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朱邦造的评论掀起西方媒体报道的第二波澜
 
2001年1月10日发表
 
【人民报讯】朱邦造9日就《天安门文件》发表评论之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CNN、MSNBC、美联社、路透社和BBC等西方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自上星期五大参考、CBS、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率先报道《天安门文件之后》,西方媒体次日曾就这一题材出现集中报道。9日是西方媒体的第二波集中报道。整个事件,越抹越黑。海外一些民运人士本来担心中共当局采取一问三不知的对策瞒天过海,封锁一切网站论坛,不过。通过本刊的群发电子邮件,国内许多网民还是悄悄地看到了大量的相关报道。

  纽约时报说,暴力镇压天安门学生运动并把他们说成是国家的敌人,这至今仍然是中国严重分歧的根源,但政府不允许公开讨论那一事件。知识分子贪婪地阅读在互联网上出现的那些文件,但他们说没有什么令人惊奇的内容。还没有迹象表明那些文件会对中国的政治前景产生影响。

  《华盛顿邮报》则报道说,从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的时间、以及它没有直指文件是假的这两点,可见中共领导层目前仍想不出好的办法去处理这件事。报道又说,中共高层其实在过去十一年都不断有讨论六四事件,这从朱基在九八年一次记者会上说,「近年党和政府在多次的重要会议上」已就「六四」问题作出结论。

  华盛顿邮报9日说,中国政府打破四天的沉默,暗示美国发表的《天安门文件》是由野心家编造出来的。文章说,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关于《天安门文件》的评论是中国政府的首次官方反应。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该书英文版编者之一黎安友回应朱邦造说,任何掩盖这些文件是真实文件这一事实的做法也是徒劳的。

  CNN引用黎安友的话说,“我同情当局。在这个时候,书刚刚出版。他们无法知道是真是假,但随著他们对问题的研究,他们会发现文件是真的。”

  CNN说,政府最初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国家控制的媒体也没有任何报道。但互联网、外国广播电台和口头传播激起了最初的辩论。中国互联网检查官开始试图阻止有关讨论,外电关于《天安门文件》的报道在网站论坛上出现几分钟就被删除。但有些简单的讨论或者质疑它们是否真实的问题还是把信息传达出去。

  有个网友说,“要知道‘天安门文件’是真是假,最好是到海外网站上阅读,自己作出判断......如果自己没有做错事,为什么怕别人知道?”

  路透社的报道说,分析家认为,文件的泄漏是中共十六大之前权力斗争的一部分。江泽民应当交出总书记的职务,但他希望仿效邓小平垂帘听政。

  朱邦造今天凌晨就「天安门文件」一书发表评论,其中透露的讯息耐人寻味。

  第一,中共不会改变对八九民运的定性及结论。
  第二,中共认为当初的镇压有理,因为稳定了大陆政局。
  第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不会被外界分化。
  第四,「天安门密件」一书是「编造材料、歪曲事实」,是一种炒作,其目的在「搞乱中国」。

  不过,由朱邦造的用字来看,其中也可看出若干奥妙。中共并未使用「纯属杜撰」或「不符事实」等较强烈的字眼,全盘否定文件的真实性,而是用「文件是编造的」,「是使用歪曲事实的卑劣手法」等,来说明文件的不可靠。其实,根据迄今为止流出的「天安门文件」一书部分内容,与过去十年来陆续流出的中共相关文件内容极为相似,而且也为研究者广为周知,并无特殊之处。至于是否如朱邦造所言为「编造材料」,恐需由历史学家考证。但此次之所以受到美国媒体高度重视与报导,似乎不在「文件」一书透露了多少鲜为人知的内容,而是此书被赋予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领导层内斗激烈的意涵。

  正由于中共中央担心此一内在意涵可能波及民心士气,才会迅速做出回应。而将「天安门文件」一书政治化、阴谋化甚至妖魔化,应该是中共反击该书可能影响的必然策略。其中,中共领导层较重视的是内部影响而非海外影响,只要大陆民众不在乎,海外喊得再大声也起不了作用。

  对于中共官方这番用心,显见中共目前对内政策还是「稳定压倒一切」,「经济防左,政治反右」,既对外开放,又严拒自由民主。

  在「经济中国」逐渐取代「政治中国」的年代,十二年前快被世人遗忘的「六四」记忆,又因「天安门文件」的出现而激扬。不管当年真相及中共高层内斗如何,以功能视野来看,执行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今天,引人关注的反倒是,中共如何面对尘封却尚未被历史遗忘「事件」的反应,以及如何承担起历史责任来面对未来。

  经过十二年了,人民大学教授丁子霖仍为儿子在广场牺牲搜集相关资料,公安仍然全天侯死盯著当年主事者的一举一动。不过外界确实奇怪,为什 历经多年,北京仍然以如此僵化的思维处理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年促使中国经济出现傲人的成绩,难道无法提升北京的自信?

  因此,如果「文件」的出版有其目的的话,唯一的作用是唤起民众的记忆,期望用国际力量来促使中共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为「六四」平反。美国小布希新政府即将上台,对华政策将是外交的首要任务,北京内部或许有人期望以此强化国会及美国民意对北京交班时刻的重视,并盼国际促使中共正视「六四」,反省「六四」。

摘自(大参考)(http://renminbao.com)

 
分享:
 
人气:12,613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