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爱心教师与她们的智障娃(图)




张艾玲喂智娃障吃饭。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记者晏崇萱综合报导)智能障碍学生因为心智发展较为缓慢与发展不完全,导致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技巧都有很大的困难。教育这样的学生一个就很辛苦了,何况一次要教育20个。但是在济南,52岁的张艾玲做到了。

据《新华社》2016年5月1日报导,52岁的张艾玲是济南一家智障人士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为了照顾20个智障的孩子,她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医疗事故赔偿金投入其中。有人说她痴,有人说她傻,可她却从未怀疑过自己的人生选择。

张艾玲把智障娃当自己孩子

在张艾玲看来,引导智障孩子融入平常人之中、体验日常生活氛围,并不是件异想天开的事情。

「像今天,我们给每个孩子发20元,老师既要教他们如何花钱点餐,又要防止他们乱花钱。」张艾玲说,这样所谓「大小区活动」,公园、商场、超市都能成为孩子们的课堂。

这次的大小区活动,他们来到一家面店感受生活氛围。

说话间,一名穿着蓝色线衫的女孩端着碗碟筷子从邻桌走过来,站在张艾玲跟前,一句话不讲就望着她。张艾玲立马打住话头,起身接过筷子,夹起浅碟里的面条递到女孩嘴边。女孩一口一口吃着面条,一双大眼睛还是看向张艾玲。

「她想让我喂,不喂她就不吃。别的老师喂都不行。」张艾玲讲起自己与女孩的故事。女孩被大家唤作丹丹,今年15岁了,小时候就被发现患有自闭症。家里人现在早送晚接,每天多数时间都待在张艾玲的服务中心。

张艾玲有一个习惯:每名新入托的智障孩子,都要由她亲自带上一段时间。「相处一段时间就能大致了解孩子的脾气、性格、受障碍程度、生活中存在的行为问题等。」张艾玲说,这也便于其它老师顺利接手,与孩子建立较亲密的关系。

但丹丹至今仍时不时像刚才一样,出现在张艾玲面前。张艾玲告诉记者,像喂面条等已比过去好很多,曾经有段时间,你一边喂她饭,她一边用脚踢你,自己被踢得半条腿都是肿的。

遭遇这样的状况,张艾玲却认为,丹丹毕竟患有自闭症,内心所思所想难以正常表达,外人又很难把握她的真情实感。踢人几脚、捶人几拳、绊人一脚,丹丹这样做或许为了引起注意,或许是发泄被人「忽视」的不满。

创建伊始便在服务中心工作的张玉琴告诉记者,张艾玲对待同事如师长,对待孩子如母亲。「她都(把孩子)当作自己孩子对待的。」张玉琴说。

为智障娃撑起一片天

张艾玲的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在2013年成立,服务中心座落在济南东部的一所小区里,距离主城区约40公里,正式名称是「济南乐橄儿智障人士服务中心」。说到起名的缘由,张艾玲说,「他们(智障的特殊群体)内在的那份淳朴善良,跟橄榄果一样,青涩过后是带有甘甜的回味。」

经过3年发展,张艾玲的团队已小有规模:5名专职教学的老师、2名辅助阿姨、2名夜班老师,还有3名兼职做义工的家长。中心主要面向农村地区患有自闭症与智力障碍的人。像丹丹这样的学员,登记造册的已有20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有20多岁,最小的则不过8岁。

为什么如此看重农村的智障孩子?张艾玲觉得,农村信息相对闭塞,监护人未必懂得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状况。即便送到特教学校,往来距离太远,寄宿也不方便。张艾玲说,有些孩子因种种原因既错过早期教育,又耽误学龄教育,或许一辈子都将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

「接触越久越能感觉到,他们同样有一颗向善向好的心,只是被身心障碍束缚着,挣脱不开。」张艾玲对智障孩子体会得更深、理解得更透。

她说,为智障人士撑起一片天,不光要有一颗同情心,更要有「同理」的观念,即普通人与智障人士都需要帮扶支持,差别只在力度与频率上。

品味人生新意义

回头看走过的路,张艾玲说有两道坎是她最难忘的:一是2012年因为医疗事故,她被迫卧床休养整整一年;一是中心初创时一度到了山穷水尽、几近夭折的窘境。

在治疗期间,她躺在病床上,天花板成了最常见的景色,工作也无法继续……张艾玲一边承受着病痛,一边开始反思以往工作的得失。

这段人生的停滞期成为她日后倾心这份事业的契机。「父母终究会老去、孩子终究要成人,告别父母的智障孩子能活得好吗,能守住家吗?」张艾玲想去寻找答案,所以她拿着7万多元补偿金,着手开办慈善机构。

52岁的她曾有过一段婚姻,之后也有机会重组家庭,都因对方难以接受她的事业让感情无疾而终。

张艾玲说,她已准备用5年时间寻找合适的接班人,之后自己虽不会在一线奔忙,但始终不会离开公益慈善事业。

照顾智障的孩子是需要有巨大爱心与耐心的人才能做到。像张艾玲这样愿意为智障孩子付出的人还有山西省长治市教师霍娟。

山西教师办智障儿幼儿园15年




霍娟的智障儿幼儿园举办生日庆生会。

据中国新闻网2015年5月20日报导,15年前,霍娟为给智障儿子小飞创造适宜成长的环境,创办了一所智障儿童幼儿园。15年间,霍娟和她的智障学生辗转在长治市周边城中村,先后搬家3次。

1997年,24岁的霍娟生下儿子小飞。9个月时,小飞被检查出先天性智力低下。此后,霍娟开始带着儿子辗转各地求医。期间,她接触到大批和小飞情况类似的孩子。

面对高昂的训练费用和漫长的时间投入,一些家长选择放弃,带着孩子回家。此时,霍娟也无法为小飞找到一所全托学校。面对现状,霍娟决定从学校辞职,为儿子,也为其它孩子建一所全托式幼儿园。

霍娟说,从2000年开始,这所民办幼儿园已经走过15年,先后有200多个孩子在此接受康复训练。他们当中有的融入小学,有的进入高一级培智学校,更多的只能再回到家中。

如今,在霍娟的幼儿园内,有三十多个孩子和五六位老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两层楼的建筑面积仅有数百平米,但依然分设有训练室、图书馆、宿舍和厨房等。

霍娟和志愿者在墙壁上、教室周围绘制了大朵鲜花、笑脸,楼上还有一株葡萄藤。这里的孩子大多年龄偏大、智力低下。

霍娟说,和普通学校相比,特教老师必须具备超凡的耐心、细心。这里最小的孩子3岁,最大的16岁。因为智力问题,有些孩子刚来时不会穿衣、上厕所。晚上睡觉时,有些孩子会尿床。除去过年短暂放假,老师们全年没有假期。

资金困难 辗转城中村

在这里,每个孩子每月收费只有500多元。霍娟说,出于人力和资金的压力,幼儿园只能保持在30人左右的规模。如果想继续扩大,需要有资金投入,也要有更大的场地。

开办15年间,霍娟和她的孩子们辗转在长治周边城中村搬家3次。因为条件、空间有限,再加上安全考虑,大多数时间,孩子们只能在狭窄的院子里学习、玩耍。霍娟最大的心愿是能有一个稳定、宽敞的场所,让孩子们安然生活。

不过,这个愿望似乎很遥远。霍娟说,没有政府和民间的支持,幼儿园很难坚持下来,仅依靠民间志愿者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未来,她会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尽力为智障儿童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老师付出爱心与耐心照顾这群不一样的孩子,除了敬佩以外,还能用什么字来形容这些老师的伟大呢?△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6/5/6/63445.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