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从“麻醉病人被烧死”谈人性与道德
 
夏小强
 
2011年8月30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据媒体报导,8月24日深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突发火灾,事发时一台手术正在进行中,至少有6名医护人员在场,但他们皆自行撤离,而正在接受截肢手术的全身麻醉病人因无法逃离,死在手术台上。

病人在车祸中没被车撞死,送到医院却被烧死了,这是最大的悲剧。看到这样的新闻,痛心之余,想起了过去一个仁医受污不辨的故事。

清人汪道鼎述说:常州魏廉访的父亲,乐善好施,精通歧黄医术。他对求医者不论贫富,都尽心医治,不索酬谢。对于赤贫无力者,他还捐资赠药。遇到乡民来城就医,他一定先给乡民粥或粉饼点心,等乡民吃完了才诊脉。他说:“乡民远道赶来,又累又饿,血脉大多紊乱。我只有请他吃东西,等他休息一会儿,他的脉才定的下来。我岂是喜欢行善积德,我只是图个医术如神的名声罢了。”他就是这样借托辞来行善。

魏老曾经被人请去看病,病人枕畔有十两银子不见了,病人儿子被谗言所惑,怀疑是魏老顺手牵羊,却又不敢质问。有人就教他执香跪在魏老门口。魏老见了惊讶问道:“你这是干什么?”病人儿子回答:“有件疑事想问您,又怕长者责怪,不敢开口。”魏老说:“只管说,我不怪你。”病人儿子于是以实相告。魏老将病人儿子请入密室说:“确有其事,我暂借以应急需,本打算明日复诊时偷偷完璧归赵。现在既然你问起,你就赶紧拿回去吧,千万不要跟外人说!”于是如数取出银子交给病人儿子。

不久,病人痊愈,整理床铺时在褥子底下找到了银子。病人这才震惊后悔,说:“失物本来就在,为何陷长者于不义?我们要赶紧去当众归还,别使长者久抱不白之冤。”于是父子俩一起去魏老门口,仍然执香而跪。”

病人儿子问:“之前我误信谗言,得罪了长者。先生为何甘受污名而不辩白,让我惭愧的无地自容?如今既然承蒙先生宽恕,我斗胆请问先生其中缘故?”魏老笑道:“令尊与我同乡,我一向知道他勤俭惜财。他在病中听说丢了十两银子,病情必定加剧,可能会一病不起。所以我宁愿自己蒙受污名,好让令尊知道失物复得,变忧为喜,令尊的病自然痊愈。”病人于是又领着儿子跪地磕头说:“感谢先生厚德,不惜自污来救活我的性命,我愿来世为犬马来报答先生大恩!”魏老于是请病人父子进门,设酒款待,大家尽欢而散。

由这个故事联想到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医德。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医德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特征。医学被定位为“仁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说:“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明代裴一中在《言医》中指出:“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做为医生就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须知人命关天和责任重大,决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

我在不少医院里路边的牌子上经常看到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的一段话:“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但是,反观如今中国医疗界和医院等发生的种种乱象,麻醉病人被丢弃在手术台上活活烧死的事情,和杀人害命又有多大的区别呢?别说仁术仁心了,连最起码做为人的良知底线都已丧失。

个人在灾难面前如何选择,是衡量和考验一个人的人性和社会道德水准的试金石。

十九世纪末泰坦尼克号沉船,死亡1502人,获救705人,获救者全是妇女和儿童,船上的贵族和富翁将生让给了弱者,自己主动选择死亡。其中银行世家大亨古根海姆在给太太留下的纸条上说:“这条船不会有任何一个女性因我抢占了救生艇的位置,而剩在甲板上。我不会死得像一个畜生,会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中国社会丧失道德伦理底线不仅是在医疗界,它已经蔓延覆盖整个社会,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悲叹和抱怨没有用处,只有找到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是谁、是什么原因、又是怎样毁掉了中国承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发思历史,追根溯源,才是未来恢复与重建传统道德、回归仁术仁心时代的开始。

 
分享:
 
人气:16,114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