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是誰在出賣中國?
 
2002年1月4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本來寫了旅美軼事之後就想將有關美國和中國的經濟案例集《發財祕笈》整理一一下發表出來,但有於和吳洪森先生有二晚的徹夜長談,於是就想寫一些可能會引起國內爭論的文章。我沒有理由去反對中國的現政府,我也沒有意願去那樣做,但良心不得不讓我去寫一些我的感受。我不想講什麼政治,我只講我能看到的經濟。

吳洪森先生來美國,我們談到了中國的未來和命運。吳琦幸先生和吳洪森先生都問到我一個問題:「你從事金融業,你站在經濟角度上怎麼看中國的未來」。

談到經濟就不能不談到政治。按照中共的理論,經濟決定政治。政治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高層建築。實話說,我不喜歡中國的「民運人士」。我非常同意吳洪森先生的觀點:「中國的『民運人士』是歷史的產物,他們不具備真正民主的思想,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民主」。事實上在我認識的幾個在美國的民運人士中,我對他們沒有什麼好感。至少他們留給我的印象是偏激與貪婪。他們不具備領袖的胸懷,沒有寬容。相反我很佩服原來的臺灣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現已經離開民進黨)。中國民運人士一旦具有了施明德這樣的思想和胸懷,中共才會感到真正的威脅。但目前,我相信中共面對這樣的民運人士,根本就不需要擔心什麼,他們實在是很可笑,很幼稚。

說到民運人士的幼稚,就不得不談一談中共在經濟方面的幼稚。中共總是說我們從國外招商引資X千億美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此話如果在十年前講還可以,但到了今天,中國開放已經二十年了,仍然還這樣講,我就覺得中共實在是政治上的巨人,經濟上的嬰兒。我不反對中國的經濟開放,相反我認爲開放的還不夠,但問題是,爲什麼經濟開放了,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還很幼稚。明明是在上當受騙,充當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傻瓜和敗家子,還要自自以爲是。是什麼原因讓中國又走上了歷史的悲哀?政治和體制爲什麼不能服務於人民和經濟?

各位看了我的牢騷也許會很奇怪,你怎麼說中國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傻瓜?爲什麼會說有些人在以自己的愚昧和爲了某種不合時宜的信念在出賣中國?

我是個商人,我不懂什麼政治,但我從商人的角度看到了什麼?我看到的是中國被人賤賣。也許中國某些官員在爲中國又引進了多少外資在慶幸,在歡呼又一個國際知名企業進入了中國,或許某些人會統計出一些資料中國又進步了多少。當菲力普公司收購中國孔雀電視機廠的時候,大家都自愛歡呼。但我的心在流血。官員們也許看到了大筆的金錢流入了中國,但你可曾想到菲力普公司並沒有掏出一分錢,反而依靠中國孔雀電視機廠在歐洲股市上大賺了一筆,在偷偷地笑中國政府的愚蠢。我爲各位算筆帳也許會更能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假設孔雀電視機廠的全部資產是一千萬美元,菲力普公司以六百萬美元收購併取得控股權,這樣一來,按照國際慣例孔雀電視機廠的資產就全部化轉爲菲力普公司名下,菲力普公司用孔雀電視機廠的多年經營業績到歐洲股市募集資本,以當時歐洲股市市盈率爲4的情況計算。菲力普公司、只要出售孔雀電視的50%控股權就可以換取1200萬美元,但交到中國政府的錢卻只有600萬美元,菲力普公司不僅在中國消滅了一個電視機生產對手,擴大了自己產品的佔有率,還憑空白賺了600萬美元。你說這樣的好事情那裏去找?中國政府不是傻瓜嗎?

說到電視工業就不得不說中國的其他工業,飲料工業又如何,你以爲可口可樂公司投資到中國的錢是自己公司的嗎?摩托羅拉是自己的錢嗎?是誰在美國股市上賺去了數百億美元?他們同樣是在利用中國政府和企業對國際金融的無知憑空賺到了中國市場和利潤。看看中國各地的企業逐步被國際企業收購合併,你們是否想到這些國際企業是如何在偷笑。國際金融界是如何在困惑地看着中國政府,想不明白爲什麼明明可以自己賣十美元的熱門貨卻願意讓其他人花一美元買走。不僅如此,中國政府還要大肆宣揚自己的偉大,社會又進步了。

1996年,我在中國極力勸說中國政府要「少合資,多上市」,並印刷了數千本手冊勸說中國的大企業。在天津,我銀團看中了「天津碳黑廠」這是一個在世界上同行業舉足輕重的企業,我曾前往天津和當時的工廠總經理李慶來先生談過多次,我建議他們到美國上市。碳黑是污染工業,在全世界沒有幾家成規模的企業,在美國想建立這樣的工廠幾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是污染。世界上現有的三大工廠在中國一個,在印度二個,但中國最具規模。我曾計劃這家工廠在美國上市後出讓70%的股份,這樣可以募集一億二千萬美元。雖然他的資產只有二千萬美元,但他的價值在美國就值這麼多。我銀團爲此籌劃了一年,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1997年底,我們得到的通知是中國政府禁止企業到海外上市。暫不說我銀團的損失,但我很奇怪的是,中國政府爲什麼不願意讓企業自己到海外募集資本,反而偏愛合資,讓一家外國企業低價收購中國企業,然後由這家外國企業自己在海外上市,高價賣出股份獲利。我一直搞不懂的是爲什麼中國豐富難道就沒有自己的經濟學家了嗎?中國就一定要將幾十年來辛苦搞出來的企業拱手白送給那些自己的對手嗎?中國人就一定要這樣讓自己的人民成爲世界的奴工?

如果是私人,你一定不會將一個價值100美元的物品以10美元的價格賣給別人,而讓他轉手賺取90美元,但這奇怪的現象就出現在中國,而且是層出不窮,深受中國政府的歡迎。你們說這是不是世界奇談?中國是不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傻瓜?

在中國股市上用績優企業注入壞企業還讓企業起死回生恐怕不鮮見。但中國的決策者怎麼就不明白在國際上有很多的企業同樣在用中國的績優企業來挽救自己。如果了解八十年代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人都會清楚,如果摩托羅拉公司不進入中國企業,恐怕這家公司現在已經成爲歷史名詞了。在美國金融界謀生的這十多年裏我看到了太多的故事,我經常會問自己:「中國是怎麼了?難道世界上還有這樣慷慨的國家?」

不管中共統治中國的幾十年有什麼錯誤,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世界上只有中國和前蘇聯擁有這樣完整的工業體系。看看目前的共產主義國家,越南,北韓,古巴他們有什麼工業體系可以和中國相比?難怪在美國的華爾街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世界上唯一的一塊肉就是中國了」。前蘇聯在解體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私有化,把全俄的所有企業分給國民。中國人看到俄國的痛苦可能會暗自清醒自己的發展,但事實上是中國的痛苦雖然比俄國來的遲緩,但會更痛苦。今日中國的失業不是另一個俄國的翻版嗎?俄國國民中握着自己的企業,但中國國民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現自己奮鬥了五十年的企業轉眼之間已經變成外國所有,自己已經淪落成純粹的赤貧的打工仔。各位可以想一想誰是傻瓜?短暫的穩定和繁榮換回來的是什麼?是永久的赤貧。

想當初,鄧公改革開放曾制定政治上的改革計劃,胡公和趙公也曾雄心勃勃。可惜的是這一計劃在後來因爲天安門事件而消失。中國再次走上了「穩定壓倒一切」的老路。但事實是,時間不允許中國,目前中國面臨的是WTO的挑戰。不進WTO,中國勢必被整個世界拋棄,但進了WTO,中國又如何抵擋外國企業的進攻。中國自己已經用十年的時間,用自己的企業養肥了這些虎視眈眈的外國企業,在現在你還能阻擋他們嗎?

1999年和2000年,我曾二次受美國加州大學富樂屯分校的邀請給來自中國的在那裏學習的各位官員講授美國金融企業商戰案例。這些學員都是來自中國各個地區的處長和局長一級的官員。我在當時曾說:「你們各位是中國的官員,你們來美國學MBA是中國進步的表現,但如果你們學了這些案例而只會應用到中國的商場,那麼中國就永遠沒有希望了。MBA課程所教授的是戰術上的問題,如果你們都不能站在世界的整個格局上看問題,那麼你們學習的美國就只能說是皮毛。學了MBA課程就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中國,沒有世界的格局就不會有未來的中國」。

在與吳洪森先生和吳琦幸先生交談的時候,我們一涉及到這一領域,大家都感到很沉重。吳琦幸先生說:「Bill,因爲你是在美國從事金融行業,你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也許這不是普通人能看得到的」我回答說:「我相信中國有足夠的經濟學家,即使一時看不到,但不可能二十年看不到」。當中國百姓都能嫺熟地炒買股票的時候,知道不良上市公司在注入優良資產後股票價值會狂漲,中國股民也知道原始股上市會翻幾倍。換句話說,當中國股民知道一家可以在股票市場上市的公司,在上市後可以賣到每股100美元,但目前只要10美元就可以買下來的時候,中國股民會不買嗎?但這個明顯的道理放大到世界格局上時,爲什麼中國政府的官員和管理者就看不到了?爲什麼中國政府的經濟官員就不懂國際上相同的道理了呢?是人的因素,是知識的因素還是政治的因素?中國人爲什麼願意做世界上最大的傻瓜?這樣能穩定嗎?當人民一貧如洗的時候會穩定嗎?當二十年後國民知道他們幾代人積累的財富在穩定的口號下被賤賣,使他們成爲世界的工人時,他們會穩定嗎?難道穩定就需要犧牲經濟?犧牲全中國的幾代人的財富?我們的穩定是爲了什麼?穩定的目的是什麼?我們要達到什麼?

講完了經濟,又要借用中共的理論,中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如果上層建築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上層建築應該怎麼辦?中國正在不斷地被出賣,難道在二十年後我們才能醒悟我們今日錯誤所造成的後果嗎?到那時,恐怕中國已經成爲世界上最大的奴工國家。雖然中國國民會過上好日子,可以買汽車,但中國的財富已經轉移到了美國或德國。我們到那時也許會問:「是誰出賣了中國?」

每當我看到中國政府在經濟白皮書中宣稱今年有引入資本XXX億的時候就感到悲哀,也許中國政府將中國企業拿到國際股市上自己出售的時候或許會獲得更多的外國資本。每當我看到國際大企業的老總們高興地和中國政府官員握手的時候心中有似刀割。在那些歡愉的笑臉的背後,中國又一部分被出賣了。我相信誰也不會承認是自己在出賣中國,都會有、堂皇的理由來解釋這一切。但中國的現實是正在不斷地被出

 
分享:
 
人氣:10,92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