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威權體制逐漸崩潰
 
孔誥烽
 
2000年11月27日發表
 
【人民報訊】蘋果日報27日評論文章:新加坡的權威政治,世界聞名。在不少人眼中,新加坡政府乃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牢牢控制人民生活每一環節的統治機器。這一近乎神話的形象,引來各地保守力量的無限嚮往。

有二十三年曆史的老牌英國學術期刊《資本與階級》在九七年夏季號刊出一篇題爲$$%新加坡的工業轉型與階級重組$$%之論文。作者A.H.Yun細緻地分析了李光耀威權體制在七十年代崛起、及在八十年代深化的社會基礎,指出它乃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作者更指出,全球化與經濟轉型的國際潮流,正在慢慢腐蝕這一政體的根基。

國際潮流腐蝕李光耀政體

二次大戰後,美國刻意將東南亞建立成支援日本重建的經濟大後方,以及圍堵共產主義的一個重要壁壘。美國政府的種種優惠政策,令大量美國及日本資本流進該區。在八十年代之前,印尼及馬來西亞因採取較內向的進口替代(ImportSubstitution)之工業化策略,而令經濟上對外開放的新加坡成爲跨國公司建立勞工密集型生產線的重心。

源源不絕的外資,爲新加坡的勞工階層提供最穩固的就業保障,同時造就了一個迅速膨脹、以跨國公司管理層爲主體的中產階級。經濟繁榮更使新加坡政府能夠掌握充裕的財政資源,以慷慨的社福政策換取各階層的認同,消弭人民對其高壓反共政策的反感。

高壓政策加速喪失合法性

進入八十年代,冷戰結束,同時東南亞各國和中國相繼開放國內經濟,透過種種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資。原駐新加坡的跨國資本紛紛遷至成本更低地區,令勞工和中產階級面對愈來愈大的失業威脅。勞資糾紛的增加及社會中不滿情緒的滋長,反映了原有建基在充分就業與持續繁榮的社會共識之解體。

新加坡政府在八十年代採取愈來愈極端的手段,加強對社會整體──特別是勞工階級──的控制,其實是對這一新形勢的自衛性回應。

高壓政策的加劇,只加速了現政權合法性的喪失。執政人民行動黨雖然不斷剝奪反對黨的參政權利,但它在八、九十年代歷次大選的得票率卻持續下跌。現今某些港人欽慕不已的所謂「新加坡模式」,會否只是一個威權政體在崩潰前夕的最後掙扎而已?(http://renminbao.com)

 
分享:
 
人氣:11,21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