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國學者認爲美中關係前景悲觀
 
2002年2月2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美國之音2月21日報道,在美國總統布什訪華前夕,美國駐華大使雷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對布什總統訪華日期安排在30年前尼克松總統對中國歷史性的「破冰之旅」這一富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感到非常高興。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閻學通認爲,兩國外交人員刻意努力,希望通過時間的巧合,創造一個比較良好的政治氣氛,對雙方首腦會晤取得成果是有幫助的。

不過,閻學通也指出:「但是這個巧合並不意味著布什這次訪華,能夠像當年尼克松訪華一樣,使中美關係有那樣一個巨大發展。尼克松時期的訪問,使中美從敵人變成戰略盟友,不但有實質性的意義,而且非常的近,被大家稱爲一個半軍事同盟關係。」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認爲,布什訪華日期的巧合,有一定的意義:「布什訪華,選定這個時間,本身這個象徵意義是很重大的,遠遠大過於它的實質意義。尼克松訪華使得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最激進的共產黨國家,同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有了外交關係。這個重大意義,怎麼樣強調都不太過份。布什訪華除了紀念這個破冰之旅以外,但在實質性的意義上,會有多少成果這一點,不應過高地估計。」

在如何評價中美關係現狀的問題上,閻學通認爲,今天中美之間的關係與30年前不同,首先沒有了當時蘇聯的戰略威脅,中美合作的戰略基礎,主要以反恐爲主,這樣一個安全基礎和當時蘇聯的戰略威脅來比,還沒有那麼大,所以中美雙方所形成的安全合作也不能和那個時候比:「中國和美國進行戰略合作的基礎不能說沒有,特別是911後反恐的合作基礎。但這個合作基礎需要擴大。如何雙方的合作基礎僅僅建立在反恐主義這一件事情上,雙方的戰略合作仍然不是太牢固。」

丁學良教授卻認爲,中美雙方之間雖然有很多合作的領域,但雙方的分歧,大於雙方的共同點:「嚴格地講,中美關係的共同點,比較小,而不同點則是比較根本性的。但比較起兩國間存在深層的問題,還得把問題看得困難的多,根源要深得多,解決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丁學良指出,中美兩國的主要分歧,表現在布什政府對臺灣實質性的支持,遠遠超過克林頓政府,包括向臺灣轉讓武器,對臺灣高層官員過境美國的待遇,以及在臺海局勢萬一出現武裝衝突時,美國將會有什麼樣的動作等方面。他說:「在這些重要的問題上,布什政府顯然已經差不多觸到了中國政府的底線,我沒有說越過這個底線,但差不多碰到這個底線。這一點是雙方之間最深層的,最難處理的問題。」

閻學通也認爲,中美兩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分歧越來越大:「以80年代美國對臺灣政策作爲標準,可以看出,中美在臺灣問題上認識上的差距越來越大,不是越來越小。」閻學通回顧說,80年代時,美國政府確實是遵循了中美雙方的三個聯合公報,不斷地減少對臺武器出口的數量和質量,而且有那種最終停止對臺武器出口的趨勢。但現在這個趨勢顯然沒有了。美國對臺出口武器的數量在不斷增長,質量在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講,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認識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

在展望中美兩國關係的前景時,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閻學通認爲,中美關係發展的前景,既有合作又有鬥爭:「從近期的情況來看,中美之間在合作上是有限的,而雙方在鬥爭上也是有限的。短期之內看不到他們兵戎相見的危險,而且短期之內也不可能發展成軍事同盟。」丁學良卻對中美兩國關係的前景不甚樂觀。他說:「前景絕對不會像我們今天所聽到的官方的說法,會越來越好,我對中美關係看的比較悲觀的。因爲中美之間那些根本的屬於政治制度方面,屬於根本的國家利益方面,文化觀念方面,在短時期內無法解決,有重大的不同甚至衝突。」

 
分享:
 
人氣:9,53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