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麥田圈之迷揭祕(多圖)
 
2005年4月29日發表
 

《麥田圈揭示:光的語言》
【人民報消息】神祕的麥田圈(Crop Circles)是如何瞬間成形的?它具有怎樣的能力,又在傳達什麼信息?暢銷作家西瓦(Freddy Silva)從1990年起,嚴謹研究麥田圈和神祕空間,成爲此領域的翹楚。今年2月份的《命運》(Fate)刊登了西瓦對麥田圈的長論,詳細記錄了麥田圈形成歷史與科學實驗的邏輯分析,並推理出麥田圈爲來自宇宙的覺者向人類傳達信息的結論。

假作真時真亦假

1998年初,英國一些地方小報發表了題爲「麥田圈來自未知力量的說法是欺騙」的文章,原來二個英國老頭兒-道格和戴維,導演了以作物平整器壓出麥田圈的惡作劇。

然而20世紀全球大約有200個關於麥田圈產生的報導,十幾個證人看到麥田圈是瞬間成形的。更早的記錄是1678年,英國牛津艾希莫林博物館館長布萊特(Robert Plot)詳盡記述了麥田圈的情況。假如騙子真的做出麥田圈來,那麼他們豈不是能自如地穿越時空?

迄今全球大約29個國家中,有一萬多個麥田圈的記載,其特徵不可能被複制:麥田植物在土上一英吋處彎折,細胞結構改變、近根處的莖微微被灼傷、區域內土壤的晶體結構改變、地下水蒸發、當地磁場改變、長期存在的能量模式,更不用說數百例改變人生物場的測量實驗。

由於媒體對這些研究的緘口,人們迄今還普遍認爲麥田圈不過是惡作劇。而科學研究表明,真正的麥田圈是一種「未知力量」造成的,與聲音相關。

一種宇宙力量


《麥田圈-最好的證據:
美妙的事發生了但沒有被媒體報導》
「聲音造物」可以在所有的宗教信仰和傳說中得到印證。《聖經》、《古蘭經》都說「世界是由上帝的一句話開始的。」美國霍皮族和納瓦夥族印地安人傳說,古代僧人可以對着土發聲造出圖形。印度教也說,看不見的宇宙之聲震盪出幾何構象。顯微鏡下的原子呈和諧共鳴的幾何結構,與控制音階音符的規律相似。

麥田圈形成的目擊者皆聽到顫音。1989年研究者於英國一麥田錄到聽起來像是蟬和瀑布的交雜音,美國航空總署(NASA)實驗室分析發現那並非鳥蟲之聲,聲頻5.0到5.2千赫,其循環性和節奏性似乎蘊含着智慧。

1968年,科羅拉多州天普布魯爾學院(Temple Buell College)做了音樂如何影響植物的實驗,發現重金屬搖滾樂使植物向音源反方向傾斜或死亡;古典音樂卻吸引植物靠近擴音器;若讓植物聽印度祈禱音樂,其莖杆彎曲會超過60度,類似真實的麥田圈植物。

1995年,麥田圈的形成與聲音的關聯開始明朗化,麥田圈被發現符合自然音階規律。1996年,英國一城市出現了一個大麥田圈,其圖案呈現出物質波動狀。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在麥田圈內偵測到260-320兆赫的高超音波音頻,而且隨着近年幾何圖形複雜度的增加,音頻也隨之增高。超音波已知可以像雷射光束一樣定位,使被鎖定的分子產生震動,但鄰近的東西卻完全不受影響。

如此異常高的頻率難怪會影響到觀光客的思想意識或起治癒功效。一位長期患有帕金森氏症的人停止了不自主的顫抖;新罕布夏州臨床診斷記錄一患者在接觸過麥田圈後,眼部視網膜瘤萎縮了,醫師至今仍無法解釋這一現象。

覺者傳遞的信息


《麥田圈、神和他們的祕密:
在稻田裏寫成的人類的歷史》
極受尊敬的英國超自然大師京斯敦(Isabelle Kingston),於1982年在催眠狀態無意間接收到一個信息:「守護者」(Watchers)對她說,其將在七天內於斯爾貝瑞山(Silbury)的農田內做出顯示。七天後,5個一列呈塞爾特式十字架的麥田圈,出現在五千年曆史的斯爾貝瑞山下。

守護者指的是宇宙中的一羣覺者,他們常在歷史上動盪變化的時代中指引人類。這一概念一直貫穿古埃及的經典,他們被認爲是歐洲最高峯-施爾貝里山的創造者。

接下來的幾年內,伊莎貝爾提前收到了許多麥田圈出現位置和其象徵意義的指示。據稱,麥田圈的主要目的,是將信息溶入植物的能量場中,併爲人類提供實現其責任及更大潛能的工具。

這個啓示似乎太簡單,甚至不切實際。然而我們生活在一個大變動的時代,所做的任何決定都會影響到未來。事實表明,接觸過麥田圈的成千上萬的人因此獲得了更積極的世界觀,且這種觀念的改變正靜靜滲入每一天的生活中。

守護者還談到麥田圈中一些人類正在發展但還無法達到的科技,比如旋盤和反地心引力裝置,以及這些圖案如何經不易覺察的能量與所有古蹟連結。而我們的確發現所有麥田圈都位於全球的地磁場交匯處。

守護者說,這些圖案是高級生命的思維過程所創造,這種思維波因大氣層和物質世界阻擋減慢而轉變成光和聲音,人們最終會明白這一原理。光和聲音也的確與目前人類對麥田圈形成機制的研究不謀而合。

麥田圈多呈現螺旋狀,恰似人耳蝸的構造,其不得見的樂聲不斷喚起人心靈醒悟。

(大紀元記者 悠遊編譯)

 
分享:
 
人氣:20,62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