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陳寔仁厚教子(圖)

林靈




陳寔為官以寬厚待人著稱,時人說:「他有善,則歸於別人;有過,則歸於自己。」

【人民報消息】陳寔,字仲弓,東漢潁川許(今河南許昌)人。他為官以寬厚待人著稱,時人說:「他有善,則歸於別人;有過,則歸於自己。」

陳寔少時作縣吏,有次地方上殺了人,同縣有位吏員,懷疑是陳寔所殺,將他抓起來加以刑訊,陳寔吃了不少苦頭,好不容易才獲釋放。後來陳蹇當了督郵,卻並沒有報復這位當年抓他、拷問他的吏員,而是請縣令許某禮遇他。遠近之人聽說此事,均極為欽佩他的雅量。史書記載:「他代人受過之事,甚多。」可見其性格之寬厚。

陳寔居鄉,也很有威望,正直無私,鄉人十分信任他,有什麼事,常常請他判斷是非曲直。陳寔斷過以後,即使輸的一方也從沒有感到冤屈的。鄉人有順口溜道:「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意思是:寧可被官府判以刑罰,也不要被陳寔認為做得不對。說明鄉人將陳寔判斷是非,看得比官府的判決重要得多。

有一年,時逢饑荒,災民遍地。有個小偷悄悄潛入陳寔家中,藏在屋梁上,準備伺機偷些東西。陳寔發覺了,卻不動聲色,站起身來整理好衣服,便叫自己的子孫都到屋裡來,嚴肅地訓導他們道:「人不可以不加努力,那些行為不好的人不見得本性就是壞的,只不過是長期養成壞的習性,才會到如此地步。比如像屋梁上的這位君子就是這樣的。」(盜賊的別名「梁上君子」即由此而來。陳寔不肯把那人叫做盜賊,而將他稱作梁上君子,也可見他對人的寬厚。)小偷猛地聽到這話,大為吃驚,只得自己從屋梁上下來,跪伏在地,叩頭謝罪。

陳寔耐心地開導他說:「看你的樣子也不像是個惡人。你應該好好自己反省,一心向善才是。不過話又要說回來,你之所以這樣,也是貧困所致。」他不但沒有處罰小偷,反而叫家人送他兩匹絹,使小偷能夠度日。陳寔可謂善於教人向善,自此以後,他的縣中就很少有盜賊了。

漢靈帝中平四(187)年,陳寔年八十四歲,逝世於家中,前來參加他葬禮的竟有三萬多人,可見他生前的威望之高。

陳寔共有六個兒子,其中尤以陳紀(字符方)、陳湛(字季方)兩個兒子最為賢能。當他們兄弟倆年紀尚幼時,有一次,有客人來見陳寔。陳寔一面和客人開懷暢談,一面吩咐陳元方和陳季方兩個兒子燒飯招待客人。

陳元方和陳季方兩人都被父親和客人的談話深深吸引住,一面仔細聽他們的談話一面燒飯。誰知心無二用,兩人光顧著聽談話,心思完全不放在燒飯上,結果本來應該將米放在竹隔上蒸熟,兩人忘了將竹隔放進鍋裡,竟將米直接放在水中,蒸飯便煮成了稀飯。

到吃飯時,兄弟倆沒有辦法,只好雙雙來到父親面前行跪拜之禮,承認錯誤說:「我們倆只顧偷偷地聽父親大人和客人談話,蒸飯時忘了將竹隔放進鍋中,結果煮成了稀飯。」

陳寔聽了兒子的坦白,又好氣又好笑,也別無他法,便問兒子道:「你們聽了這半天,是不是能記得一點?」

陳元方、陳季方兄弟倆回答:「記得一點。」陳寔叫他倆說說看,於是兩人爭先恐後地搶著說,有所遺漏又互相補充。到最後,居然將父親和客人的談話完全複述出來,一點也沒有遺漏掉。陳寔由此知道兩個兒子的能耐,十分高興地說:「能夠這樣,喝稀飯也沒有什麼關係,又何必一定要吃蒸飯呢!」

遣憾的是,陳季方很早就死了,並沒有能發揮出他的才能。陳元方倒確實是有所作為,官至大鴻臚,年七十一歲才去世。

(參考數據:《後漢書•陳寔傳》、《後漢書•陳紀傳》)△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6/8/13/64008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