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探討生命輪迴:孤獨的王子·浪蕩的貴族
 
杭明
 
2007年8月10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一個美國白人在上一次催眠後,知道自己是明朝的丞相,非常興奮,也一直跟我保持着聯繫,對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無比欣賞。

最近,我突然接到他朋友的電話,說要馬上見我,說他情況不妙,心情和身體都不是太好,希望我馬上與他見面。

於是我推辭了另外的客人,專程去新澤西州他的住家,當我和翻譯看到他時,他整個狀況可以說是非常不好,臉漲的通紅,走起路來氣喘吁吁,手不停的發抖。他告訴我他的情況很糟,血壓升高,患有嚴重的糖尿病,血糖難以控制,心情非常惡劣。前妻對他的傷害和父母親的不理解,他內心深處都無法釋懷,所以他非常迫切的想做一次更加深層的催眠,去了解一下他與這些家人們在歷史上的恩恩怨怨,以便讓他釋放出前世所帶的精神上的壓力。

我當即安慰他,讓他放下一切重擔,並建議他去洗一個澡,舒緩一下他的緊張狀態,然後我們就開始進入了催眠。

很快他進入了十二世紀以前的英國,他是個王子,國王一共生了三個兒子,他是中間一個。他生下來以後,就沒有呆在皇宮裏,而是被送去一個偏遠的古城堡裏接受一個神職人員的教導,這位神職人員對他非常愛惜關懷和同情,從小就帶着他遊歷古英國,從一個教堂轉到另外一個教堂,足跡遍佈全歐洲。但是,自他懂事開始,他已經感受到被皇族遺棄,得不到家人的關愛,得不到應有的世俗中的皇家貴族的榮耀,所以他的成長過程是非常的抑鬱寡歡,他內心苦悶無奈,不能理解父王對他的拋棄,因此對他們懷着深深的敵視。好幾次路過皇宮,他都不得而入,他不知道他生下來是幹什麼的,他覺得自己是個廢物,所以非常的懊喪、氣餒,不能積極面對人生。

那一生唯一對他有安慰的就是那個有豐富學識的神職人員,並跟他建立起非常尊敬友好的勝似親人的關係。他在孤獨無望當中,都是由這位師長對他的安慰、疏導,把他引向了天地神這一無限遼闊的領域,使他在精神上有了寄託,後來,他成了一位神職人員兼天文學家。

這位神職人員在這一生是他的親弟弟,是一位將軍,無論從學術、軍事、歷史、文學都有很大的造詣,對這哥哥也是非常的有手足之情,對哥哥的身心都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護。

讓他不願看到的是,那個對他不理睬的父王這一世又成了他的父親,而這一生也是對他如此冷漠,他從沒有得到過他父親的任何關愛和認可,從小將他送到祖父母的農莊,在遠離城市的農莊長大,他不知道父愛是什麼,所以,他的成長是不健全的,內心是痛苦的,他到目前爲止都不能原諒他父親。

在催眠過程中,我一直告訴他,你要在這一生中學習,原諒你父親,每一生都是爲了學習及心靈的成長,學會包容別人的過錯,你的心靈才能成長,你的生命才有意義,才能走出以怨報怨的惡性循環之中。

在催眠中,他還找到了他與妻子的緣分,在古羅馬時期,他和他太太同時曾經是政敵,分屬不同的派別,他們互相猜疑、妒忌、誹謗,大家都受到了很大的傷害。輪迴到這一世,他們成了夫妻,又成爲一家人,他們仍然生活在互相猜疑、妒忌和誹謗的氛圍之中,都互相指責對方,傷害達十幾年,真是業力輪報,生生世世何時了?

更有趣的是,催眠中我們找到了造成他身體不健康的原因,原來他有一世是英國的貴族,由於不珍惜生命和物質,仗着權勢和財力,揮霍錢財,浪蕩生命,不珍惜時光和健康。他不但變着花招玩弄女人還陰陽怪氣搞同性戀,打扮的花枝招展,男不男女不女,穿梭在貴族之中,浪費着人生中最寶貴的時間及生命。

他在催眠中非常厭惡上一世的惡劣行爲,也明白了這是導致他這一生病入膏肓不健康的原因,在催眠過程中,他非常感嘆,如果每一世每一生來到人間,假如沒有妥善的運用好寶貴的時間和生命,在有限的時間裏如果不去學習、不去付出,心靈是無法成長的。糟蹋財物和浪費生命,導致的痛苦是無窮無盡的,生命永恆的意義是在生命不斷學習成長中得到昇華。

在催眠的最後階段,他深深感到自己的潛意識裏面對他的妻子和拋棄他的父親深深的懷恨在心,這樣的懷恨,就象一根紮在自己心裏的長長的刺,深深的傷害着自己而無法自拔。當他明白了所有的恩怨以後,他非常感嘆,決心必須了卻這一切的恩怨,學會寬恕他們的一切過錯,用愛來包容他們。他感覺到歷史上的一切情仇恩怨都釋懷了,而且他的思想境界不斷的昇華,內心深處無比的寧靜,沒有了恨,沒有了抱怨,沒有了委屈,有的只是理解和愛,就像忽然之間開啓了智慧之門。

催眠結束之後,他的身體變化非常之大,血壓恢復了正常,血糖也降下來了,身心都非常輕鬆愉快,臉上洋溢着那種從未有過的平靜,好像獲得重生一樣。他跟他的朋友講:「簡直不可思議,通過催眠給我帶來了如此不可思議的寧靜、放鬆和解脫,我學會了去愛別人,寬容別人,學會忍耐,我的身體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摘自正見網)

新唐人電視臺首推「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


參賽就將有大福氣降臨!

 
分享:
 
人氣:20,99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