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胡平: 法轮功、两国论及超限战
 
2001年9月13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最近几个月来,中国政局发生一系列重大事件,纵然是最不关心政治的人也不能不为之惊讶、震动。在这篇不可能充分展开的文章里,我只能从几个问题谈起。

1.关于法轮功

中共突然大举镇压法轮功,世人多感意外;其文革式的粗暴手段,更令人恐惧和愤慨。

正是通过对法轮功的野蛮镇压,一般人才更了解了法轮功。显然,法轮功不是白莲教或太平天国,它的成员多是中老年,而且不少是妇女,并没有多少战斗性,当然也不可能对政权构成什么威胁。这一点,中共当局应该很清楚,那么,它为什么还要开动全部镇压机器不遗余力地严厉镇压?反过来想,那是不是当局明知故犯,以显示其赫赫武功,杀人立威呢?

现在我们总该明白了,为什么共产党每隔几年就要大搞运动,为什么毛泽东说“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如果我们再考虑到近年来江泽民政权的内外交困,正象毛泽东在“三面红旗”惨遭失败后陷入尴尬,就靠著“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战斗动员令,让务实派温和派不好说话,从而强化了自己被弱化的权力,或许,我们就会更加理解江泽民为什么要采取这次镇压行动。

政府粗暴侵犯法轮功信徒的信仰自由、表达自由等基本人权时,他们就应该象伏尔泰那样,“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讲话的权利”。可是,何柞休却象批林批孔运动中的杨荣国,热衷于以理杀人,甘心作专制者政治迫害的帮凶。

法轮功确实无关政治,仅仅是当局以泛政治化的方式镇压法轮功,这才使法轮功染上了某种政治性。不过,一些法轮功成员以不参与政治为理由,一再表示要和民运人士划清界限,那又不对了。在维护基本人权的问题上,不同的人们必须互相支持。我们知道,共产党的特长就是整人害人,它的策略一向是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它给我们贴上五花八门的标签,让我们彼此自动的互相分离,划清界限,以为这样做就能使自己安全些,或被整得轻一些。于是,专制者就能以少制多,坐收渔人之利。有鉴于此,我们就该反其道而行之,在捍卫人权的共同点上无分彼此,互相支持,和“划清界限”划清界限。

这次镇压法轮功,大规模地重演文革故伎。尤其是所谓公安部六条规定,从名称到内容都使人想起文革中臭名昭著的“公安六条”。它连纯粹的私人空间都不留分毫,把法治精神扫荡以尽。当然,象“禁止任何人在任何场所”悬挂、张贴、散发法轮功的图像、标识、书刊、音象制品的规定,在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彻底实行,但是,这种规定居然可以堂而皇之地颁布,却无疑是在显示权力的绝对性和野蛮性,是对个人自由的最猖狂无忌的践踏和嘲弄。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是,我们中国人如何竟能容忍这种事情在我们眼前再度发生?

2.关于“两国论””

不久前,台湾李登辉提出,海峡两岸关系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这一陈述被简称为“两国论”。

两国论一出,台海形势迅速升高,国际社会咸表关注。中共再次文攻武吓,不过和九六年那次台海危机相比,中共的反应还算留有余地。现在,世人最耽心的是中共会不会对台动武。照我看来,两国论并不等于台湾独立,即便按中共的立场看也不算台湾独立,因此中共没有理由采取过激反应。

这层道理,中共当局想来心知肚明,因为他们和台湾方面打过不少交道,应该熟悉对方的立场和理由,但是出于政治上的种种原因,中共依然对台湾采取了高调批判的姿态,指责两国论就是要搞台独,并做出随时动武的架势。少数大陆民众受惑于官方的片面宣传,再加上近些年来极端民族主义的鼓噪,有可能对当局的指控信以为真。这就需要我们再解释几句。

八十年代,大学生提过一个口号,“理解万岁”。所谓理解,就是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站在台湾人的角度看大陆,给两岸关系定位,无非两种选择:

一、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唯有中华民国才代表全中国。照此逻辑,中共政权就是叛乱团体,大陆就是沦陷区。

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一个中华民国,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成了两国论,成了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

除了否认就是承认,不存在第三种选择。除非你要求台湾人自己否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不过,那只可能是你看台湾的角度,不是台湾人自己看自己的角度。

再从大陆这方面看,中共指责李登辉的两国论是搞台独,因此威胁要台湾放弃两国论,否则将可能对台动武。言下之意是,如果台湾放弃选择二,哪怕回到选择一,大陆也不必对台动武。

这就怪不得有台湾朋友要抱怨了。他们说,中共当局实在莫名其妙。过去两蒋时代,我们不承认你们,你们倒不太在意;现在李登辉时代,我们承认你们了,这分明是向你们表达善意嘛,你们反倒更不能容忍了,非要文攻武吓不可,这不是有病吗?

然而,站在中共的角度,中共有中共的考虑。不错,如果台湾继续两蒋的路线,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看上去和中共的立场针锋相对,水火不容,但双方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双方都认定两岸关系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抓住这一点,中共就可以宣称,两岸不论是谈是打,都只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不容外国人干涉。如果依了两国论,两岸问题成了国与国的关系,虽然有“特殊的”作定语,但毕竟成了国际关系而不再是纯粹的一国内政,国际社会就有了干预的正当理由。所以,中共宁肯要两蒋的敌意,也不肯要李登辉的善意(其实,中共何尝愿意容忍两蒋治下的台湾,五八年的炮轰金门就是不容忍的例证)。

在中共看来,如果台湾继续两蒋时代“汉贼不两立”的政策,还有利于在国际上封锁台湾的活动空间。既然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了北京,它们不愿意牺牲和北京的外交关系而去承认台北,这就使台湾在国际上陷于自我孤立。如果依了两国论,那就有可能导致国际社会对北京和对台北的双重承认,台湾的日子更好过,那就更不愿意接受中共的一国两制统一方案了。

顺便澄清一种语意上的混乱。正象很多人指出的那样,李登辉讲出两国论,无非是讲出一个早就存在的事实。中共当然知道这个事实,但它就是不肯承认这个事实。这不是自相矛盾或鸵鸟政策吗? 那倒未必,因为在政治上,“承认”一件事不只是说承认这件事的存在,“承认”意味著承认这件事的合法性或正当性。譬如有的异议人士表示他不承认中共政权,那当然不是说他不承认有中共政权的存在,那是说他不承认中共政权的合法性,而在一般表述中,“不承认中共政权的合法性”又常常可以简化地说成“不承认中共政权”。于是我们就得到了一组貌似矛盾的表述:“某人既承认中共政权,又不承认中共政权。”在这里,前后两个“承认”的意思是不同的,前一个承认只表示对事实的承认,对存在的承认,后一个承认还表示对合法性的承认,对正当性的承认。北京一直不承认台北,恰如过去台北也一度不承认北京,这不是承不承认对方存在的事实问题,而是承不承认对方合法性的价值问题。

如前所说,中共心里完全明白,台湾人提出两国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台湾人不可能不希望得到国际承认。另外,中共也明白两国论还不等于台独,但是它还是对此感到十分紧张,因为它耽心国际社会接受两国论,对台北和北京双重承认。比方说,要是美国在承认北京的同时又承认台北,北京该怎么办呢? 和美国断交吧,代价太大;不断交吧,那又等于接受了两国论。这就是为什么两国论一出,北京首先关心美国一类大国的态度。其实,北京之所以大搞文攻武吓,不只是做给台湾看,也是做给美国看的。北京试图让美国相信,如果美国接受两国论,在外交上承认两个中国,北京就会认定台湾在外国干涉下已经实行独立,北京就会发动武力犯台,即便和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也在所不惜。反过来,如果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国家不搞双重承认,台湾的两国论就成了自说自话,问题就不那么严重了。

美国优先考虑的是台海和平,而它认为保持和平的最简单的办法是维护现状。美国对两岸的态度是,台湾不独立,大陆不动武。假如在台湾没有宣布独立的情况下大陆对台动武,根据对台关系法,美国出兵协助台湾自卫的可能性会很大。假如由于台湾宣布独立或者是由于美国承认台湾而招致大陆武力犯台,美国出兵干涉的可能性就会比较低,所以美国不鼓励台湾宣布独立,不肯贸然承认台湾。

维持现状对台湾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它为台湾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外部环境,不利之处是它使得台湾争取国际承认的努力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维持现状对中共也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它能够阻止台湾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包括以“两国论”的方式对台湾对大陆的双重承认),不利之处是它会使中共一国两制统一目标的实现变得遥遥无期。

正因为双方对现状都有所不满,双方都有突破现状的冲动。在大陆方面,不时有人说起要为统一制定时间表,不能让台湾问题老是拖延下去。那分明是暗示,台湾再不受招安就打吧。中共一向迷信武力。要是有把握打胜,恐怕早打了。台湾方面也想突破现状。平心而论,九六年台海危机和这次台海危机都是由台湾方面、由李登辉主动出击引起的,所以那些一心维持现状的人免不了要怪李登辉惹是生非(troublemaker),可是站在台湾人的角度想一想,他们有著令人称羡的繁荣经济,货真价实的政治民主,有著一个现代国家应有的一切,而且很愿意为国际社会作贡献尽义务,然而却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如果你是台湾人,能不委屈不著急吗?近来一段时期,中共当局倒行逆施,越益背离人类主流文明,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反感。在这种背景下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就显得比较情有可原。

最后,不妨再讲讲两国论。两国论是不是等于台独,等于分裂中国?应该说既是又不是。说它不等于台独,不等于分裂中国,因为它只是对眼下分裂现实的宣示,台湾并没有放弃一个中国的前提,没有放弃统一的目标,并且坚持了未来实现统一的承诺。但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台独或分裂,如果台湾把一个中国的前提只当做虚晃一枪,把未来实现统一的承诺只当做空头支票,那和独立、和分裂有何区别?如果李登辉真想台独,那么可以说,他已经把搞台独该做的事都做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只是等著国际社会慢慢接受,慢

 
分享:
 
人气:11,189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