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時事 › 文章: |
中國傳統曆法與「過大年」(圖)
新唐人「世事關心」第60期。
在線觀看 下載觀看 旁白: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的「年」是指地球繞太陽運行一週的時間。在夏朝時,年被稱作「歲」,商朝時又稱「祀」,到了周朝才稱爲「年」。而大年初一這一天,則叫做「元旦」。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正月》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 中國傳統文化專家曲錚博士:那麼要簡單說起來呢,新年的確定可以這樣推算。是從「冬至」這一天開始,往後推算第二個「朔日」。這裏說的「朔日」就是在月亮盈虧的變化週期裏面,兩個滿月中間有一天,基本看不到月亮。這一天叫「朔」,也有叫「新月」的。傳統曆法上就把「朔日」定爲每個月的初一日。而跟這個相對的就是「望日」。「望日」一般就是十五或十六,就是滿月這一天。那麼爲什麼是「冬至」之後的第二個「朔日」爲正月初一呢?要講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介紹一下中國的傳統曆法。很多人把中國的傳統曆法叫做「陰曆」,其實呢,這也是個錯誤的叫法。中國的傳統曆法既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而是一種陰陽合曆。那世界上有各種曆法,有純粹的陰曆,也有純粹的陽曆。比如說伊斯蘭曆法,它就是純粹的陰曆。它把完全以月像,月亮的盈虧變化來確定它的月份。然後固定每年是十二個月。因爲月亮的盈虧變化週期大概是二十九天半,所以它一年的長度是短一些。它大概是354天。大概每隔33年以後,它就比公曆要差一年。那麼也有純粹以陽曆爲基礎的,就叫「太陽曆」。那就是像我們現在的公曆這樣子的,它完全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週期來確定它,制定它的歷法。那麼一年是365天或366天。然後它月份的劃分,實際上跟月亮的變化,跟月亮盈缺的變化是沒有關係的。它完全只是一個名稱而已。那麼純粹的陰曆和純粹的陽曆呢,在應用上實際是各有利弊的。因爲太陽跟太陰 (也就是月亮),都是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非常重要的天體。那麼太陽就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就是四季的變化,使萬物生長,跟我們關係是非常密切的。而月亮呢,月像的變化,現在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雖然從科學上還不能完全解釋,但科學家研究從統計數據發現,月像的盈虧變化和人類的生理和人類的社會行爲都有很大的關係。你比如說女性的生理週期,車禍的發生率,犯罪率,甚至人的飲食,飲食量、酒量、飯量都跟月像的盈虧週期變化有很大的相關性。而作爲中國古人呢,是講天人合一的,也就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強調了天體,從不同於現代科學的角度強調了天體運行和人類社會的關係。那麼尤其是中國古代貫穿了五千年文化的道家文化,特別重視陰陽平衡的概念。所以中國的歷法也體現了這一點。因爲太陽和月亮正好是陰陽作爲我們天象最顯著的兩個天體。所以制定曆法的時候,中國古代的歷法同時兼顧這兩樣。一方面以月像的盈虧變化來確定月份,另一方面通過隔一段時間增加潤月來調整。使平均一年的長度等於太陽迴歸一年。也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週期。我們在地球上觀察到的,就是太陽在黃道上轉一圈。那麼以這個週期360度等分,每隔15度劃分一節氣,劃分出來二十四個節氣。那麼潤月的設置也是要根據節氣來推算的。而且這個節氣也同時是指導農時,物候這方面的。 以正月初一爲元旦的陰陽合曆。從漢武帝確立直至清末,沿用了兩千年多年之久。 到了1912年的民國元年,當時的袁世凱政府爲了對外顯示其「新政」,決定採取西方國家的公元紀年。爲區分傳統曆法和公曆的兩個年、兩個元旦,而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又恰好在傳統新年前後,因此把古之元旦稱爲「春節」,公曆的1月1日則稱爲元旦。但當時的這種所謂「新政」,僅僅侷限在中央政府部門和一些時髦的大城市,中國民間則仍舊保持了古代的歷法傳統。 專欄作家章天亮:中國這種曆法很有意思,它是一種循環紀年。就是用干支紀年,十個天干跟十二個地支,相配紀年。其實我們知道,它不僅僅是用干支紀年。中國的紀月和紀日,和紀時都是用干支。所以過去我們都知道有一個詞叫「生辰八字」嘛。爲什麼叫「八字」呢,因爲用干支來描述年,干支來描述月,干支來描述日,干支來描述時,時辰。這樣的話正好一共加在一塊八個字。所以叫「生辰八字」。那麼中國這個文化呢,它的紀年就帶來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它是一種循環觀。它的時間不像西方那種,開弓沒有回頭箭,西方的時間是線性的。公元元年,公元二年,這樣一直加下去。中國人的紀年是循環的。 中國傳統文化專家曲錚博士:天干地支跟陰陽五行是對應的。比如天干裏面甲乙丙丁的甲乙屬木,丙丁是屬火。所以現在我們這個新年,丁亥年也就是火豬年。那麼子呢是對應屬水。它的特點是陰氣到達極至要開始逐漸減弱,陽氣要開始回升的時候。大家知道,「冬至」這一天是黑夜最長,白天最短。那麼在一過「冬至」以後,白天就開始逐漸變長了。黑夜開始逐漸變短。所以它跟「子」是對應的。這跟大家知道半夜是對應「子時」是一個道理。 到1949年9月27日,中共奪取政權前夕,在中共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中,通過了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傳統的正月初一正式改爲春節,將公曆1月1日定爲元旦。此後,通過滲透到社會幾乎每一個角落的中共基層組織,以及一系列殘酷的政治運動,中國傳統的過新年,很快被「春節」所代替。時至今日,很多人已經不知道傳統新年的真正意義了。 專欄作家章天亮:那麼中共來了之後呢,就想把這些全部去掉。它有一個說法叫「過革命化的春節」。什麼叫「過革命化的春節」?現在可能不這樣了,過去「過革命化的春節」就是一到大年三十的時候,就要聽「白毛女」。楊白勞躲債回來,過年過不了。然後黃世仁逼債等等。無非就是讓你去感謝共產黨。它這個想法其實到現在也一直延續。現在每年到了過年的時候,就所謂的搞「春節聯歡」。也都是爲共產黨塗脂抹粉,爲共產黨服務的。 中國傳統文化專家 曲錚博士:把「過年」改成「春節」,表面只是一個叫法的不同,但是實際上,把「過年」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內涵已經給割斷了。 記者:那過新年,你們要做些什麼呢? 怎麼慶祝呢? 採訪1:怎麼講呢,因爲我們都是上班的嘛,也沒有假,肯定的了。但是因爲我的公公、婆婆在這邊。我們可能就是今天晚上要吃年夜飯了等等。包餃子這些都是要有的。 採訪2:團聚啊,一定是全家團聚啊。叫在外面的孩子統統回來啊,吃頓年夜飯,這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現在大了我可以免了不給壓歲錢了,他們自己攢錢了。 採訪3:我覺得我是滿傳統的。其實我孩子統統都結婚了,但是我們要他不要忘記中國人的傳統。所以我必定會兒子媳婦女婿統統都回家過年。然後我今天是要準備一桌的團年飯。 記者:對世界上的每一個華人來說,傳統新年被視爲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這個喜氣洋洋的歡樂時刻,不單是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更是與家人、朋友團聚的好時光。雖然一般人認爲新年的慶祝活動是從除夕當天開始,而在傳統文化中,相關的活動早從□月初八就陸續展開了。 中國傳統文化專家曲錚博士:「臘八節」在臘月初八這一天。民間在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慣。古代十二月是臘月。因爲「臘」這個字在中國古代是「祭祀」的意思。表示「合祭」。早在商代開始,我們祖先把天地、神明?祖先合在一起祭祀,叫做「合祭」。那麼一年春夏秋冬四大祭,而冬祭的規模是最大的。因爲冬祭經常在十二月舉行,所以就把十二月叫做「臘月」。把舉行冬祭的這一天叫做「臘日」。「臘八粥」的起源是從佛教來的。因爲佛教創始人釋加牟尼佛呢,是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吃了牧羊女用蘋果和糯米糰子煮的粥。後來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所以臘月初八就是民間爲紀念釋加牟尼佛得道成佛這一天。後來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呢,臘月初八就固定下來成爲非常重要的節日,就是我們今天知道的「臘八節」。無論是在民間還是皇家,對這一天都是非常重視的。過去在這一天包括皇家都要熬製「臘八粥」。在今天你還可以看得到,在雍和宮還有一口非常大的鍋,大概數臘重的青銅做的鍋,是專門用來煮「臘八粥」的,爲皇家煮「臘八粥」的。那「臘八粥」的第一碗呢,是要供奉神佛,祖先,然後大家分享。一方面表示感恩,因爲「臘八粥」是用各色米果熬製成的,一方面表示感恩,另一方面希望來年得到豐收。在寺院這一天要舉行誦經,遇佛會啊,還有施捨粥啊,這些活動。 臘八之後的另一個重要日子就是臘月二十三,也就是俗話說的「過小年」。傳說中的諸神在這一天會迴天廷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年來的諸事。因此,家家戶戶都忙着準備供品敬拜諸神。 專欄作家章天亮:過小年的時候要把過去在竈臺上貼的竈王爺的像要給燒掉。燒掉之後到新年的時候再貼一張新的。因爲燒竈王爺的時候有一個叫「糖瓜祭竈」。因爲竈王爺在家待了一年了,這一家這一年所做的事情好事壞事竈王爺都看在眼裏,到了臘月廿三的時候要上天去彙報,所以就用糖瓜去祭一祭這個竈王爺。叫「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個就是說,當人看見竈王爺像的時候,如果有這樣一個傳統的話,它實際上體現了「三尺頭上有神明」這樣的一種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專家曲錚博士:臘月廿三過了以後,經常民間有一個說法叫臘月廿四,二十四日,或者是廿八,臘月二十八日這一天是大掃除。因爲這是諸神已經上天了,平常很多時候老百姓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所以很多時候掃帚不敢動,怕褻黷神明。所以掃帚不敢動的地方現在就可以放心的大掃除了。 對傳統新年的來歷,各種豐富多采的傳說可追溯到幾千年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有關「年獸」的傳說。在新唐人電視臺2005年的新年晚會中,再現了這個傳說中的故事。「年獸」是一個殘忍兇猛的怪獸,每逢除夕夜就會出來吃人。這年,佛祖派了一個和尚下來除惡。和尚使用了紅色的對聯、燈光、和爆竹將「年獸」制服。 和尚:過年並不難,三件法寶傳,對聯敬神明,爆竹驅鬼邪,燈火報平安 從此,新年除夕的點燈守歲、燃放鞭炮、以及貼紅色的對聯就成了過中國新年必須要做的三件事情了。相傳啊,守歲還可以爲父母親增壽,因此除夕夜通常都是全家人在一起徹夜不眠、燈火輝煌。 採訪:新年的講究可太多了,而且也是因時因地,因爲我們中國人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最常見的就是大年三十一定要吃團圓飯,給紅包了,長輩給小朋友紅包了。然後飯桌上一定要有魚啦,要吃年糕了,要吃發糕了,等等喜氣的事。當然還有祭祖了,三十的時候在臺灣來說的話,祭祖是必定的。 中國傳統文化專家曲錚博士: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一天是新年活動達到最高潮。那麼在除舊迎新的時候對古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祭神祭祖。所以除了晚上吃團圓飯,合家吃團圓飯,然後要守歲之外,這天從正午開始就要在佛堂擺齊供品然後燃香點臘。所以香火就不能間斷,從這天開始一直到初五不能斷。此外還有擺天地桌,也就是供桌迎接諸神下界。就是迎接竈神,貼新的竈神像,貼門神貼春聯。這些都是跟中國人敬神的傳統是有關係的。就說春聯吧。古代春聯的原型是桃符,因爲傳說鬼怕桃木。後來在五代的時候西蜀主孟旭在桃符上第一次提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就是春聯的開始。除此之外古人還有一個重要的傳統就是要祭祀祖先,在除夕這天要祭祀祖先。這一方面是孝道的表達,同時也是表達對傳統道德的繼承。
在今年美國首都華盛頓中國城中的新年慶祝活動中,由法輪功學員組成的舞龍和舞獅隊受到了特別的歡迎。 法輪功舞龍隊黃祖威:龍在我們中國傳統中相當於鎮邪的作用。龍在天上據說也是一個護法,也是很神聖的一種動物。那在人間表現出來,你看我們中國古代皇帝說是金龍,黃龍的 象徵。當然也有所謂的不好的龍,但是這個龍基本上用傳統觀念來看是比較正的,是能夠鎮邪的,而且能帶給人們幸福跟平安。所以我們覺得龍是一個很好的 象徵。 就如同其他的節日般,食物在過年期間亦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過年的飲食習俗除追求色香味俱全以便犒賞自己及家人,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祈福並討個好兆頭。在除夕夜的年夜飯中,魚是不可或缺的重頭戲,因爲魚 象徵着「年年有餘」;韭菜則代表「永久」;蘿蔔有「好運」的意思,而魚丸及肉丸則代表「團圓」。此外,年糕意味着「步步高昇」,水餃則因爲形狀像金元寶,過年吃水餃意味着爲來年累積財富。 採訪:一路從年初一,一路忙,忙到十五,新十五了。十五就是上元節。十五我們現在就沒有這個傳統了,從前都是花燈。文化中心在很久以前都有一個燈迷會。 中國傳統文化專家曲錚博士:年節期間還有很多各種活動。比如說廟會啊、唱戲啊、唱各種地方戲啊、武術啊、雜耍啊、踩高翹啊,非常豐富。喜慶的氣氛要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過元宵節以後。那麼元宵節相傳是道教的天官大帝的生辰。民間在這一天爲天官慶生。然後祈求天官賜福。 專欄作家章天亮:那麼到了漢朝。漢朝有個漢明帝叫劉莊。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把佛教引入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是他下令去取經把佛經取到中國來。而且是他建的中國第一個寺廟白馬寺。因劉莊非常崇信佛法,所以他就要大家在正月十五這天放燈。放燈就是現在的燈節,元宵節又叫燈節。就是 象徵佛法大明。因爲佛家有一個說法叫 「傳燈」。佛陀把智慧一代代傳,他把這個叫「傳燈」。 在2006年新唐人電視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中的第一個大型舞蹈傳燈,就反應了這個上天將智慧和修煉之法傳給人間的故事。 專欄作家章天亮:你可以看到整個過年這個傳統,祭祖是儒家的東西,喝□八粥和過元宵節這個是跟佛家有很大的關係,那麼 像接各種各樣的神,包括竈王爺等等,跟道家思想有很多的關係。就是說,儒釋道在整個過年的各種節慶過程中都能夠有很多的體現。這是過去人在過年的時候,真正不僅僅是吃一頓而已,它能夠使人的道德,對自己一年的所作所爲,進行反思,對新的一年展望。這個都是有很大的關係的。 主持人:傳統的過年習俗,充滿了中國人敬畏天地神明、祖先的濃厚文化氛圍。實際上這也是中華正統文化的核心所在。這種文化氛圍使得古人以謙卑、知足的態度對待生活。但是現在有一些地方,不少人在過年時的「祭拜」,爲的不是敬奉和感謝神明,而是求財、求官、求名。這些行爲從本質上變異了中國人敬天知命的文化內涵。不相信善惡有報、天理昭昭,不用神對人的要求來約束自己,而一味的追求功名利祿。這樣的人從根本上講是不相信神的。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理解神這個字的真正概念。他們把 「拜神燒香」作爲一種或許可以幫助自己到達目的的手段之一。因此這種所謂的「祭拜」,也就不再具有約束人心靈的道德效力了。 千載難逢的機會別錯過!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