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唐代风格健朗的《柘枝舞》
 
木木
 
2007年3月27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唐时有一种源于西域、风格健朗的舞蹈,名为“柘枝舞”。我们不妨通过几位唐朝诗人的诗歌来一窥这种舞蹈的表演内容和风格。

舞者尚未出场时,“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1],即先响了三声鼓;随即舞者出场,她们头戴珠帽或绣帽,身穿罗衫和长裙,脚上穿着锦靴,腰身非常纤细,在诗人的眼中是“垂带覆纤腰”[2]、“花钿罗衫耸细腰”[3],而且脚步轻盈,“移步锦靴空绰约”[4]、“旁收拍拍金铃摆,却踏声声锦袎摧”[5]。她们的眉毛画的很浓,两眉之间还放上了花钿,眼睛充满动感,每一刻都吸引着观者,是“倾眸溯华榱”、“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6]。伴随着鼓声,舞者不断变换着舞姿,走、蹲、跪、下腰,时而舞动罗衫,振袖抛拂,“紫罗衫动柘枝来”[7],“长袖入华裀”;时而脚踏节拍,“红锦靴柔踏节时”[8],舞裙飞动,“迎风绣帽动飘飖”[9]。节奏由慢到快,身形变化快,只见“亚身踏节鸾形转,背面羞人凤影娇”[10]。在观者尚沉浸在优美的舞蹈中,以为乃是神舞之时,舞者以下腰的动作结束了舞蹈,“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11]。然后舞者谢幕,“舞停歌罢鼓连催,软骨仙蛾暂起来。”[12] 此时观者的感觉好象是“却赴襄王梦里期”[13],仍然意犹未尽。

从唐诗的描述中,可以知晓柘枝舞的伴奏乐器是鼓。正是在欢快的鼓声中,柘枝舞的表演者出场、起舞、谢幕,因此舞蹈节奏鲜明欢快,风格健朗。此外,根据在阿斯塔出土的唐墓中的舞乐绢画以及史料,可知柘枝舞是双人对舞,称为“双拓枝”。

柘枝舞最初发源于西域石国。史书载:“石(国),或日拓支、日拓折、日赫时,汉大宛北鄙也。”后在隋唐之时传入中原。唐代“拓枝舞”流行很广,除京都长安外,常州、杭州、洪州(南昌)、潭州(长沙)、 四川等地均有人表演“拓枝舞”。最早的舞者是石国的舞伎,后来中原一带的舞伎也学会了,还出现了专门的“柘枝伎”。如唐朝宫廷中著名的舞伎萧炼师,就是以善跳柘枝舞闻名。

参考资料:

[1] 唐白居易《柘枝妓》。
[2] 唐刘禹锡《观柘枝舞二首》。
[3] 唐章孝标《柘枝》。
[4] 同注释3。
[5] 唐张祜《观杭州柘枝》。
[6] 同注释2。
[7] 同注释1。
[8] 唐张祜《观杨瑗柘枝》。
[9] 同注释3。
[10] 同注释3。
[11] 同注释2。
[12] 同注释5。
[13] 同注释8。


*************************

新唐人全球华人新年晚会精彩简介及全球32城市售票

哇!新唐人举办全球中国舞舞蹈大赛


千载难逢的机会别错过!


 
分享:
 
人气:12,855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