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学术腐败“黑名单”:中国名牌大学都在列?
 
作者:王眉
 
2002年2月28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王铭铭“抄袭事件”如一石击水,令包括北大在内的中国学术界都在反思一个做学问的A、B、C基本问题:学术道德。今天,连教育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拿的,拿了就叫“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最直白、最基本的做人道理,今天却被社会称为象牙塔的学术界所违背。

  南方网02-28报道,抄袭剽窃他人之作,已成为大学校园里公开的秘密,这里流传着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中国第一家学术批评网站的创办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杨玉圣接受采访时说,有的大学甚至被称为“抄袭大本营”、“复印大本营”,有国人抄国人的,也有国人抄“洋人”的;有学生抄老师的,还有老师抄学生的,有人曾根据已公开的材料整理出一个“黑名单”,整个中国的名牌大学几乎都在这个名单之列。

  北京大学教授陈启伟感叹,过去抄袭者大多数还有愧疚之心,本来人数就少,一经揭露,则在学界声名狼藉。现在抄袭剽窃者的猖獗张狂之势令人鄂然惊心,许多大学的研究生做论文,有一半以上是抄来的,有的人东窗事发,人赃皆获,却百般解辩,毫无愧色。

  其实,不仅仅是抄袭者的脸面越来越厚,抄袭者的级别也越来越高,学生、讲师、教授、博导,甚至有副校长级的人物。从王铭铭“抄袭事件”回顾过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申小龙,合肥工业大学博导杨敬安,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胡梁明等等,这是已做出处理的例子了。仅2001年,全国为各类媒体曝光涉嫌剽窃抄袭的丑闻即达十几起之多。

北大正制定有关文件严打抄袭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吴志攀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北京大学有关部门目前正在制定一个有关学术规范的文件,拟经校学术委员会通过之后正式实行。这是继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抄袭事件”在社会披露之后,北京大学做出的最新反应。

  刚刚卸任的北大副校长、历史系教授何芳川说,北大有着“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术传承,近几年来北大师生对日渐蔓延的“学术腐败”是有警惕的,是坚决抵制的,是深恶痛绝的,学校多个院系早在两年以前就实行了匿名评审制、博士生导师在自己的博士生论文答辩中没有表决权等制度,新出台的学术规范将在以往制度的基础上,进一部净化北大的学术环境,真正实现北大文科院系2000年提出的“清除赝品,拒绝平庸,树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识”的庄严承诺。

  人们在震惊之余不禁发问:中国学界的道德底线在哪儿呢?

  诚然,“学术腐败”有相当复杂的原因,如社会风气的侵袭、学术体制的缺陷等等。但是,如果仅仅以此为盾牌,对学术道德放任自流,那既是为“学术腐败”的蔓延和发展开了一个无底的“黑洞”。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指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领域,都存在着“假冒伪劣”,但这不应当成为中国学界自我开脱的理由。因为,一般人眼中的“大学教授”,知书达理,清高廉洁,其人格与操守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的楷模。学术界应该是道德的最后底线。

  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教授忧虑道,“学术腐败”的结果,等于号召人们放弃一切道德良知,蔑视科学与文化,而一窝蜂地向能够捞取好处的当官发财去努力,学界尚且如此,则何以通过学界影响去风化社会?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科教兴国岂非成了一句空话?

  杨玉圣副教授感言,虽然学者也要和普通人一样吃喝拉撒,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但是既然身为学者,以学术为业,就理应在道德操守上率先垂范,起码也要守住为人为学的伦理底线。否则,只能为“学术腐败”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遁词与掩护。

  中国学界不乏高尚人格与风骨的知识分子们,为维护学术道德的神圣,近年来不断在发出“贵在自律”的呼唤。

  2001年底,中国科学院正式向社会公布了十条《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要求院士们带头,坚持严肃、严格、严密的科学态度,反对学术上的浮夸浮躁作风,坚决抵制腐败和违规行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与批评。

  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大学提出“清除赝品,拒绝平庸”,“树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识”的承诺。

  还是在这一年,南京大学16位年轻博导共同发表“反腐宣言”并公开发出倡议书:坚持学术自律,严格遵守学术研究规范,全力反对各种形式的粗制滥造和蓄意炒作,坚决杜绝丧失学术道德的抄袭剽窃行为,向假冒伪劣学术宣战,还象牙塔以圣洁坦荡的本色。

  学术界的自律当是清除“学术腐败”最根本的希望。我们不会忘记前不久去世的我国民俗学泰斗百岁老人钟敬文先生在半年前留下的这样一句语重心长的话:“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分享:
 
人气:10,816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