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栏目 › 要闻 | 文化 › 文章: |
「花园网」突破中共网络封锁 (多图)
第一部份 网络封锁 一、封锁网络是谎言统治的必然结果 自由的互联网意味著自由的信息流通,误解的消除,谎言的被揭穿,以及依靠谎言而维持的东西的破产。于是中国的网络发展,从第一天开始就一直在操练著一边发展网络,同时大力封锁的左右互搏之术。 大纪元时报和博大出版社出了一本新书《红朝谎言录》,这本书揭露了中共建党以来的种种耸人听闻的谎言和在谎言欺骗下发生的惨剧。一周前参加这本书的首发式,又听到很多同样让人惊愕和痛心的更多红朝谎言。事实上这本书揭露出来的仍然只是少数。中共的统治,乃至中共的历史都是从暴力和谎言开始的。谎言是如此之多,如此之系统,如此之有欺骗性,以至于谎言不只是谎言,甚至改变了很多很多人的思维。一个谎言并不可怕,因为真相能够揭露它。当谎言因为重复一千遍而被公认为真理的时候,人们的思维会因为失去了理性和事实而扭曲,在这样的思维下,谎言可以盛行,真理反而会被斥为异端邪说,这才是真正可怕的。从中共建政以来的历史看来,他们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 中共得以将谎言维持这么久,一方面靠政治迫害及其所造成的恐怖让了解真相的人噤声;另一方面则是靠封锁信息,控制媒体,切断人们了解真相的途径。如果说这几方面中共都做得很成功的话,随著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果这个新的传播领域失去控制,如果在网络上出现自由的声音,这个谎言维持的平衡会被打破,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真相会导致谎言的破灭,和红朝的覆灭,这是共产党万万不想看到的,因为这不仅意味著失去权力,而且意味著被人民审判。所以从互联网进入中国伊始,中共在无法拒绝互联网的情况之下大力气封锁网络,以图在信息时代继续维持作为它统治的基石的谎言系统。 二、「The Great Firewall」和金盾工程 中国封锁网络对国际社会并不是新鲜事。外电报导多把中国的硕大的网络封锁叫做「The Great Firewall」,这大概是因为中国有举世著名的The Great Wall(长城),而这个Firewall(防火墙)从规模到投资、到技术的先进性、到封锁之复杂、之严密、之耸人听闻等方面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就把这个工程叫做The Great Firewall。然而The Great Firewall的目的却与国人引以为荣的长城有很大不同:The Great Wall适用于抵御外族入侵,而The Greate Firewall则是枪口对内,为了限制,监视,甚至抓捕国人。 中国网络监视与封锁系统的官方名字是「金盾工程」。 金盾工程1998年开始立项,计划2004年完成(一说2006年,但可以肯定的是网络封锁在中共掌权的时候不会停止),前期投资 8亿美元约64亿人民币,名义上是公安自动化系统,实际包括一个综合的、多层的、包括网络各个环节的网络封锁和监视系统。金盾工程是个很有欺骗性的名字。金盾两个字本身给人以防护之意,就像The Great Firewall一样,这个名字让人想到的是一个抵御外部攻击的防御系统。实际上,这是个「枪口向内」的系统。 关于这个系统的规模,有几个经常被引用的数字。在哈佛法学院一个研究组的报告中,被测试的204,012个中国国外网站中,有50,000个网站无法从中国访问。然而这个测试结果并不准确,因为测试时没有考虑到在测试中会引起误报的一个封锁手段---有延迟和延时的URL过滤。事实上这个测试报告也成了中国网络封锁的一个牺牲品。 2000年江泽民在采访中对CBS记者华莱士问题的回答中对金盾工程的目的作了总结: 华莱士:你为甚么封锁网站,包括BBC和华盛顿邮报网站,理由何在? 从下面对封锁系统地介绍不难看到,江泽民确实做到了对网络「尽可能地限制。」但是从更多的讨论中可以看到,江泽民「对中国发展无用的信息」应该准确地解释成「对江泽民和中共维持它的统治不利的信息。」 三、网络封锁与监视系统的功能 金盾工程的核心是一个网络封锁与监视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 ● 封锁信息流通 ● 重点对像监控 ● 情报收集 ● 破坏 四、网络封锁系统工程 整个网络封锁工程不是一个技术工程,而是一个涉及技术(电信与网络服务提供商)、行政、公安、国安、宣传等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封锁网络所采用的手段也是多方面的: 技术 ● IP地址封锁 行政 ● 网吧 宣传 ● 改变互联网定义---江绵恒:「中国必须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网络,独立于互联网之外。」通过在这样一个封闭网络中营造歌舞升平来掩盖封锁网络的事实。 ● 多个层次的美化:对于掩盖不了的,则巧立名目,瞒天过海。对于名目也找不到的,则暗地里强制实施。 不择手段的手段:公安与国安,网警和网特 ● 在国内非法拘禁,酷刑逼供,重点对像监控 ● 在国外散布言论进行名誉侮辱 ● 攻击网站,入侵服务器 ● 大量发送病毒邮件 五、封锁内容 在网站方面,被封锁的主要有以下几类网站: ● 新闻网站 对两个即时通讯软件和一个聊天室封锁关键字表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封锁信息内容的兴趣所在: 聊天室关键字过滤 (除色情类外) 对人权、民主的封锁早已有之。这是中共集权本质所致。这类词汇中,有时候甚至包括「国家」、「政府」、「自由」之类无法再普通的词汇。大概这就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先生对于「人权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的定义。 近年来最让中共紧张的是任何和法轮功,以及法轮功学员讲真相有关的词汇。在有些综合过滤系统中,法轮大法的主张「真、善、忍」三个字不能以任何组合、任何顺序出现在一个句子的任何位置。对这三个字——人类普适的美好价值——的封锁是中共邪恶本质的一个生动写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人名类。 人名类可以说包括两部份,一个是「Hall of Fame」,一个是「Hall of Shame」。为甚么这么说呢?因为被封锁的人名里面包括两类人的名字:一类是一些敢于说出真话的人,敢于为民请命的人,敢于坚持真理的人,也就是中共最害怕人们谈论的人;另一类则是从江泽民开始的大小昏官、污吏、和其他人人唾弃的人物。这类人无疑又是中共最害怕人们谈论的。于是网络封锁又成了一块昂贵的遮羞布。 有趣的是,人名表中本来没有那么多名字。可是有的人名表很长,是因为包括有些人名字的不同写法,是因为即使原来的写法被封锁了,人们还是会想办法换一种写法痛骂这些人,以至于这些新的写法又会被封锁,名单就越来越长。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江泽民」,「江贼民」,「江贼命」等等都在人名表中。 从被封锁的网站类别和关键字内容不难看出,江泽民要封锁的并非对中国发展无用的,还刚好是中国最需要的,却因为会动摇其统治而为江氏所不容的。 第二部份 突破封锁 一、言论自由是世界公认的基本人权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Article 19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opinion and expression; this right includes freedom to hold opinions without interference and to seek, receive and impart information and ideas through any media and regardless of frontiers. 二、突破封锁是中国网络用户的长久的期望 虽然中共封锁互联网竭尽目前多所有手段,完全封锁掉互联网却不是容易的事。中国大陆的网民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冲出这个枷锁,自由地访问网络。一名国内网络用户在经过长时间突破封锁的努力,终于找到花园软件之后,在给我们的邮件里发出这样的慨叹: 「空气是自由的,水是自由的,为甚么网络不是?」 这应该能够代表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大陆互联网用户的心情。 三、突破封锁技术 突破封锁的努力大概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 HTTP代理服务器 ○ 自由网 ○ 智能代理 ○ 自动寻找服务器 目前主要的智能代理除了花园网的系列软件Garden和Garden G2之外,还有动态网的自由门,动网通和无界网络的无界浏览,无界漫游。这些软件使用不同的突破封锁技术,在封锁影响某些软件的正常使用时,可以互相补充。 四、中国国内上网安全 在中国大陆有可能被重点监视的人士,使用互联网时应该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如果不采用加密措施,网络通讯会被过滤,网络活动也有可能正在被监视。 作为改善上网安全的一些措施,安装防病毒软件,个人防火墙软件都是好办法。 同时应该养成一些安全上网习惯: ○ 浏览 五、中国大陆网友反馈 几年的努力得到了中国大陆网络用户的承认。这一点从网友给我们的反馈信息就可以看出。这里摘录几条: ○ 「谢谢花园网,。。。你们的软件突破了中共的防火墙,把真实而新鲜的新闻给了我们。」 ○ 「民主是为了有一个公正、透明的环境,使正义得以伸张,良知得以维护。。。愿花园的空气更加清新宜人。」 ○ 「花园软件,好样的!让我们这些井底之蛙终于冲破中共设置的层层隔离墙,跳出这个充满了谎言的井底之国,得以在真正的万维网之中自由冲浪。」 ○ 「感谢花园让我们了解了真正的中国。」 ○ 「自由的空气在天上,自由的水在大海;自由的思想在网络。怕自由,能把天空屏蔽?能把大海填平?能把网络阻拦?怕自由,唯一的方法是用一块红布挡住自己的眼睛,那样的世界就是一片红色。」 六、历史的责任 在中共执政的这几十年里,在强权的佑护下,中共制造了太多的谎言,欺骗著一代又一代的国民。中共欠中国百姓的太多了。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第一次给予我们这样的机会让大众了解真相。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还给中国人民久违了的真实。 2004.11.5 (根据演讲PowerPoint稿整理) |
|
|
相关文章: |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