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讯】博讯18日消息,人们都说看病难,特别是大医院看病更难,可到底有多难呢?等笔者在大医院里走过一遭后,对这一“难”字才有了更具体、更真切的体会。

午夜去挂号常常挂不上

在北京同仁医院门口通宵排队挂号,已是司空见惯了。11月29日晚11点多,笔者来到北京同仁医院的挂号处,见已经有3个小伙子在排队挂第二天的号了。笔者站那儿没多久,一个嘴里冒着酒气的年轻男子凑上来说:“明天早上7点才发号。你要什么号?”记者说自己眼睛有点毛病,他说:“是眼底还是别的什么?是不是视网膜有问题?”记者说不懂,他即很流利地说出医院的几个眼病专家的名字来,谁看眼底最好,哪个看白内障拿手,哪个最擅长看儿童眼病,都给笔者一一说个明白。他见笔者犹豫,又说:“今晚我已经订了两个号。150块钱不贵,这号本身要20块钱,我请人排队一夜要给40块钱,我也只能赚一点点辛苦费。很多人在这里排一夜的队,也不一定就能挂上号。”

  笔者问医院的门卫:“这么冷的天,常有很多人排队吗?”他说:“这还不算什么,去年一天夜里下大雪,还满院子的人,一个个像雪人似的。”河北省兴隆县大山村的刘风荣今年已经是第二次来同仁医院为8岁的儿子治疗弱斜视了,儿子正在急诊室的排椅上睡觉。刘风荣这次来给儿子复查,可以不挂号。他告诉笔者:“上次就花120元向号贩子买了一个号,在这里呆一天,连吃带睡最便宜也要200多块钱,不如买一个高价号划算。”

  凌晨一点半,笔者又来到北京同仁医院,看到在大门口已经有7个人在排队挂号了。北京顺义县龙湾屯镇45岁的马大姐说:“我们村的人都说同仁医院好,说连外国人都来这儿看。我父亲是老花眼,戴眼镜也不行,我们县医院说治不好了,我们还想再来试试。”马大姐是和姐姐、弟弟3人一起来给老父亲挂号的,她的计划是3个人轮流排队,2小时换一个班,直到挂上号。

  12月1日下午2点,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室一间7平方米左右的输液室里,笔者看到挤着11个人在输液。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卧在沙发上、躺在推车上,还有一个人坐在轮椅上,一个紧挨一个。室外走廊上,也挤满了人,输液室出来一个,等在门口的马上就抢着挤进去。该院急诊科刘桂花大夫说:“急诊科的病人越来越多,可相当一部分就诊者的病并不急,只是因为在门诊挂不上号,就走急诊这条捷径。”

  看病盯着大医院,大医院的压力越来越大。北京市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卫生部直属的6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市卫生局直属的7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安贞医院)的日门诊人数平均为3391.4人。而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今年的最高记录是一天门诊人数达到5090人。  

门诊挂号难住院难上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李强大夫曾经站在门诊大厅门口数过进入医院的非医务人员的人数,最多的一次在1分钟里进了100人,平均1秒钟进去1.7人!

  1958年北医三院建成投入使用时,它的设计接收能力是每天700人,到今天,北医三院没有增加一栋楼,门诊人数却增加了6倍多。现在该院有病床864张,每个大房间里的病床都由以前的8个增加到9个,小间里也由3个增加到4个,但仍不能满足需要。许多病人还是不能及时住进来,等个一周两周的算正常,长一点的要等一两个月。

  笔者在北医三院住院部看到,住院登记窗口处围了一大堆人,大伙儿都是在打听有没有床位。一位湖南来的患者,是治疗颈椎病的,他已经在北京等了一周了,还没有病床可以住,手术也就不能及时做了。医院办公室的一位同志给笔者讲了一件事:有位熟人住不进院来找他,他找到总住院时,总住院一脸愁容,摇了摇手里的一沓住院单说:“我实在没有床啊,我手头还有50多个排队等着呢。”李强说,等着住院的病人很多,医院也是见缝插针,哪个科一有空床,即马上协商,进行调配。该院的病床使用率一度超过100%。病床的周转期也由以前的将近20天下降到14天,但是病人确实太多了,许多外地的患者一般都是挂上号后,不得不先回家,等医院通知有了病床后,再千里迢迢赶往医院来住院。

  卫生部规定医院病床使用率最高为93%,而目前在北京市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有7家超过了这个标准,最高的达到97.95%。在国外,病床使用率一般只有70%,留下的30%以备急诊患者使用。就诊住院的人太多了,医护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医疗质量难免会受到影响。那么我们老百姓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医院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http://renmin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