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人民日報》奇文欣賞:麻城建國一社出現天下第一田(圖)
 
2003年5月21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編者按:中華民族是驕傲的民族,中國人歷來就有敢講真話的傳統。然而中共建立紅色政權(又稱紅朝)以來,歷次政治運動中,莫不以謊言爲基礎。「紅朝謊言」如洪水猛獸,「大躍進」、「畝產萬斤」讓國人生靈塗炭,文革十年冤假錯案無數,國家主席被遊街批鬥,無不是謊言助紂爲虐。改革開放以後,「紅朝謊言」與時俱進,具備更高的技巧和迷惑性,並向世界擴散:在六四、法輪功、SARS等問題上......「紅朝謊言」仍層出不窮。古人云「溫古可以知新」,爲提高民衆對「紅朝謊言」的免疫力,期望「以史爲鑑、澤被未來」,同時鼓勵人們敢說真話,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特刊「紅朝謊言」系列文章。以下爲《人民日報》當年頭版頭條文章(如圖),使用的是「新華社電」,試看兩家喉舌是如何造假惑衆。


麻城建國一社出現天下第一田
早稻畝產三萬六千九百多斤
福建海星社創花生畝產一萬零五百多斤紀錄

新華社武漢12日電 湖北省麻城縣的早稻生產又放異彩。根據湖北盛黃岡專區和麻城縣三級早稻高產驗收團聯合查驗證實,這個縣的麻溪河鄉建國第一農業社,在一點零一六畝播種「江西早」種子的早稻田裏,創造了平均畝產於谷三萬六千九百五十六斤的驚人紀錄。截至目前,這是我國早稻大豐收中放射出的大批高產「衛星」中的「冠軍」,它比安徽省機陽縣石馬鄉高豐農業社及本縣平靖鄉第二農業社先後創造的早稻高產紀錄高出一倍以上。

建國一社的這塊高產田的主要培育人,是這個社社主任王乾成、副主任馮福炳、社委王茂剛和第二生產隊隊長羅學江,他們都是共產黨員,許多社員(主要是青年社員)也積極地參加了培育工作。

這塊高產田從8月8日開始收割,到五三日才全部驗收完畢。參加三級驗收團的有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副祕書長史林峯、華中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韓玉生、中共麻城縣委書記處書記侯尚武;此外,還有麻城縣各鄉、社代表共數百人。中共黃岡地委第一書記姜一,也參加了一部分驗收工作。這塊田經反覆丈量確定面積爲一點零一六畝。本來要全部割完,爲了給外地代表參觀,留下零點二四二畝未制。收穫的全部過程都是由驗收人員和社員們一起收割、打場、揚場和過秤的。把實打驗收數字和那零點二四二畝田的測算估產數字加在一起,這塊田的總產量共爲幹谷三萬七千五百四十七斤,平均畝產平谷達三萬六千九百五十六斤。

這個人們所不敢想的早稻高產紀錄,是充分發揮共產主義風格大膽革新的成果。據了解,這塊田整地共達十次,深耕達一尺以上。共施底肥、追肥五次,先後施用的肥料計有草籽三千斤。塘泥一千擔、陳磚立四百擔、硫酸按一百零五斤、過磷酸鈣八十斤、水糞肥六十擔、豆餅一百八十斤。底肥是結合犁地分層施用的,作到了層層有肥。插秧的密度,實際上已經很難用多少黨來計算了,因爲整塊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緊靠一根的。在驗收時,人們曾選一平方尺的面積進行實測,據實測結果推算,平均每畝約有七百六十八萬穗。把雞蛋隨便地放在覆蓋著稻術上面滾動,雞蛋始終不會掉到田裏去。可見這塊田的未密到了什麼樣的程度。

促使這塊田高產的主要措施,是逐漸明確的。開始時,人們對深耕、肥足和密植都存在著一些疑慮,所以只犁了七寸深,肥料也較少,密植只作到株距一寸、行距四寸。插秧後約一個月,各地小麥高產奇蹟不斷出現,畝產達到五千斤以上的已有多處。這對培育這塊試驗田的人們是一個很大的鼓舞。他們說:「小麥能畝產五千多斤,水稻爲什麼不能畝產萬多斤呢?」他們決心搞畝產萬斤以上高額豐產試驗,並且採取了相應的措施,這就是加深耕層、施足肥料、加大密度。這時,秧苗已經長到一尺多高了,但他們仍毅然把這些秧苗拔起來,又進行了一犁、一耙、一秒(將土整細碎),使耕層深達一尺,並且增施了肥料,然後,又把本田的秧和另外幾畝田的秧,一起植到這塊田裏,形成爲純數難分的高度密植。因爲苗長得極密,根本無法下田,給田間管理帶來了許多困難,但人們用集體智慧戰勝了它。例如,要追肥,但肥料卻怎麼也下不到泥裏去,他們就想法在田的四周開溝,用管子把水肥灌到田裏去。他們還採用打撐的辦法防止倒伏,並且不斷地向乾旱作了鬥爭。

建國一社早稻高產的消息已經傳遍了整個麻城縣,在和麻城臨近的地區,也有很多人知道這個消息了。連日來,每天從本縣各鄉和外地前往參觀的約有四、五千人。11日,正在武漢開會的華中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張子明,江西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張歧山,湖南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星五,以及其他農業專家等多人,也專程前往參觀和訪問。參觀者們普遍認爲,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

現在,王乾成、馮福炳等人的勁頭更足了,社員們也個個熱情高漲。他們已決定用攝秧的辦法,繼續推行和發展深耕、肥足和密植的成功經驗,力爭晚稻獲得更大的豐產。

據新華社武漢12日電 湖北省麻城縣的早稻獲得了空前未有的大豐收。這個縣的早稻目前已經基本收割完畢,根據對實收情況的反覆覈算,全縣七萬三千多畝早稻,平均畝產量達一千二百三十二斤,比去年提高二倍強;並有十一個鄉平均畝產量突破了二千斤。全縣還湧現了大批高產田,其中平均畝產量達三千斤到五千斤的有四千九百畝;五千斤以上到七千斤的有一千一百九十畝;七千斤以上到不足一萬斤的有五百三十多畝;一萬斤和一萬斤以上的有三十多畝,最高的平均畝產三萬六千九百五十六斤。

原載《人民日報》1958年8月13日頭版頭條。

 
分享:
 
人氣:15,78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