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拾荒老人"捡"出一座图书馆 无偿捐赠千册古籍(图)




陈光伟为了让更多人看到书,把书捐出来,也了却了一生心愿。



陈光伟正在整理他收藏的图书。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记者唐飒芮综合报导)2016年12月16日上午,四川省图书馆收到一笔价值不菲的无偿捐赠——1,166册珍贵的古籍线装书;而捐出这些藏书的却是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拾荒老人陈光伟。

建图书馆 供居民免费借阅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于对知识的渴求,陈光伟便在拾荒的过程中将有价值的废旧书报留下。他没有满腹经纶,只有唯一夙愿:一生财富,不求金钱兑换,只求流传于世。36年的拾荒生涯中,他收藏了5万多册的书。1997年,他将自己的废品收购站挤出一间门面,建起「光伟图书馆」,拿出多年收集的数万册图书供居民免费借阅。陈光伟每年的收入只有大约2万元,可这些收入几乎都被用来收集和购买图书,而他身上的那件棉服却已经穿了十几年。

自办图书馆20多年,藏书5万册,其中古籍约1,600册,民国书刊约2,000册,包括清乾隆五十一年的《阳宅三要》、清道光刻本的《史记注解》、清光绪版《康熙字典》。

如此庞大的藏书,一般人看来,背后可能有极大的财力支撑。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巴中69岁的老农,36年来靠拾荒一本一本积攒起来的。更让人敬佩的是,有人开价300万,想买走这位拾荒老农所有藏书,他拒绝了;却把珍藏的568种1,166册线装书,无偿捐给四川省图书馆。

陈光伟的义举堪比清朝的武训。

武训兴学

「武训兴学」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武训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有两个哥哥,四个姐姐,排行第七。武训十六、七岁时,母亲安排他去张变征家做长工。张变征即张老变,是武训的远房姨夫,是贡生,武训在他家负责看果园、喂猪。武训一生中,只有在张变征家这一段时间是正式的劳动工。此后开始以乞讨为生,遭到家人激烈反对,「亲戚朋友断个净」。

从21岁(清咸丰年间)起,武训以行乞的方式集资兴办义学,目标是「使他们(贫苦人家子弟)无钱也能读书,使他们读了书不再被人欺」。

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训已经靠乞讨所得,置买了230亩田地作为学田,积蓄3,800余吊钱。于是他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兴办起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

学校建成后,他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且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当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学生,学费全免,办学所需经费就从他置办的学田中支出。

在这之后,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训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

1890年,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第二所义学。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临终时在临清建成御史巷义塾(现临清武训实验小学)。

武训为了一心一意兴办义学,甚至坚持一生不娶妻室。

武训一生劳苦,对自己又十分节俭,终因积劳成疾,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4月23日,在临清御史巷义塾内含笑去世,终年59岁,葬于堂邑崇贤义塾东侧。葬礼那一天,有万人以上民众,包括堂邑县、馆陶县、临清县三县全体官绅参加武训的葬礼。令人婉惜的是,武训的遗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烧毁。

古籍珍贵 具研究价值

陈光伟此次无偿捐赠给四川省图书馆的线装书大多为清中晚期刻本,涉及经、史、子、集诸类,尤以字书与医书为最,《康熙字典》、《字汇》、《阳宅三要》等都是比较珍贵的文献资料,对研究地方刻书历史也具有重要的保存及研究价值。

据四川省图书馆介绍,陈光伟此次捐赠的书籍有以下特点:

一、字书最多,共整理出十九种不同版本的清末《康熙字典》与二十一种《字汇》,尤以清光绪版《康熙字典》最完整,而刻于清乾隆五十四年的《字汇》刊印较佳;

二、发现部份有一定版本价值的古籍,如清乾隆五十一年的《阳宅三要》为此次捐赠藏书中最早的版本,清道光刻本的《史记注解》书品较好,保存亦较完整;

三、医书以及具有地方刻书特色的文献保存较好,如清道光三十年(1850)四川巴州恩阳河飞鸾亭刻本《医方辨难大成》,临证各科兼备,辨析分明,至今仍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此次发现的3种南充「海清楼」刻本《尔雅注疏》、《礼记易读》,对研究地方刻书历史具有保存价值及研究价值。「海清楼」是清末享誉川内外的一家印刷机构,所印书籍一开始是「四书」、「五经」及启蒙教本,其刻印书籍畅销南充及周边地区,甚至辐射至西安及兰州。

大部份收入购买图书和书柜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始终不忘初心。」陈光伟如此形容收集之路。

上世纪80年代,陈光伟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了养家糊口,陈光伟开始拾荒。1983年,他开始做起固定的废旧收购生意。

只上过小学的陈光伟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却对知识非常渴求,他是爱书如宝、惜书如命的书痴。在收废品的过程中,他有意识的把收到的废旧书报存起来并加以挑选和清理。

陈光伟迄今为止藏书5万余册,其中古籍约有1,600册,民国书刊约有2,000册。1997年开始,他自办图书馆,免费借阅给大众。

陈光伟不仅淘书,还自掏腰包买书,「我收废品一年有2万余元的收入,其中大部份用于购买图书和书柜。」令陈光伟感到高兴的是,他淘来买来的这些书,有的还是十分珍贵的古籍,比如清光绪五年出版的《康熙字典》、商务印书馆在民国时期出版的《辞源》等。

收藏家开价买书 毫不犹豫拒绝

「爷爷很倔强,就是因为他的倔强,成为我们的骄傲。」陈光伟的孙子陈新说不很清楚爷爷那些年代久远的藏书事迹,但爷爷有句话一直铭刻在心:「书本的最大价值就是能被需要的人阅读。」

「爷爷爱书如命,每天都围绕着书本打转、整理、打扫、修复,日复一日。」陈新说,最初,家里人都不赞同爷爷的这种行为,并质问爷爷:『有几十万,什么事情不能做呢?』每当这个时候,爷爷都默不作声,继续埋头做事。」

这一倔就是30多年,渐渐的,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陈光伟,家人们的态度也慢慢转变。「大家觉得爷爷在做一件造福人民的事。」

捐赠仪式上,陈光伟笑得很开心,「这些书终于有好归宿。曾经有收藏者要把我所有的书都买走,开价300万,我毫不犹豫拒绝了。这些藏书是我几十年的心血,一本都舍不得卖。如果纯粹为了钱,当初我也不会做这件事。」

谈到自己的藏书故事,他说:「我自己没有知识,对知识一直很渴求。而且,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们有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有传承价值的书籍是载体之一。我觉得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收藏好、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且,还要尽我们所能,发挥好、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我收藏书30多年,把书收集起来,就是想尽自己力量,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有好书读。」

如今陈光伟把他的藏书捐赠给图书馆,算是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6/12/30/64793.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