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在「宜居带」寻找宇宙生命是钻牛角尖(图)
 
2014年5月17日发表
 
「开普勒-186f」所在的恒星系统与太阳系的比较(示意图)。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记者甘广达综合报导)最近,美国宇航局网站(NASA)发布消息说,天文学家利用「开普勒」望远镜首次发现了位于「宜居带」内而且大小与地球相当的系外行星。天文界希望在宇宙中找到存在生命的星球,虽然在方面的研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至今只发现了寥寥数个「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而已。收获不多的原因,主要是科学家们总是用地球生命的生存条件作为衡量其它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标准,因此我们看到科学家们总是把眼光局限在寻找「宜居带」(habitable zone)上的系外星球。 所谓的「宜居带」(habitable zone)是指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既不会太热也不太冷,能够维持液态水的存在。这个「宜居带」的标准,其实是地球生命生存的标准,如果其它星球的生命形式和地球生命不一样,这个所谓的「宜居带」对其它星球上的生命来说就变成了「非宜居带」了。 科学家说,新发现的这颗行星的代号为「开普勒-186f」,距离地球大约500光年,围绕着只有太阳质量一半的红矮星运动。虽然之前也曾经在「宜居带」内发现过一些行星,但它们的体积相对都比较大,最小的也比地球大40%。相比之下,「开普勒-186f」的大小更类似于地球。 「开普勒-186f」每隔130个地球日绕中央恒星公转一周,获得的能量仅为地球从太阳获得能量的三分之一。科学家表示,行星位于「宜居带」上并不一定意味着适宜地球生命生存,因为行星上的大气组成成份对气温的影响非常强烈,所以不能光看行星轨道距离主恒星的远近来判断。他们「开普勒-186f」可看作地球的堂兄(Earth-cousin)而不是孪生兄弟(Earth-twin)。 虽然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开普勒-186f」的体积,但是其质量和组成还是未知的。根据之前的研究经验,这颗行星很可能是岩石行星。 除了「开普勒-186f」之外,该恒星系统还包括其它的四颗行星,它们分别是:开普勒-186b、开普勒-186c、开普勒-186d、开普勒-186e,但都离中央恒星太近温度过高,对于人类和地球生物来讲在这种高温中根本无法生存,所以科学家把这4颗行星排除在「宜居带」之外。 有人问: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是沧海一粟,难道地球的环境变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条件吗?看来这不是思路不够开阔的问题,而是在钻牛角尖了。 △

 
分享:
 
人气:170,046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