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百万年一遇 彗星咋没一头撞向火星(多图)

曹坡律




来自奥尔特星云的彗星C/2013 A1(赛丁泉彗星),走了近一光年的路程!



横向轨迹为火星轨道,纵向轨迹为彗星轨道。

【人民报消息】据NASA中文报道,太阳系发生了一个大事件,彗星「赛丁泉」来了!

这颗编号C/2013 A1的彗星由澳大利亚的资深彗星猎手罗伯特·麦克诺特(Robert McNaught)在2013年初发现,由探测到它的塞丁泉(Siding Spring)天文台命名。随即,赛丁泉彗星在天文学界引发关注,因为人们发现它会在2014年下半年运行到距离火星极近的位置,甚至曾经一度认为它将一头撞向火星。

但是,北京时间2014年10月20日凌晨,来自太阳系边缘的彗星「赛丁泉」与火星擦身而过、近距离接触,但并没有给火星带来任何灾难。

原计划「赛丁泉」是要一头撞向火星的,但是它却没有。

根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10月20日凌晨 「赛丁泉」彗星近距离通过火星附近,当时正在火星地面和轨道上的7个探测器对此事件进行了观察,目前数据开始传回,更多的观测结果将陆续发布。

这七个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的时间是:




赛丁泉彗星与七个探测器近距离接触!

火星奥德赛 (Mars Odyssey),2001年10月24日进入火星轨道。
欧洲空间局「火车快车」号,2003年12月25日入轨。
美国「机遇」号,2004年1月25日降落于火星表面。
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2006年3月10日进入火星轨道。
美国「好奇号」(Curiosity),2012年8月6日降落在火星表面。
美国的马文号(MAVEN),2014年9月22日进入火星轨道。
印度「曼加里安」号(也译作「妈咪」号),2014年9月24日入轨。

赛丁泉彗星46亿年没有任何变化
  
赛丁泉彗星来自太阳系边缘的奥尔特星云,那里被天文学家称为太阳系形成时期的「弃儿」,是因为那里保留着太阳系形成初期的痕迹,还是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的「模样」。

按照科学家的观察,彗星与小行星类似,都是行星际空间中的碎块,主要由岩石构成,围绕太阳运转。不过,彗星上还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这些物质在地球上通常都呈气态和液态,但在太空深处,它们会被冻成固体,被称为彗核。
  
随着彗星一点点靠近太阳,彗核会被加热,这些物质也会升华,直接从固体变成气体。它们在彗核的表面和内部都有分布,因此在升华的时候,它们会像地球上的喷泉那样,从一个个出气口喷涌而出。这些出气口起到了类似火箭的作用,轻轻地推动着彗核。久而久之,这一过程就会稍稍改变彗星的轨道──这正是精确预测一颗彗星很久以后的确切位置如此困难的原因所在。

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一位天文学专家丹·布朗称,这是赛丁泉彗星第一次向着太阳系的中心而来,它的组成物质几乎未受太阳影响而改变,因此能够使我们了解46亿年前,太阳系早期的物质组成。

其实,用「弃儿」来解释没有任何依据。天文学家应该研究一下,为何赛丁泉彗星46亿年都没有任何变化。

擦身而过没有迎头痛击
  
这颗彗星被发现的消息刚刚公布,参与卡特琳娜巡天项目(Catalina Sky Survey)的天文学家就在他们自己的数据库中找到了2012年12月8日拍到的彗星照片。果壳网的报道指出,这些数据帮助天文学家确定了这颗彗星的轨道。根据计算得出的轨道外推,他们发现这颗彗星会在2014年10月19日前后以极近的距离飞掠火星,到火星的距离只有大约10万千米。

彗星有两种,一种是路过太阳系看一次就再也不回来了的;另一种为周期彗星,会不定时「回家看看」。为什么如此不同呢?没有人讲的清。这次掠过火星的赛丁泉彗星轨道为双曲线型,非周期性。天文学家希望彗星与火星双方足够接近,让火星探测器能够揭示有关太阳系起源的线索。
  
科学家们曾经担心赛丁泉会一头撞上火星,如果撞击真的发生,那么将释放出大约相当于35万亿吨TNT炸药的爆炸当量。但科学家预言,这样一场撞击将会将大量的物质送入火星大气层──尘埃,沙粒,水汽以及其他物质,其结果便是形成一个比我们今日所见更加温暖也更加湿润的火星。

人总是用人生活的环境来衡量其它星球,因为人不相信任何一个星球上都有被安排在那里的生命,它们有它们生存需要的环境。所以,更温暖也更湿润的火星对地球人来讲也许是好事情,但对火星人来讲,任何改变它们生活环境的可能性都是灾难。

不过,科学家最终根据彗星轨道的测算表明撞击是不会发生的。会从迎头痛击变成了擦身而过。这不是科学家计算有误,而是同以前的数次新闻报导一样,是有一种力量解救了火星上的生命,而且让地球上的科学家可以通过探测器了解46亿年前太阳系早期物质的组成。

看了这个报导,感觉宇宙的真相正在走向人类。△

(人民报首发)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4/10/23/60300.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