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共僞造甲流死亡數據 長春市疾控中心意外泄密
 
2009年11月2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吉林長春的甲流死亡病例已達51例。還有知情的吉林民衆上週在網上發帖披露,截至11月3日,內部消息說吉林市共有35例重症患者。「可氣可恨的是,明明是甲流,都不下診斷,只說是重症肺炎,隱報瞞報。」而官方截至目前的報導稱,吉林僅有2例死亡。而吉林省當局向國務院下過保證「零死亡率」,從而使長春甲流疫情趨於「加密」狀態。

大紀元記者方曉、曹英華採訪報導,就長春市甲流確診病例及死亡病例,大紀元記者致電長春市疾控中心詢問。

長春市疾控中心意外泄密

記者:知情者的消息說,截至11月3日,長春甲流重症病例有幾十例,到目前長春已51例死亡,是這樣嗎?
對方:甲流數據對我們來說是機密數據,我們有保密任務,是受法律限制的。相關疫情數據只有省衛生廳有資格對外發布,這是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力,我們只是負責疫情監測的,疫情方面的數據是醫院報上來的。

記者:你們掌握的長春現在有多少死亡和重症確診病例?
對方:這個在保密範圍內,就是對我父母都不能說的,如果我說了,是要被追究法律責任的。我有任務在身,所以不能說任何相關信息的。我只能告訴你,醫院看到病人是重症才給提出甲流檢測申請,這個病例才上報。

對方還對記者解釋,衛生部關於甲流的診療方案規定,只對住院的危重病例進行實驗室監測,是爲了看毒株有什麼變化,對一般的甲流檢測沒意義,只按一般的感冒治療,這是國家的要求。還有就是集體或單位出現爆發疫情時,我們給部份病例進行採樣檢測,從頭到尾都不是按個人的意願做採樣檢測的。

記者:不給非重症或危重患者做檢測,那麼即使是甲流死亡的也不計入甲流死亡病例統計嗎?
對方:對,應該這樣理解。

記者:醫院不上報甲流確診和死亡病例的數據,你們也不統計這個數據嗎?
對方:對。

對方還坦誠:「甲流死亡的數據不可能非常準確的,因爲有些人到醫院看病,這些人沒給做檢測,就不是甲流嗎?他也可能是甲流患者,我們也掌握一部份這樣的數據,還有不就診的甲流病例,所以說甲流確診和死亡是相對的數據,肯定是有水分的。我們把數據都上報的,但省衛生廳是否如實公佈,我們沒有權力過問了。」

日前,大紀元記者也曾給長春市疾控中心去電,一位男性工作人員透露,前段時間學生感染甲流很多,很多學校封校,但一些學校不上報疫情,所以他們對更具體的甲流數字不掌握。

吉林省衛生廳辦公室的官員接到記者電話問詢時說,現在甲流診治都是自費,個人花錢,從8、9月份開始國家就不管了。其他就不能說了。

吉林當局下保證──零死亡率

近日,一名吉林市民在網上發帖披露在吉林市中心醫院ICU重症室的所見所聞,及患者家屬的絕望無奈。並指出有消息傳,吉林省當局下過保證——甲流零死亡率。更多市民跟貼表示對當局及其媒體的強烈不滿。

這位市民表示,家人是患者,入院時被診斷爲重症肺炎,但從用藥情況看懷疑患者得了甲流。每天1萬多元的治療費,家屬苦苦支撐。入院12天,陸續有此類患者入住重症病房。其中已有5人處於半昏迷狀態。花費了幾十萬元,還不見好轉,家屬感到絕望。鐵路醫院,465院都有此類患者。

「有消息流傳,吉林省當局向國務院下過保證,吉林省不會有一例甲流患者死亡──零死亡率。爲了這個保證,有關省內甲流消息近乎封閉,對中小學及醫療單位的檢查排查也停止了。」

知情者還透露,吉林市一位25歲婦女,懷孕7個月,患甲流住進吉林市中心醫院5樓ICU重症室。胎兒雖然正常生產,但在腹內就已死亡。

吉林民衆在跟貼中紛紛表示對當局的不滿:「這個是事實,甲流確實很嚴重,中心醫院進重患室的確實不少」、「在吉林市的媒體上,你根本看不到甲流的報導,吉林市的媒體集體失語」、「本地媒體完全就是胡說八道的東西,正經事一個也報不出來,去年那場大雪時,菜價漲了好幾倍,新聞裏卻說幾乎沒上漲,還在江南菜市場採訪了市民,真是噁心呀!」

「吉林市流感80%是甲流,我通過親戚(護士)聽說了。醫院早就被通知不準下甲流的診斷,只能下流感、肺炎之類的」、「現在甲流治療都是自己掏錢。我校有近400名學生髮燒,沒有一例有診斷,根本沒人過問。人們進入甲流麻木期。」

病毒變種 疫苗失信

由於當局不得不承認大陸甲流病毒出現變種,故民衆對甲流疫苗的作用產生更多質疑。

長春理工大學內的校醫院人員接到記者電話詢問時,談了對甲流疫苗的看法:現在疫苗還未輪到給學生接種,具體注射時間要等當局通知。不過我認爲打了也未必產生免疫,因爲病毒在變種。「現在學校處於封校狀態,有學生證才能進出,天氣不穩定,很多人感冒。」

記者致電吉林大學了解到,9月期間該校與其他很多學校一樣,不得不封校停課,但「十一」放假回來,很多人感染了甲流。「現在學生平時基本都待在學校,到公共場所都戴上口罩。」

 
分享:
 
人氣:16,50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