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中国神秘的“长城工程”内幕
 
2001年1月4日发表
 
【人民报讯】目前大陆对台威慑的主要“秘密武器”,不是海外各界胡猜的四十军、四十二军甚至远在保定的三十八军的大规模军事集结,那样的集结必须大规模地面运输,目标大而无用,也不附合高科技战争需要。目前利用的主要战略威慑是:从八十年代末才开始全面实施的“长城工程”。

按照总参谋部的规划,解放军在东南沿海、沿疆和全国三十五座重要大城市附近的山区、丘陵、沙漠地带,以二炮(战略导弹部队)为主体,部署一系列隐秘的国防工程。此一工程耗资巨大、规模空前,主要施工部队是从八五年“百万大裁军”,从陆军“集体转业”的工程兵和铁道兵工程队。

“长城工程”的现状

为对付台湾,大量战略、战术导弹、核弹、防空、反舰导弹、防核、防化武器、设备及战备物资均已优先部署到福建、广东、江西、浙江等沿海、沿疆的各个大山区和各大城市附近,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及南京等市的郊区。在广西、云南、四川、西藏山区则部署大量中远程陆击导弹、防空导弹,以对付印度、南沙沿岸诸国、越南等,在西部北部和东北沿疆也部署各种瞄准南亚、中亚各国大城市的陆击导弹。

这些地下战备工程全部进行全面绿化、伪装,正如九五年十二月份《人民日报》报导,这些战略导弹部署时,都做到“天上看不见,地下寻不着”,九五年底中共《解放军报》宣称:长城工程已“初具规模”。粗略估计“长城工程”部署的各类战略战术导弹(包括核武器),至少也在数万枚以上。

“长城工程”的性质

九二年后解放军战略战术发生质变,导弹部队已由原来的“积极防御(打击敌人军事进攻,保护我方战略目标)”理论进一步演化成:支援战争的攻击行动,打击敌人纵深“可能形成”的战斗力,阻断敌军内部后续部队和战略支援。甚至进一步演化为“主动防御理论”:在敌人开始军事集结、准备进攻之前首先发动攻击,摧毁可能形成的军事目标和战争力量。

长城工程不仅向对方的“一线、二线、三线”实施战略打击,其中包括核战的“二次、三次核报复”。由此看来长城工程绝不是纯防御性的,它一方面是毛泽东六十年代搞的“二线、三线战备工程”现代化翻版,另方面是隐秘的战略攻击基地。特别是最新开发的巡航导弹,主要战略思想就是在战前,首先对敌人最要害的战略目标,做外科手术式的重点打击。

“长城工程”的发展

九五年十月中共国防部长迟浩田主持召开“国防交通会议”,声称:“今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要与国防功能相结合,为国防服务”。其实这一方面是解放军划分“七大战区(统统辖区内陆、海、空各军种和公安、民警、民用各武力)”,是毛泽东“人民战争”和西方“总体战理论”的继续,另一方面也带动了“长城工程”的发展。


军委和总参规划把“长城工程”、“人防工程”等等用铁道与城市的地下铁连接,而战时只要打开地铁暗门,长城工程就与全国机场、铁道网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中国新的万里长城。

转自《华岳论坛》
(http://renminbao.com)

 
分享:
 
人气:13,992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