,只能被动接受。

“先锋霉素”针剂,商店批发价是2.50元,而医院处方上是8元。感冒发烧是最常见的多发病,医院处方竟能开出100多元的感冒药,所以许多人宁肯自己到药店买药也不去医院看病。

一些医院往往制定一年的创收指标,并把这些指标分配到各科室,一些医院把医生开药多少作为一种对医生的考核和奖励标准,并从药品销售额中奖励“提成”,开“大处方”对医院、科室和自己都有好处,为了完成指标,医生只好多开药且开好药。

销售商为把一种新药打进医院派出医药代表,掌握医院里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工作利害关系,个人档案,嗜好需求,预备“开发费”,先从实权级的领导入手,打通关节,再千方百计打通医院药剂科、药事委员会、采购、审批等等关键人物,利用种种回扣手段:现金回扣、免费旅游、娱乐摸奖、发票报销,请客送礼等完成他们的销售目标。

逐年上升的回扣使得医药价格扭曲。而价格扭曲的结果最终转嫁到病患头上,使许多人有病不敢进医院。

三生药厂率先降价

就在人们还在关注着空调、汽车之类产品的价格大战时,一场价格革命也已悄然在医药行业展开。

要使干扰素像青霉素一样,让老百姓用得起。这是最近大陆基因工程制药骨干企业─渖阳三生制药公司打出的旗号,随着这一旗号的打出,他们宣布了该药厂生产的干扰素大降价的行动。率先将长期居高不下的干扰素产品“因特芬”的价格,由每支100万、300万和500万单位的零售价格,从原来的56.8元、160元和285元降到22元、66元和99元,相当于内地同类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进口产品的五分之一。

医药行业的“虚高定价”和“以药养医”,成为医药业发展的障碍,“三生”此举,率先打破了这一僵局。有人称其为医药行业的第一次“产业风暴”。

三生制药公司总裁娄丹说了三点理由,一是中国面临加入WTO,进口药品的关税将要从20%逐步降低到6.5%。作为一个本土企业必须在今后的几年中尽可能多地占领医药市场。二是随着城镇医疗保险体制改革政策的出台,药品价格下降是大势所趋,作为医药生产企业,与其等到政府把价格调下来,不如自己先行一步。三是大陆生物制品市场的特点是生产企业供给相对过剩,表现为理论需求与实际需求相差过大,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至此我们对药费的高昂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解决药品回扣及医疗行业出现的其它问题,重新树立药厂、药品销售商、医院和医生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地位和威信,由医疗体制改革下手,才是促使药价合理化的关键所在。(尚云)
(http://renminbao.com)

 
分享:
 
人气:10,701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