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新闻自由谁的自由?
 
——从林和立离开《南华早报》说起
 
杜耀明
 
2000年11月7日发表
 
【人民报讯】明报7日评论文章:《南华早报》宣布人事调动,削去其助理总编辑林和立的职权,引起社会关注。该报最有力的解说,是强调这是商业机构的人事变动,公司管理层有权决定,员工或公众是否信服,根本无关宏旨。

既是私产也是公器

言下之意,公司决策是管理层的专利,员工无权过问,只能奉旨行事。大权在握,管理决策由上而下,理所当然,不必征询员工意见。推论下去,管理层只听命于董事局,董事局又以主要股东为马首是瞻,新闻机构实际上只是少数大股东所支配的私产,只有当他们及其信任的管理层认同新闻媒介为社会公器,才有所谓私产公用,发挥传媒监督权力的社会功能,否则私利作祟下,传媒只是生财工具,所谓新闻自由,实质流于传媒东主运用私器逐其私利的自由。

然而,社会观念之中,传媒兼备两重性质,是私产也是公器。要避免传媒倒向私产作业,实有赖各方提高警觉。在新闻自由发达的国度,警觉不是空言,而是开放的制度,既让新闻从业员制订工作守则及目标,参与机构决策,也通过种种方法,加强透明度,美国一些报馆的编前会可定期让市民旁听,甚至即席提问。如此开诚布公,不仅提高员工及读者的归属感,也是有效办法,平衡新闻机构的商业考虑、专业目标和公众利益,而资方、从业员、公众三方亦可通过这些机制持续商议,寻求共识。

林被蒙在鼓里

反观《南华早报》在林和立事件上的表现,不要说什么泱泱大度,开诚布公,甚至对林和立的质疑,也顾左右而言他。林身为助理总编辑,是编采部的管理大员,今次中国版准备改动,即使纯由管理层包办规划工作,也该有他的份儿,但奇怪的是,该报从不找他商讨,也没让他参与决策。搞经济版出身的副总编辑亦知悉中国版扩版计划存在多年,公认为中国问题专家的林和立却蒙在鼓里。这不是排斥又是什么?

中国版的变动,若只是扩张版位,内容多样化,林凭其在中国报道的资深经验和丰富知识,总可向管理层提供有用的意见,管理层何以偏偏绕过他,交由其他人出谋献策?管理层若不至于否定林是中国问题专家,他在改版过程中被投闲置散,是否由于他们并不认同林一向以来的报道方针和表现?其实该报中国版编辑新人选,若与林的想法大同小异,又何须换马?无论如何,该报欠了读者应有的解释。

《南早》应公开交代

说实在,读者并非关心林和立职位变动的个人荣辱,而是他靠边站后读者的损失。多年来,他的中国报道不但时有独家消息,更敢于揭露中国政治内幕;他的分析专论,不独洞悉内情,更不畏权势,直言批评政府。换掉他,撇开是否跟他与郭鹤年较早前的争拗有关,却肯定令人相信该报中国报道会趁机转向,类似他对国情的大胆披露和坦率批评,日后若在该报消失,无疑是限制了读者的眼界。是否如此,《南华早报》应公开向读者交代,特别在政治敏感的中国议题上,能否依旧勇往直前,还是偃旗息鼓,自我审查,绝对不能含糊其词。因为改版计划不单是商业决定,更关乎本港新闻自由的去向,值得大家留意跟进。(http://renminbao.com)

 
分享:
 
人气:9,469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