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周永康保不住劉志軍 溫家寶敲山震虎
 
2012年5月2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5月28日,中共官方公佈,中共中央委員、鐵道部原部長、黨組書記劉志軍被「開除黨籍」,並「移送司法機關處理」。此前網絡紛傳劉志軍案遲遲不見動靜是因爲中共高層「存在分歧」,周永康在背後保劉志軍。在周永康傳出被調查的消息後,劉志軍先行被處理,也標誌着溫家寶「又攻下一城」。

中共官方對處理劉志軍的聲明

據中共官媒新華網5月28日報導,「劉志軍濫用職權幫助北京博宥投資管理集團公司董事長丁羽心獲取鉅額非法利益,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惡劣社會影響;收受他人鉅額賄賂和貴重物品;道德敗壞;對鐵路系統出現的嚴重腐敗問題負有主要領導責任。」

同時報導還稱,劉志軍被開除黨籍;收繳所得;移送司法機關處理。至此,2011年初被雙規的劉志軍,終於在經歷近1年半的「調查」後被「移送司法機關」。

網絡熱傳周永康「玩完」

5月24日,中國大陸學者吳祚來在新浪微博發帖:「昨晚一知內情的朋友說,大局已定,反人性、反人權的極端力量將被清除。大哥將改變歷史。」此後,周永康「玩完」的話題再次在網絡上熱傳。

在此之前,網絡已經多次熱傳周永康遭到「內控」,遭到調查的消息。

5月13日,英媒指稱周永康已經被剝權,權力移交給孟建柱。此前,也有海外媒體稱周永康已經遭到祕密調查。

4月28日,《人民日報》頭版再次缺少周永康,只登中共政治局常委其他八人。4月26日,《人民日報》的頭版所發佈的版面消息中,當時已隱含着對周永康的處理。在26日的《人民日報》的頭版中,政治局九個常委只出了八個,唯獨不見周永康。從胡錦濤到賀國強排名次序絲毫不亂,甚至連字體大小、版面面積都透露出精心的佈局。

4月24日,周永康3月26日的一篇文章在被《新華社》重新翻炒,從內容看明顯是周在「被講話」。周當時的這篇關於政法委工作的講話,講的都是胡、溫的話,內容是關於對政法委工作「重新定位」的問題,強調政法委要「依法辦事」、配合大局等。

江派殘餘「掌門」周永康過去一直是鐵道部的大後臺

中共鐵道部過去一直爲江系勢力所掌控,被稱之爲「半獨立王國」。隨着江系勢力的日漸式微,特別是劉志軍及高鐵項目負責人張曙光相繼落馬,鐵道部的貪腐黑幕漸漸曝光。

現年58歲的劉志軍,19歲入職鐵路部門,2003年成爲鐵道部長。劉志軍一直被認爲是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一手提拔起來的,屬於江系人馬。有報導說,他在江澤民任總書記期間,陪同江澤民外出巡視,鞍前馬後的跟隨。

在2011年「七二三」溫州動車事故後,外界紛傳溫家寶在常委會上罕有地發火,猛烈批評已成爲「獨立王國」的鐵道部,主張動大手術把該部門或起碼如高鐵等大項目「公司化」。例如部份鐵路業務應該上市,並由一相對獨立的董事會營運。溫家寶並主張繼2011年年初拿掉嚴重貪污的原部長劉志軍後,進一步徹查該部門一大批腐敗與瀆職大案。

但是,因爲當時江派長期向劉志軍與其他「鐵老大」高幹提供保護傘,溫家寶的主張繼續遭到江派常委的反對而未能成行。而分管運輸與基本建設的副總理張德江也因爲是江派的人馬而沒有受到處理,溫與張的關係也長期欠佳。

在江澤民成爲植物人後,江派殘餘的「掌門」位置實際是落到了周永康手上。

周永康與溫家寶在經濟層面對抗

有知情人告訴大紀元,周永康陣營控制的鐵道部在暗中漲價引發民怨後,在劉志軍被處理之前,發出緊急通知稱:「近期北京部份中央媒體可能就鐵路貨運漲價一事在我局進行暗訪。要求不接受任何媒體有關此事的採訪,發現有記者暗訪跡象立即查明身份上報,重點關注一些企業貨主的言論動態。此事非常重要,請高度重視,立即部署,發現問題,及時報告黨委宣傳助理。」

2月份王立軍逃館事件打破了薄熙來與周永康的全盤計劃,使薄熙來與周永康密謀政變的圖謀暴露。但在薄熙來倒臺之前,這個計劃一直在祕密實施,各地房價在政法委幫助血腥徵收的土地招、拍、掛之下,迅速推向高位,政法委一系也從中撈到不少黑錢。

自從溫家寶從去年開始樓市調控後,各地樓價總是居高不下,調控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最後,國務院不得不推行「限購令」這一行政殺招,但總還是有一些城市在用各種方式抵抗。

2月底之前,根據中原地產統計,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包括北京、上海、杭州、重慶等17個城市出臺了不同的樓市微調政策、放鬆樓市調控。而周永康的政法委力量,正是幕後黑手。

專家:胡溫在「敲山震虎」

華府的中國問題專家石臧山說:「在政治層面上,周永康與溫家寶的對抗一敗塗地,但是周在經濟層面上也有對抗。鐵道部腐敗和漲價的事情,看來早被胡、溫掌握。」

「鐵道部其實是帶頭在阻礙溫家寶的經濟政策,但是從劉志軍現在突然遭到處理、鐵道部發出這個通知,這些情況都也說明,周永康實在是『自身難保』,胡、溫此舉有『敲山震虎』的意味。」

(大紀元記者林鋒報導)

 
分享:
 
人氣:31,91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