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從流行民謠看中國大陸社會現狀(之三)(圖)
 
羅翮
 
2002年11月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動向》10期編者按:中國大陸從官場到社會,不講誠信,弄虛作假,已經成爲公害。本文采集的民謠,集中反映了這個現實。歌謠當然離不了藝術誇張,但這種歌謠的出現,本身就表明民意無處伸張,只有借歌謠發泄。

今天中國大陸盛傳民謠,各種民謠、順口溜層出不窮,不但充塞街頭巷尾,甚至堂而皇之闖入機關、學校。人們茶餘飯後在家裏閒聊,或街談巷議甚至辦公開會時,常常心照不宣說上幾句時下或俚或雅的民謠、順口溜。這些民間文學成了宣泄情緒、消愁解悶的工具,當然也是民情的反映,是老百姓的呼聲,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相當生動反映當前社會的真實。

從物到人,處處見假

許多到中國大陸的人都互相提醒防假:「一切都假,唯有騙子是真的。」

「處處見假」使民衆處處受害;

「新鞋穿到半路,張嘴好像老虎;買了一套西裝,一碰釦子全無;喝下兩盅名酒,立刻酒精中毒;搬回新式風扇,噪聲有如擂鼓;空調插上電源,不見降低溫度,急去責問商店,電梯卡殼中途。」

也有「打假」,但有時金錢作怪,相互包庇,「打假」變成了「假打」;

「你使假,我裝傻,有了回扣就瀟灑,坑國家,害天下,喪盡天良求暴發。」

有一首民謠把《革命詩抄》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我一個,還有後來人。」稍作改動:

「貨假不要緊,只要鈔票真。宰了他幾個,還有後來人。」

現在幹部升職,「年齡是個寶,文憑不可少,德才作參考,後臺最重要。」

由於年齡和文憑的重要性提高,因此造假就從「物」發展到一人」:

「工齡越來越早,年齡越來越小,文憑越來越高,資格越來越老。」

「四大虛」:官場和社會怪像

有句順口溜叫「四大虛」,總結當前官場和社會怪象:

「領導的腎,統計的表,小姐的微笑,三講的稿。」

上述四項全都是虛假的。各種統計弄虛作假並非始於今日,在「大躍進」時期就風行,現在國際上也出了名。小姐的微笑是虛的,這裏的「小姐」是指「三陪小姐」,她們當然沒有真情實意。「三講」是江澤民發起的政治學習運動,幾年下來,大家應付了事,誰也不會當真。當官的已總結出一套辦法:「講小不講大,講虛不講實,講明不講暗,講遠不講近,講少不講多,講共性不講個性。」被槍斃的胡長清原來還是「三講」的先進典型呢。至於領導的腎是虛的,當然是被色所傷。這還附帶來一個副作用:藥店推銷補腎假藥時,往往說「這是中央領導吃的」。

以領導的「腎虛」來形容黨內腐敗真夠生動。在二月二十日國務院第四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朱鎔基就這樣坦率地承認:「社會」形成的所謂同感共識,裏裏外外、東西南北,全都是假的、僞劣的,唯獨只有一個不假、不僞劣,那就是黨政領導幹部的腐敗,那才是貨真價實的。」

一九九九年起河南省委省政府啓動了所謂「形象工程」,目的是「樹河南形象」。對這種往臉蛋上擦雪花膏的所謂「形象工程」,民間認爲:「一代人的政績,幾代人的包袱。」真是:「幹部出風頭,羣衆吃苦頭;領導臺上吹牛皮,羣衆臺下餓肚皮。」

其實,弄些形式主義的東西來粉飾政績,欺騙上級,不是一個省,而是官場通例。有一副諷刺中國大陸官員造假的對聯是,「上級壓下級,層層加碼,馬到成功」,「下級騙上級,層層摻水,水到渠成」,橫批是:「數字出官,官出數字」。

「數字」帶來官位,當官則要製造「數字」。這真是共產黨多少年來的「一貫制」:「產值要高,政績要大,至於假不假,我才不管它,人高我也高,不高被小瞧。高了還要高,不然烏紗掉。」

統治者威信掃地

現在中國大陸人民最痛恨的腐敗已經蔓延到難以收拾的地步。當權者花天酒地的淫糜生活,使他們在人民眼中成了仇恨和嘲笑的對象。下面這首民謠傳播甚廣,說明統治者的威信掃地以盡:

「爲官不怕喝酒難,萬盞千杯只等閒。鴛鴦火鍋騰細浪,生猛海鮮走魚丸。桑拿洗得周身暖,麻將搓到五更寒。更喜小姐肌如雪,三陪過後盡開顏。」

這是一首戲仿毛詩《長征》的民謠。長期以來被主流意識形態供奉在神壇上的領袖人物的名作,被改造之後用來挖苦當朝百官的醜態,這個一百八十度的變化,正好反映了共產黨由盛而衰、由得民心到失民心的根本變化。

今天那些可謂「反動之極」的民謠、順口溜得以流傳,也說明中共的統治不像以前那麼嚴密了。或者也可以說,共產黨內一些有識之士,痛感中國現在社會問題極其嚴重,亦想通過各種辦法治一治。


王懷忠
今年三月三十一日,北京《檢察日報》刊載一篇文章,標題就叫做《不妨聽聽民謠》。該文章舉了幾個貪官事例,指出作爲領導幹部,少坐在辦公室裏聽些空洞的彙報,多到羣衆中間聽些民意民謠,對提高識人用人的準確性,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一定大有裨益。其中一個貪官是安徽省原副省長王懷忠。他早在任阜陽市委書記時,就大肆賣官,受賄索賄。東窗事發後,記者採訪時在當地聽到流傳甚廣的民謠:「只要反腐不放鬆,早晚抓住王懷忠。」

歷代統治者出於維護和鞏固統治地位的考慮,還注意從民謠中了解「民意」。古代曾設官員專司「採風」之職,並命他們「搖木鐸采詩於道」,「以聞天子」。《南史.梁武帝紀上》講到:「詔分遣內侍,周省四方,觀政聽謠。」

民怨可畏

「上山下山問漁樵,要知民意聽民謠」(《古謠諺》)。古代專制統治者之所以注意民謠中的民意,是因爲這種制度下人民無權,無法監督官吏,只好用民謠來發泄不滿。聰明的皇帝會認識到這一點。至於昏庸的皇帝,不要說不聽民意,連諫官的「官意」都不聽,所以等待他的命運只能是滅亡。現在中國已經是「人民共和國」了。按照憲法,主權屬於人民,人民不但可以監督官員,而且可以依法撤換不稱職的官員。然而事實是什麼呢.民謠如此盛行,不就說明人民不但做不了主,而且民情上達的渠道都不通,所以才有民謠的大流行。

古人云: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天下可憂在民窮,天下可畏在民怨。現在人民共和國的「公僕」們,能夠聽懂這幾句古人的話嗎?


 
分享:
 
人氣:18,15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