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中共本質不會因「新人」而變 西方世界在夢幻中驚醒 (多圖)

趙巖
【人民報消息】據中央社記者周慧盈臺北特稿,二零零四年寒冬之夜,中國大陸著名異議人士劉曉波等三人遭北京警方帶走,在長時間審問後釋回。這起事件引起西方主流媒體的強烈關注與質疑,再加上今年以來北京當局連串打擊知識分子的行動,原透過玫瑰色眼鏡看待中國新一代領導人胡錦濤的西方世界,終於有所了悟,如夢初醒。

中國第四代領導集體核心胡錦濤在九月間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接下中共軍委主席職務,正式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正當外界期待的眼光聚焦在「形象清新」的胡錦濤身上時,北京公安部門卻出人意表逮捕紐約時報北京辦公室員工趙巖,理由是「泄露國家機密」。

紐約時報在中共四中全會前率先報導中共前領導人江澤民將卸除軍委主席職務的消息,趙巖的被捕,看似與這則新聞有關;實際上,趙巖長期參與中國大陸民間維權活動,一直以來被中共當局視爲眼中釘,香港媒體判斷趙巖的被捕實肇因與此。

趙巖遭捕已逾數月,他的戰友、中國大陸著名人權份子李柏光,日前也傳出在福建遭扣留。趙、李二人曾協助福建、河北等省份的失地農民爭取權益;李柏光稍早前對友人表示,很擔心北京當局爲保持農村地區穩定,大舉整肅中國大陸的人權份子。

在動手抓人之外,中共當局也透過媒體封鎖方式禁絕異音。十一月間,中共組織部門下令國營媒體封殺六位著名知識份子與社會活動者,要求任何報導都不得出現這六人的名字。

黑名單上的六人是: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茅於軾、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焦國標、倡導言論自由的資深中共黨員李銳、作家兼政治評論家王怡與餘傑、湖北省人權活躍份子姚立法。

其中焦國標今年稍早前,曾大力抨擊中共中宣部扼殺言論自由、是中共內部的黑單位,應予廢除。影響所及,中共當局除要求媒體不得報導他的談話,北京大學更在官方壓力下,在今年秋季開學前取消焦國標開授的新聞課程。


敢言的焦國標
因敢言而丟飯碗的不只焦國標。廣東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的記者兼評論員王光澤,曾發表「網路時代中國政治生態的演變與可能走向」論文,其中強調儘管中共官方對網路進行管控,但是網際網路正在改變中國的政治版圖與民間社會。據報導,王光澤在十一月下旬已遭革職。

中國一位從事民間維權運動的專家向中央社表示,以胡錦濤爲首的中共新領導班子大力整肅異議份子,有可能是做給黨內保守派看,好讓這些守舊、頑固份子放心「新領導人胡錦濤並沒有脫離中共黨人的本質」,以進一步穩固到手的政權。

另一種分析是,看似「柔弱如棉」的胡錦濤,實際上「剛強如鐵」,他確實有心在中國進行改革,但是一定要掌握主導權,絕不在外界壓力下被動進行,因此在改革時機成熟前,凡是異見都要被消滅。

一名熟悉中共文化與政權模式的人士則直言,中共的領導人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或許有節令上的改變,但是本質沒有不同,都屬於一年當中的一個季節。

外界在胡錦濤掌權前有太多的幻想,卻沒想到幻想破滅得這麼快,甦醒後的西方媒體最近開始嚴詞批判胡錦濤政權。華盛頓郵報在中共當局逮捕劉曉波、餘傑與張祖樺後,刊出標題爲「中國向後走」(Backward in China)的社論。

社論說,胡錦濤自詡中國要「和平崛起」,但是在經濟力量提升的同時,卻在政治上走回頭路,逮捕劉曉波等人的做法,顯示中共正展開行動,消除雜音。

另一份美國主流報紙紐約時報也報導,北京當局正擴大整肅異見行動;最新一期的時代週刊則發表題爲「退三步」的短文,除關注劉曉波等三人遭扣留一事,也明白指出,近期許多跡象顯示,自胡錦濤九月全面掌權以來,中共當局加強打壓言論自由。

更多例子反映出中國言論自由遭打壓的事實。今年初,一本揭露農民悲慘生活的「中國農民調查」報告文學在中國大陸引起強烈反響,三月間北京舉行人大、政協 「兩會」期間,赴京開會的各地代表幾乎是人手一書,許多大陸媒體記者也大力推薦此書,但就是因爲太寫實了,農民調查一書出版不久,就硬生生遭到禁令。

書寫中共反右運動時期與文革舊事的「往事並不如煙」也沒有逃過禁書的命運。「如煙」作者章詒和爲中國頭號右派份子章伯鈞的女公子,北京當局雖鐵腕禁書,章詒和卻因此書榮獲國際筆會獨立中文作家自由寫作獎,臺灣與香港出版社也買下版權在兩地發行,以饗更多讀者。


程益中
此外,以敢寫著稱的廣州南方都市報前總編輯程益中等報社高層主管今年三月間遭捕,一般認爲,此事與南方都市報首先揭露中國大陸SARS疫情等事有關,但中共卻對程益中等人羅織「涉嫌貪污」的罪名。

程益中最後雖因證據不足獲釋,南方報業集團卻在十月間收到廣東省直屬機關工委的通知,指示開除程益中的黨籍,並建議撤銷他在集團內的所有職務。

活生生的事實說明中國在新人當政後,言論自由不僅沒有改進,反而大步倒退走。對胡錦濤失望的不僅是西方媒體,在一連串鎮壓行動後,大陸知識界已開始批判看似開明的「胡溫新政」是中共的極權主義新政。

言論自由是評價一國文明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回顧中國官方二00四年對大陸各種異見的打壓,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大陸離文明境界仍有漫漫長路。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快訊:《九評共產黨》可上網郵購 (圖) 2004/12/25 (21,817次)
深感政權受到威脅 中共發祕文宣傳無神論 2004/12/25 (19,214次)
「九評」,爲中共鳴響喪鐘! 2004/12/25 (18,532次)
袁紅冰:中共對中華民族最深重的罪惡是使人心墮落 2004/12/25 (19,142次)
「快閃黨」惡作劇 還是中共專家搞笑? 2004/12/25 (17,349次)
一隻看不見的國安黑手!翁帆成中共拉楊振寧的工具(多圖) 2004/12/24 (56,505次)
中共暗出黑手 北京聖誕夜靜悄悄 2004/12/24 (21,807次)
恐懼《九評》 中共胡鬧美國NPC (多圖) 2004/12/24 (20,485次)
從楊振寧反共到親共的立場變化看中共騙術 2004/12/24 (26,402次)
三個死裏逃生和死罪難免的真實故事 2004/12/13 (31,011次)
《九評》震撼中南海 胡錦濤發表絕密講話 2004/12/10 (22,157次)
一個大不幸的消息從阿富汗傳到北京(圖) 2004/12/7 (28,531次)
一說一個準兒!政治學習時聽到的小道消息 2004/12/5 (21,025次)
千古罪人 萬惡之首 2004/12/5 (29,340次)
如果中共垮臺,誰來領導中國? 2004/12/2 (29,327次)
一箇中共決不解密的密聞:毛澤東行宮的故事 2004/12/1 (68,160次)
一張令你跌跟頭的圖片!真不知新華網是誰這麼惡作劇(多圖) 2004/11/18 (43,226次)
江澤民有一私生子(多圖) 2004/11/4 (74,145次)

升官祕訣!江給李先念送生日蛋糕 郭伯雄爲江午睡站崗(圖) 2004/11/3 (63,182次)
敢當衆向江撒嬌的女人 國慶公然向胡錦濤撒潑(多圖) 2004/10/1 (53,177次)
上海幫又遭一擊!號稱世界第一高樓硬停工(多圖) 2004/9/28 (41,124次)
120萬高幹家屬境外定居 中共在太平間裏化妝(圖) 2004/9/22 (43,487次)
江給胡與普京製造摩擦 中央震怒高調處理(圖) 2004/9/15 (27,842次)
張藝謀大叫自己是「催奔兒」江才是主謀(多圖) 2004/9/15 (31,523次)
江驚呼小看溫家寶 各省頭兒進京威脅江家幫(多圖) 2004/9/13 (48,059次)
政協主席出訪忙壞李肇星 賈慶林西班牙見國王鬧笑兒(圖) 2004/9/8 (36,867次)
昨天最後一忍!小胡這一拳出手漂亮 老江暈菜(多圖) 2004/8/31 (50,753次)
江栽在上海!三個胡錦濤和一個江澤民(圖) 2004/8/31 (47,591次)
高層小道!江臨時取消廣安作秀 中央決定把核心捧下臺(多圖) 2004/8/22 (46,964次)
當衆委屈宋祖英!一張老江漂白自己的圖片(圖) 2004/8/21 (102,576次)
瞬間感悟:陽剛之美 2004/8/16 (15,485次)
玩過了火!越來越刺向自己的江氏民族主義(多圖) 2004/8/13 (29,154次)
胡溫因勢利導佔上風 江家幫幾次較量勢漸弱(多圖) 2004/8/12 (41,973次)
受趙燕索賠案刺激 動北京麥當勞店的腦筋(圖) 2004/8/7 (25,376次)
胡真急了!疾呼江家幫再攪局中共徹底沒戲(圖) 2004/7/22 (42,497次)
怕暗殺冒充小胡!新華網揭江澤民面臨大洗牌(圖) 2004/7/21 (28,543次)
江過繼三個「親兒」 陸軍成了後孃養的(圖) 2004/7/21 (23,907次)
爲裸而裸!「十面埋伏」上映後觀衆罵聲一片(多圖) 2004/7/19 (41,814次)
鎮不住了!江澤民奔波於濟南軍區與武漢軍區之間(多圖) 2004/7/14 (37,534次)
江澤民和瀋陽軍區關係緊張(圖) 2004/7/12 (35,765次)
新華網一則小消息透露中央在掐架(多圖) 2004/7/12 (26,600次)
姘頭替江第四次找後路 野戰軍罵咧子要崩軍委主席(多圖) 2004/7/11 (45,288次)
江澤民四次準備後路揭祕(圖) 2004/7/11 (34,972次)
中共官方透露江澤民「爲法輪功活着」的幾件趣聞(圖) 2004/7/11 (36,416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