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栏目 › 要闻 | 专题 › 文章: |
假保钦本立暗打赵紫阳── 江泽民为何在「六四」当上总书记(6)
苏绍智文章的发表,曾被中国新闻界,视为是《导报》创办八年所发表的最好一篇文章。在中国社会中,往往越是好的东西,在它的初生阶段,所遭到的批评乃至摧残也往往是最激烈的。中宣部在文章发表五天之后,提出了一个处理意见:“对于中央已经作出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共产党个人如有意见,可以在党内提出,但是不允许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同中央决定相违反的言论。报刊不经请示也不得擅自刊登。……《世界经济导报》发表苏绍智上述发言属于严重错误,应严肃对待。请上海市委负责认真查核处理。” 与此同时,簿一波拿著苏绍智文章的《导报》复印件到邓小平那里告状,邓小平面色非常“难看”,一旁的赵紫阳也不便讲话,据传说,只有一旁的秘书打圆场式的对邓讲《导报》登这样的东西的确影响很不好,应该要严肃处理。此消息在北京理论界的有关人士传开以后,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纷纷向鲍彤和赵紫阳进言,这一步千万不能退,如果把《导报》抛出去,牺牲的就不止是钦本立一个人,最终赵紫阳肯定就要重蹈胡耀邦的覆辙。 令人不解的是,中共上海市委一边在通过离退休老干部之口,向中央政治局和中顾委常委们发出通报,批评赵紫阳提出的“生产力标准”,只有一个基本点,而不是两个基本点;一边却对正在遭受批评的钦本立慰抚有加--在八九年元旦,上海市委召集各新闻单位总编举行的迎春座谈会上,江泽民对钦本立讲,此事我们上海“能降温就绝不升温,我们要做减温器”,“要冷处理”,并具体指导钦本立怎样写一个能够过关的“情况说明”,然后由市委对中宣部讲,“此事已严肃处理了。”钦当时是很感激的。 "以攻为守”扩展成报系 苏绍智文章引发的风波虽然过去了,改革现行新闻体制,确保“导报”自主独立的体制,开始成为钦本立考虑的头等大事。实践告诉人们,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中,必须以发展求生存,一味的“守摊子”就会被动挨整。 钦本立与他的同事当时的思路是:找一家象首都钢铁厂那样的大企业挂靠,有一个厚实的经济基础,保持独立的编辑方针,把《导报》改造成二元化的体制;经营、经济成立董事会来解决,并组织一个《导报》基金会,在国内外筹集资金,创办若干经济实体,为《导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编辑出版业务由董事会来领导,总编辑由理事任命,中层骨干由总编任命,而且要以攻为守,不能等著别人来抓辫子,而是要按新闻规则,逐渐把《导报》推广成一个报系,由此,《导报》开始筹划创办自己的印刷厂,酝酿与加拿大籍华人合作创办《华美新闻》及《世界经济导报》海外版和英文版,计划成立《世界经济导报》出版社,出版改革开放的多种丛书,创办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公司,《世界经济导报》公共关系公司,建立自己的日报,如把恢复《新闻报》为《经济新闻报》,并逐步发展为日报,再出几个月刊、周刊,和海外版、英文版、南方版,大学生版等不同的版本,万一有哪个周刊或者版本出了问题,就可以形成一个安全救助、互相呼应的机制。以后《世界经济导报》和台湾《自立早报》组成姐妹报,都是钦本立和他的同仁们这一思想的产物。可惜的是,历史没有给钦本立充足的时间。 钦本立访美归来警告“走回头路”的危险 一九八九年的头四个月,可以讲是钦本立一生的顶峰时期。 二月初,经当时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批准同意,钦本立应美国众议员鲍.史登普邀请,参加美国全国祈祷早餐。该早餐由美国新任总统布殊及政府高层官员和国会两党领袖参加,作为应邀的二位中国代表之一,在早餐会上,钦本立受到了布殊的亲切接见。此后,他又在华盛顿、纽约等地访问了《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时代》杂志等世界一流的新闻机构,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与美国同行的交流之中,钦本立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擦边球思想,并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办报原则:“一是讲真话,讲实话,把事实原原本本告诉读者;二是要有多种声音,不仅要反映上面的声音,也要反映下面的、人民的声音,让人们根据事实对国家大事作出自己的判断;三是在目前中国,要保护那些从根本上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人们积极性的言论,要给那些想讲话而不敢讲和没机会讲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提供充分的讲话机会。” 从太平洋彼岸回国不久,《世界经济导报》名誉社长宦乡逝世,钦本立到北京参加遗体告别仪式,期间,他见到了于光远、王若水、赵复三、郑臂坚等老朋友,尤其是他在张伟国的陪同下,前去拜访了夏衍,夏公对《导报》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钦本立说:“现在党和政府与知识分子隔阂很深,《导报》的读者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而且影响也很大了,应该在沟通党和政府与知识分子、消除隔阂方面,多作些工作。”这一席话,深深印到了钦本立的脑子里去了。 四月十三日,钦本立到北京,在全国政协第一会议室,参加《世界经济导报》特选书系《球籍:一个世纪性的选择》发行仪式暨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座谈会,钦本立又先后见到了李锐、朱厚泽、龚育之、戈扬、童大林、李洪林、曹思源、严家其、张宗厚、戴晴、陈子明等许多改革理论家,并倾听了他们对时局的分析。应该讲,在那个时候,钦本立对北京的形势已经有了切实的感受,他当时已认识到,“不能排除中国走‘回头路’的危险,也不能排除中国进入停滞时期的可能性,也就是换上‘匈牙利病’。” 当时,《世界经济导报》还发表了题为《倒退不是没有可能的--千家驹评李鹏政府工作报告》的文章,这在中国新闻界又产生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效应。正在大陆采访的台湾《联合报》记者王丽美,与《世界经济导报》及时联系,经钦本立同意,在《世界经济导报》发表的同一天,《联合报》转载了千家驹的这篇文章。
|
|
|
相关文章: |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