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藏人自焚 中共罪責難逃
 
陳破空
 
2012年1月13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新年伊始,又有3名藏人在阿壩地區格爾登寺附近自焚。他們分別爲僧人、還俗僧人和普通村民。至此,不到一年間,藏人自焚達15起。僅去年3月至12月,就有12起。如果加上2009年的那一起,近年藏人自焚,已達16起!其中,9人身死。

如此高頻率的自焚抗議,發生在人口僅幾百萬的藏民族中,令人震撼!直接揭開了所謂「翻身農奴得解放」的藏區嚴酷現實。爲了遮醜,中共宣傳機器搬出老一套:嫁禍達賴喇嘛,「譴責達賴喇嘛集團故意煽動藏僧自焚」。然而,真正的煽動者、肇事者,正是中共當局本身。

僅說發生最多藏僧自焚的阿壩格爾登寺,爲西藏曆史上著名寺廟之一,於1958年前後,遭中共惡意破壞,1500僧人被強迫還俗,寺廟被搗毀,變爲荒地。直到1980年,才恢復重建。近年,中共當局嚴控西藏寺廟,對格爾登寺的鉗控尤其嚴厲:不準學法,不準舉辦法會,不準成立圖書館;如有不從,動輒重兵圍困,斷糧斷水斷電;派駐工作組對僧侶進行所謂「愛國主義教育」,實爲強制洗腦;其間,不斷有僧人夜半里「被失蹤」,從此下落不明……

中共的淫威,讓僧侶們一步步陷入絕望,接二連三的自焚事件由此而起。中南海非但不自省,卻還誣指「達賴喇嘛鼓勵藏人自焚,等於是在鼓勵變相暴力和恐怖主義。」而明明白白,中共的所作所爲,才是名副其實的國家暴力、不折不扣的國家恐怖主義!

中共喉舌詐稱「自焚事件違背了佛教講究的以慈悲爲懷和不殺生的根本戒律。」暴政中共,居然也侈談「慈悲」,令人啼笑皆非;可以斷言,即便再多藏人自焚,鐵石心腸的中共集團,也無動於衷。按照中共極左小頭目、統戰部副部長朱維羣的說法:「中國政府在西藏工作的方針政策也不會有任何改變。」還要「放棄對達賴喇嘛的幻想,做好長期鬥爭的準備。」

什麼幻想?難道幻想達賴喇嘛對腐敗政權俯首稱臣、爲共產黨的殺人歷史做辯護、對藏、漢兩族人民的苦難視而不見?如果是這等幻想,當然,朱維羣等人,早就該放棄了,早就該徹底放棄了。你朱維羣和共產黨人死心塌地要下地獄,難道還要別人來奉陪?

這個左得離譜的朱維羣,不久前在歐洲又妄稱,達賴喇嘛「想把藏傳佛教變成一種自殺教、自焚教。」其誣陷與栽贓,固然不值一駁;其無知與狂妄,又在國際上大出洋相。

即便在漢人世界裏,俗界也有「殺身成仁」的信念、佛界也有「焚身獻佛」的先例,只要出於良好動機,爲着高尚信念,均被視爲義舉。文革期間,西安法門寺遭毛澤東的紅衛兵衝擊、破壞,71歲的良卿法師挺身阻止,遭紅衛兵毒打;良卿法師隨後引火自焚,以身殉佛;紅衛兵們被嚇得驚逃,法門寺地宮因而未遭挖開,佛指舍利得以保全;1997年,爲紀念良卿法師自焚30週年,法門寺專門爲他建成紀念塔。修建該塔和紀念良卿法師,至少是在中共當局的默許之下,何以面對藏僧自焚,就滿嘴噴糞?欲蓋彌彰的雙重標準。

要說殺生、殺人,那從來就是共產黨的「豐功偉績」。且不說,62年間(中共統治)或90年間(中共問世),中共屠殺了多少漢人、藏人?就說面對抗議自焚,中共做法,非但不是救人優先,反而是殺人優先。2009年2月,一名叫做扎白的年輕藏僧,當街自焚,中共武警對他連開三槍,當場打死。

2011年3月,一名叫做彭措的年輕藏僧自焚後,中共竟將其叔叔和姑姑等三人下獄,分別判處13年、11年和10年重刑。迷信屠殺與鎮壓的中共,以爲開槍和判刑,就能嚇倒藏人、阻止自焚,卻引發更多藏人自焚,前赴後繼。

自焚藏人呼喊的口號,包括「西藏獨立」、「西藏自由」、「讓達賴喇嘛回家」。但中共媒體,只報導自焚藏人的前兩句口號,而瞞下後一句。中南海究竟害怕什麼?自號「崛起」、「強大」、「泱泱大國」的中共,「讓達賴喇嘛回家」,就那麼難?

既然中南海聲稱「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那麼,試問:西藏人是不是我們的同胞?能否以同胞之心相待?又問:達賴喇嘛和流亡藏人是不是我們的同胞,能否以同胞之心迎回?

如果不是或者不能,人爲分割西藏與中國的中南海,又憑什麼說「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莫非,只是借遼闊的西藏疆土,在地圖上充數「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分之一的版圖,撐起一個「大國」的門面?

面對達賴喇嘛,中南海心病重重。其中之一,中共長期妖魔化歷史上的西藏,謂其何等「落後」、「野蠻」,以掩飾中共統治本身的落後、野蠻。面對幾十年來,達賴喇嘛和流亡藏人社區持續深化的民主改革,中南海更無言以對、舉止失措。

中共當權者心內,期望今日西藏流亡政府,最好更落後一些,至少比中共落後一些,那樣,中南海才有面子,也才能夠「居高臨下」。中共當局拒絕與達賴喇嘛談判,是基於無神面對有神、失德面對大德的心虛;而拒絕與流亡藏人民選政府對話,則是基於專制面對民主、野蠻面對文明的尷尬。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分享:
 
人氣:16,50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