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河南「平墳運動」與祭孔大典

周曉輝

【人民報消息】河南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發源地,在這片土地上,不僅有洛陽、開封、安陽、鄭州等千年古都,還有璀璨的龍山、二裡頭和殷墟文化;不僅出了張衡、張仲景、張蒼、賈誼、阮籍、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吳道子等名垂千古的人物,亦有白馬寺、龍門石窟、少林寺、雲臺山等讓人神往的所在。而作為中國文化之主脈和根基、並影響了中華民族千百年歷史的儒家思想也是起源於東周春秋時期的中原地帶。

然而,這片曾經輝煌、燦爛、人才輩出的大地,近一段時間卻因為其一樁與其傳統文化背道而馳的舉措而成為國內媒體、網絡關注的焦點。這就是自今年5月推行的「平墳運動」。

據悉,河南周口當局秉承省委領導的旨意,打著「平墳復耕」的幌子,強制當地民眾平墳,「村幹部不帶頭免職;教師不帶頭停課;黨員不帶頭撤銷黨籍;村民不平墳強扒」。在如此強制下,迄今350萬座墳頭已平掉了200多萬個,復耕田地3萬畝,而這僅占周口全市1281.15萬畝耕地面積之0.2%。

不知河南的當權者們是否拎得清,如此有限的經濟效益,如何抵消此舉所造成的廣泛的文化、社會乃至政治損失?

就在「平墳運動」轟轟烈烈展開之際,9月28日,河南當局在鄭州文廟大成殿前,第六次舉辦了壬辰年中原祭孔大典。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稱作「國之大典」,是華夏民族尊崇與懷念「至聖先師」孔子的重要典禮,主要在孔(文)廟舉行。當時代表當局致辭的河南省文化廳副廳長崔為工曾如此說道:「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

可惜,一方面通過祭孔貌似弘揚中華文化的河南當局,另一方面卻藉由「平墳」運動破壞著中國的根和魂。因為敬天祭祖、奉行孝道正是中華文化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份,「老天爺保佑」、「老祖宗保佑」一直深植並貫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追溯上古中國歷史,從最古老的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出現的是女媧、伏羲、神農等神皇。這段時期出現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像神祉般具有無邊的法力。儘管現代史學家一直把這段歲月以神話對待,但自那時形成的人對天的無限敬崇卻一直延續下來。

此後出現的黃帝,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司馬遷在《史記》上說黃帝獲寶鼎與神策,治世「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意思是黃帝懂得順天而治,知陰陽、生死變化之理,行道天下,是個修煉得道之人。史載,黃帝成仙白日飛升那天,萬民齊觀。這也就是為何中國人對生命圓滿的結束就是歸天成神的原由。因此,中國人對過世的祖先,也認為是另種形式的歸天成神,祖先在天之靈能庇佑看護子孫,所以家家戶戶供奉自己祖先,同姓親祖甚至建造祠堂共同祭祀,年節祭祀祖先,「敬天祭祖」就這樣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

而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當時孝的含義包括:一、尊祖敬宗,即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二、傳宗接代。之後的孔子的儒家思想又發展了「孝道」的內涵,即孝的前提是「仁」,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等等。「善事父母」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即「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因此中國人在父母去世後,一定要「死有所葬,入土為安」,古代流傳的千里奔喪、賣身葬親的故事正是孝道的體現。

如今,河南當局推行的「平墳運動」在將民眾中尚存的敬天祭祖、奉行孝道的傳統強制鏟除的同時,也將仇恨的種子埋在了人們的心中。要知道,古代只有恨之入骨者才去刨別人的祖墳,對於行此罪惡者,一定不能輕饒的。

河南當局罔顧傳統、民意的背後是中共意識形態的作祟。信奉無神論的中共自建政後,就通過一系列運動、特別是文革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和對天地神明的信仰徹底摧毀。在中共教育下成長起來的黨官們骨子中有敢與天地比高的戾氣,可以表面上祭孔實際上卻幹著相反的事情也就絲毫不奇怪了。

另有消息稱,平墳的真正目的並非是復耕,而是賣地。如果真是這樣,那黨官們揮舞著大棒逼迫百姓們侮辱祖先的真實目的就昭然若揭了,那就是利益。有這樣的黨官持續不斷地為中共掘墓,為中共製造對立面,中共不垮豈非咄咄怪事?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2/11/24/57544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