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老木工阿慶伯的故事(12)真正的博士
 
作者:侯念祖
 
2005年12月1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接上)

十二、真正的博士

對於驚訝於阿慶伯能夠如此多才多藝卻又與世無爭、謙沖淡泊的許多外來的訪問者的疑問,阿慶伯總是淡然的訴說着自己的經驗。

阿慶伯偶會嘆道,比他們年輕一代的木工師傅,往往喜歡挑三揀四的選工作做,只想待在一個地方找工作,再抱怨工作不好找。阿慶伯說:「後來發現阿和伯說的是有他的道理,一個人趁着有機會四處去看看世面,多接觸接觸其它人,是絕對有好處的。」

在清水爲老醫師製作傢俱之後,阿慶伯做木工的足跡幾乎遍及了整個臺灣,他曾經在臺北士林、苗栗後龍、臺中市、嘉義市、臺南市、沙鹿,甚至是離島澎湖,這些地方都去工作過。阿慶伯戲稱這是「雲遊四海」。

阿慶伯的多才多藝,除了是來自於終生奉行著作爲「永遠的學徒」這一準則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來自於這個「雲遊」的經歷。

例如,阿慶伯在清水工作時,就曾在臺中市區發現了一家書店,裏頭賣着相當豐富的古代經典、醫藥、宗教與術數方面的書籍,當時的他象是發現了寶藏一般的迷上了這間創立於日據時期大正元年的書店,只要一到臺中市,他便一定會到這間書局搜尋。

一開始,阿慶伯只是依照自己的感覺判斷,來決定購買與否,後來,熱心的兄弟檔老闆在與他熟稔之後,也會提供不少的建議。慢慢地,阿慶伯所知越來越豐富之後,不但更能自行判斷是否值得閱讀,更會開出書單要求老闆爲他蒐羅其它書籍。

同時,在四處雲遊的過程中,他結交了不少同樣一身兼備多種才藝的木工師傅,阿慶伯除了與他們相互交流木工技藝之外,也相互交流每個人所具有的其它特長,遇到好讀古書的同好,阿慶伯更是掌握時機交流各種學問與知識。

於是,阿慶伯學會了設計廟宇建築,也因此開始鑽研寺廟的各種對聯,由此踏入了欣賞、蒐集、創作、吟唱古詩詞的世界。而其它的技藝,象是中醫藥、風水術數,也在這個四處遊歷、結交同好的經歷中,一樣樣的豐富了阿慶伯的生命。到了六、七十歲之後,阿慶伯更是由此踏入了《易經》的玄奧領域,對人生有了另一層的體會。

阿慶伯也因此會經常對於聞名而至、前往訪問他的大學研究生語重心長的說:「現在人們都在叫『博士、博士』的,其實他們哪裏『博』了?他們不就是隻會某一樣,然後在這一樣當中,就自以爲了解了真正的道理了,對於其它他們不知道的,根本也不想去知道。這樣,能夠稱的上是『博士』嗎?」

無論對方是初識、還是熟識,也無論對方能體會多少阿慶伯的用心、話中的含意,阿慶伯只要話頭一起,就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八十九歲、滿頭蒼髮的阿慶伯在談話後每次都會這麼作結:

「趁我現在還能說、你要聽,我就多說,我很樂意把我所知道的都說出來,我希望這些歷史、經驗能夠被留下來,這些好東西可不能失傳呀!」

在客廳裏席地而坐着,阿慶伯微閉着雙眼,一次又一次地娓娓訴說着一個學徒的故事。

後記:

阿慶伯是我於1996年至2000年在臺灣鹿港小鎮進行傳統木匠田野調查工作時認識的。他的一生經歷對於當時的我而言,是難以想象的,這個田野工作在後續進行觀察時的重點之一,受到他的經歷啓發非常的深。


雖然阿慶伯是真有其人,這裏所敘述的故事也主要是以他的經歷爲藍本所撰寫,但是基於小說創作這一文類的特性,書寫內容中有些部分或人物則採自其它師傅的故事與經歷,來豐富小說的可讀性與情節。因此,雖然阿慶伯確有其人,但這不是一篇「報告文學」則是十分明確的。於此也稍加說明。

我在2004年有機會再回鹿港時,向一位木工師傅探問了一下阿慶伯的近況,那時才得知阿慶伯已約於兩年前過世。雖然年逾九旬辭世,已可稱之爲得享高壽,但我心中總是深覺遺憾。曾不止一次想過,如果阿慶伯仍在世時,我能親手送上一本《轉法輪》給他,將會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呀!

(連載完)

 
分享:
 
人氣:14,330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