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栏目 › 文化 | 首页 › 文章: |
林和立:新闻史上的数秒钟
突然人气急升,都是文章惹的祸,六月底林和立写了篇富商「朝圣」分析文章,搞到要和大老板郭鹤年笔战,五个月后被「秋后算帐」;叫人从新闻自由的梦惊醒。同老板「开火」,令人联想此君必是好辩之徒,但认识林和立的人,无不说他审言慎行,甚至开玩笑地形容他似「特务」,因为他行踪飘忽,唔多出声,十足性格巨星。相约在文华酒店咖啡室见面,他劈头就说不想多谈个人的事,说:「做记者,低调好,也是我性格。」 内地亲身体验 大学时念的是比较文学,钻研的是欧洲、法国和俄国文学,还计划过在大学「捞个教席」,后来敌不过对中国政治的浓厚兴趣,也就走上做中国观察家之路。 早在中学时期,林和立看的已不是刺激过瘾的武侠小说,而是有关共产主义的批评文章;入了香港大学,算不上国粹派,也是第二批大专学生到内地亲身体验。他说:「六九年正值内地武斗,中港两地关系切断,不时传出好多耸人听闻的消息,如广西人食人,但七三年返大陆,感觉是正面。」 「那不是郭鹤年的问题」 当《南华早报》大老板郭鹤年撰文同林和立「火并」时,林和立笑言有不少同事向他道贺,因为此意味老板赐员工「免死金牌」,就算尸位素餐,若被炒除,老板都会背负「秋后算帐」的罪名。 但林和立忆述自己的感受时,当然没同事想得那么轻松,他说:「当时我感到好大压力,因为单纯看郭鹤年文章的措词,用得好严厉、好尖锐,对我压力好大,当时已怀疑日后会否郁我,留在《南早》的日子不会长久。」 「开罪」领导人 惹祸的文章,在六月二十八日刊登,林和立指文章其实没有真知灼见,主要说中央领导人请富商到京,以入世商机换取挺董。他说:「其实全世界包括欧美国家政府也会这样做,我做生意人也会接受此种会晤,文章完全无针对任何人,我写文章好审慎;郭鹤年见了扯火,是有小小敏感。」他坦言,事前从未预计会招惹如此大风波。 郭鹤年随后以读者来函方式反驳林和立文章,指下属的文章夸大,把港商视作「蠢才和笨蛋」;最后还批埋《南早》的编辑方针,指报章一再刊文批评爱国行径是不当和罪恶。 外界认为郭鹤年以大老板之尊,不采取「闩埋门打狗」方式,改以公开笔战,颇有文明之风度,但林和立认为此是误解了郭鹤年文章,因文章「具有威吓成分,加上他的身分,唔系□简单」。 经常撰文「开罪」北京领导人,但最后却栽在老板手中,可有始料不及?林和立则相信,「我认为老郭(鹤年)□嬲,唔系□个人意见,系反映北京对我以前文章的不满,故文章令他反感不是他个人问题。」 弦外之音,是否提醒传媒,若他的老板与中央关系良好,下笔之时要格外留神? 林和立个人档案 74年毕业于香港大学,主修比较文学78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硕士79年《读者文摘》记者86至88年英文《亚洲周刊》驻京特派员89至00年《南华早报》副总编辑兼中国版主管 后记 记者访问记者,总是有点别扭,各自熟悉对方的伎俩,你问A,对方立刻想到B、C、D、E……处处设防,问的和答的变了各怀鬼胎。一心想了解林和立这个人,但他说最好少谈为妙;记者惯于采访他人,总是不惯突然转换了角色。 记者行家都说林和立不爱说话,但见了面,说起中国问题,他就如数家珍;讲个人、家庭,他的脸容立刻亮起红灯,令你知难而退。 摄影师原本构思了多款图像,但都被他婉拒。所以说,记者不是好的采访对象,尤其是爱低调但被迫高调的人。 采访:王惠芳摄影:凌树辉文章风行欧美 上周二,他毅然离开已工作十年多的《南华早报》,是不想再花太多时间纠缠在办公室政治,但他就花了大半生时间研究中国政治斗争,出了五本着作,近年代表作是《江泽民年代》,之前还写了《赵紫阳年代》、《后邓小平时期──天安门事件后北京的权力斗争》等,他说中国问题的核心就是政治,就算表面上是经济、外贸以至政策问题,仍离不开政治;领导人改朝换代,但面对幅员广大的中国,要搞好凝聚力,难免要花好多精力在政治上。 作为中国问题专家,林和立在行内的评价颇为悬殊,老外都奉他为至尊,文章风行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知名度在香港反而略为逊色。 跑了近二十年中国新闻,「六四事件」前驻京两年,他尚幸自己「□乜不愉快事件发生过」,他认同到内地采访是满布地雷,林和立说:「电话窃听是预,我到北京约朋友,都在公众地方倾谈。」以经验之谈,他说「跑中国线记者最好唔好碰国内机密文件」,因为内地对机密文件没有严密界定,「凡唔可以街买到资料,就可以算得上国家机密」。(http://renminbao.com) |
|
|
相关文章: |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