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神五」巨資掀愛國大狂歡 (圖)
【人民報消息】北京時間十月十六日,中共官方新華社頭版頭條欣喜若狂地宣佈「我們勝利了」,中國官方強調「神五」升空鞏固「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證明中國現代化戰略的正確性,顯現了中國領導人強有力的領導才能。」一些中國知識分子說,氣氛有些類似民族主義大狂歡,有點像1964年中國第一次核爆。

據大紀元記者潘羣、王芳綜合報導,中國第一艘載人太空船"神舟"五號升空(見右圖),一些國際媒體和專家認爲載人航太花費大、風險大,除了有助增長民族自豪感之外,沒有什麼太大的價值。美國海軍學院的余茂春教授他說,世界上不少國家有技術能力進行載人太空飛行,比如日本、德國、英國。他們不做的原因是花費巨大,得不償失。

目前,中國官方輿論將「神五」升空,當作一場愛國主義教育。類似中國文革衛星上天的宣傳一樣,官方文章強調軍方技術高超,但對國際發達國家對待在人升空的基本態度基本不做報道。據華府美國太空總署專家趙先生說:載人升空在美國科學界爭議很大,大多數科學家不主張發展這項技術,因爲對實際用處不大,僅是說起來比較好聽。

中國北京時間15日上午9點整,"神舟"五號由"長征"2F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經過10多分鐘後進入圍繞地球飛行的軌道。次日6點23分在內蒙古着陸,實際着陸點與理論著陸點相差4.8公里。三十八歲的飛行員楊利偉,是中國大陸太空史上第一位太空人。

升空代價高

據估計,「神舟五號」升空耗資超過24億美元,很多人認爲這項花費,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代價太高。美國之音報導,美國智囊機構海軍分析中心的成斌認爲載人航太技術的軍事意義有限。他說,太空技術需要大量投資,載人航太花費大、風險大,除了有助增長民族自豪感之外,沒有什麼太大的價值。

中國官方媒體,故意隱瞞國際對載人飛行技術的基本態度,和發達國家目前不推動載人飛行的實際原因,有意誤導老百姓,強調國際的驚訝,比如,中國新華社稱,這次中國「神舟」五號升空對日本剌激很大,日本政府已經決定推遲載人航天計劃,因爲目前單獨實施載人航天計劃尚有困難。據一些太空專家透露,日本推遲載人航天計劃,主要原因是考慮花費、風險因素,決得不償失。

據美國之音報道,美國海軍學院的余茂春教授他說,世界上不少國家有技術能力進行載人太空飛行,比如日本、德國、英國。他們不做的原因是花費巨大,得不償失。

民衆反應不一

中國政府正藉助太空昇天在民??中宣傳民族自豪情緒。目前有很多人提出質疑,認爲北京當局應多爲災民着想。有網民表示:「洛陽連降大雨,七萬餘間房屋倒塌,三十餘萬人受災,甚麼叫水深火熱,去發射那價值二十四億美元的桶桶吧!」;還有人問「爲甚麼中國人都可以登天了,卻對釣魚島事件不加以重視?」

旅美著名中國問題評論家林保華表示,中國的教育費用在全國生產總產值中佔2%,比重之少在全球各國是尾數幾個,比非洲的烏干達還不如,中國領導人的思維還停留在四十多年前「要核子、不要褲子」的年代而沒有與時俱進。
*央視取消直播 民衆失望

據報央視臺在「神舟」五號進入倒計時的緊急狀態中突然宣佈取消原定的直播計劃,令內地廣大民??大失所望。一位宋姓大學生說,他很奇怪央視的決定,「如果僅僅是因爲害怕失敗改爲錄播,那就光去直播沒有任何風險的三峽風景好了。懸念才是最吸引人的。錄播的效果永遠不及直播的萬分之一。」

香港媒體稱,中國這樣做是因爲中國領導人擔心如果發射出現問題或失敗,中國將會丟面子和麵對很多政治風險。據悉,江澤民每次對中國軍方試飛導彈或火箭都很緊張,試飛前夕,大多請中國一些著名的氣功師發氣,和選擇良辰吉日,確保試飛成功。在中國,「神舟」試飛的意義,早已超出了實質的科技用途和國防意義,中共將上空當作政治任務,成爲提升中國老百姓民族情緒的政治事件。

胡取代江觀「神五」發射

神舟五號是中國首次載人的太空飛行,對於中共領導人來說,親臨現場意義非凡。因此太空船發射前,部分人士視飛船發射的周邊事務爲胡、江權力消長的觀察指標之一。也有很多媒體報導江澤民將到現場,然而結果出人意料。

據中央社報導,中國國家主席、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太空船發射前向太空人致意,並在發射升空後發表講話。分析指出,神舟號系列太空船是由共軍總裝備部主導,江澤民目前仍擔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以目前職務到神舟五號發射現場觀看說得過去,按照過去的經驗,江內心一定不願意把風頭留給胡。但是結果證明江未如願。報導認爲從去年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到神舟五號的發射,胡、江的政治權力消長已不言而喻。

網上一位網民說,1964年,剛剛經過「三年自然災害」的中國,第一次試爆原子彈成功,也是舉國歡騰。許多該年出生的人,被取名「大慶」、「三慶」等等,大家以此忘卻捱餓的日子和數以千萬的亡魂。那是一次愛國主義大狂歡。不知道今年初生的中國人是否會有被叫「神五」、「飛天」等等。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神五」升空航天股集體暴跌 一場政治大地震似已無可避免 2003/10/19 (22,143次)
看了才知道誰牛!神五上天 老美貧困兒童增加了55萬(多圖) 2003/10/18 (25,021次)
狂歡下的哭喊──「神五」你爲什麼就這樣拋下我? (圖) 2003/10/18 (18,540次)
爲何情搜衛星隨神舟上太空是不可泄露的機密?(多圖) 2003/10/17 (24,880次)
「馬燕日記」轟動全歐洲 「神五升空」中南海別沸騰 (圖) 2003/10/17 (21,585次)
幽默:神5升空 全世界都趴下了 2003/10/17 (21,693次)
董建華搭上「神五救命」船 (圖) 2003/10/17 (15,466次)
中共利用民族主義情緒再造「炭疽新聞」 (圖) 2003/10/17 (18,667次)
江澤民電話李繼耐:胡錦濤仍不是真正領導人! 2003/10/16 (48,734次)
劉曉慶深深地三鞠躬 讓江澤民三天睡不着覺(多圖) 2003/10/18 (49,307次)
看了才知道誰牛!神五上天 老美貧困兒童增加了55萬(多圖) 2003/10/18 (25,021次)
消息來自高層幕僚!李肇星差點被江澤民撤職 2003/10/16 (37,864次)
一個奇怪的現象!答案比航天專家讓神五上天更難 2003/10/16 (31,167次)
神五!當沸騰的熱血冷卻下來的時候(多圖) 2003/10/15 (23,361次)
神舟五號升空前,先看看這幾張令人震驚的圖片(多圖) 2003/10/14 (44,371次)
江澤民派陳至立去法國!當然有事兒幹(多圖) 2003/10/14 (35,756次)
新華網中新社的這個報導只有中共才想得出來(多圖) 2003/10/14 (29,841次)
我應該爲誰悲哀?三中全會期間的兩個新聞報導(多圖) 2003/10/13 (29,166次)

這些照片關乎着三中全會的命運(多圖) 2003/10/13 (36,621次)
越看越難受!李瑞環批評胡錦濤 2003/10/12 (68,825次)
三中全會第一天!新華網不該刊登的一張圖片(圖) 2003/10/11 (36,233次)
新華網動態!江澤民給勺到溫家寶後頭去了 2003/10/11 (28,078次)
江欽點的山東省委書記張高麗被中紀委修理了一下(圖) 2003/10/11 (44,049次)
一個蹊蹺的消息!可怕的八月 胡錦濤是否還做仲裁(多圖) 2003/10/10 (37,971次)
文化部長孫家正,和人家陳至立搶什麼風頭(圖) 2003/10/10 (25,086次)
江辦透露的一點消息!江辦挪窩兒了 老江進溝了(圖) 2003/10/9 (26,658次)
李長春黃麗滿賀國強有點兒麻煩(圖) 2003/10/8 (37,117次)
密聞!賈慶林神經恍惚送301醫院救治(多圖) 2003/10/7 (39,813次)
準備與胡背水一戰?江澤民裁軍之中的奧祕(多圖) 2003/10/6 (29,706次)
請關注10月7日!這是江澤民非常難熬的一天(多圖) 2003/10/6 (32,883次)
胡錦濤沒顯山沒露水沒放過上海幫 陳良宇上電視上講臺就差上法庭(多圖) 2003/10/5 (43,247次)
太可怕了!原來江澤民是這樣「裁軍」二十萬的(多圖) 2003/10/4 (43,725次)
國慶天安門城樓上的追蹤!江澤民突現之謎(多圖) 2003/10/3 (53,648次)
驚人內幕! 高層達成共識拋棄江澤民 胡錦濤就任軍委主席(多圖) 2003/10/2 (62,512次)
新華網揭祕!爲何經典老照片不能被繼續回覆(多圖) 2003/10/2 (23,973次)
小道又有消息!胡錦濤怒斥李肇星 外交部長差點被老江扒皮(多圖) 2003/10/1 (50,797次)
好勇鬥狠其貌不揚的外長李肇星(多圖) 2003/10/1 (29,029次)
國慶!凝望天安門前高高倒掛的五星紅旗(多圖) 2003/9/30 (31,678次)
11箇中國大陸的特大絕密消息 2003/9/29 (41,751次)
鄧六金死不暝目!關於曾慶紅的預言(多圖) 2003/9/28 (49,932次)
這個消息是否意味着國家已經走到了盡頭?!(圖) 2003/9/27 (22,013次)
有比裁減軍隊員額二十萬更值得震驚的事(圖) 2003/9/25 (25,454次)
瘋啦!中共和外國政黨交往都到了如此飢不擇食的程度(圖) 2003/9/25 (21,420次)
新華網提醒咱!透視江澤民的皇帝新裝(圖) 2003/9/25 (21,082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