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林則徐務實治水患 君民稱讚(圖)

吉光羽




林則徐,字符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竣村老人。

【人民報消息】林則徐,字符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竣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慶十六年(1811年)中進士,選庶吉士,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自從作官之日起,林則徐就矢志做濟世匡時的正直官吏,並表現實幹家特有的精神狀態——於政事無所不用心。他特別「究心經世之學」,不務虛名。在京城任職期間,他就極為重視當時農業生產的主要問題——水利,曾利用京師豐富的藏書及檔案,潛心研究畿輔及其它地區的水利問題。

道光四年底,江南高家堰十三堡決口,洪澤湖水外泄到山陰、寶應、高郵、甘泉、江都五州縣及下游之泰州、興華、鹽城、阜寧等處,均被水淹。與洪澤湖相連的淮河是漕運的必經之道,高家堰決口還引起淮河水位下降,造成「黃河淮弱,漕艘稽阻」,清廷為之震驚。

由於南河總督張文浩治水不得力,道光帝將其撤職,並于道光五年三月下特旨,命正在家鄉為母守喪的林則徐「奪情」,趕赴南河督修堤工。按照當時禮制,官員遇父母喪,須去職在家,守喪三年。如今因國事需要,朝廷特命終止守喪,稱為「奪情」(舍家情而務國事)。

林則徐深知河工關係到朝廷漕運大計和千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於是不顧身體多病,毅然接受「奪情」的諭令,身著素服,不用頂帶,於四月離鄉北上。

為了洞悉水患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林則徐一到治河工地,便毫不遲怠地出門查工。他由六堡迤南,逐段驗勘到十三堡決口,又由十三堡迤南查到山盱廳的古溝,復由古溝迤北查工至堰,最後折回六堡,前後十余天。他沿途駐紮工地,「與僚佐孜孜講畫,毫無倦容」。

林則徐返回六堡寓所後,又天天往迤北或迤南一帶查看,的確是「昧爽(天還沒亮)視事,夜過半方息」。通過親自查勘險情,對如何興工,已是胸有成竹。

為了保證南北航道暢通,他一方面向兩江總督魏元煜建議試行海運,一方面抓緊督催堰工。在施工過程中林則徐仍是一絲不茍,連下雨天也堅持到現場查工,素服徒步泥濘之中,修堤的民工竟不知他是三品大員。

由於林則徐實心任事,親自督辦,數月之後,堰工告竣。因積勞成疾,林則徐又辭歸故裡。

在歸鄉期間,以及後來任官湖北、湖南、江蘇時,林則徐都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如道光十年任湖北布政使時,正值荊州大水,林則徐到任三月,「始而撫恤災黎,繼而勘辦蠲緩,近乃修築堤防」,「殆無片刻之暇」。林則徐最終以他幹練的才能和務實的作風贏得百姓的愛戴,並受到道光帝的器重。道光十一年十一月,道光帝以林則徐品學俱優,辦事細心可靠,擢升他為東河河道總督。

林則徐上任時,正值隆冬,天寒地凍。為讓來年漕運暢通,他立即督促運河兩岸各廳,汛前築壩挑河,插杴興工,並令山東、河南兩省黃河地段屬吏,防備黃河上游的積冰衝擊堤岸。

只下命令還不夠,林則徐深知河工弊端:以往管河官員多貪污河工款項,中飽私囊,置沿河百姓安危於不顧,雖然朝廷屢屢撥款,卻收效甚微。為鏟除往日弊端,林則徐下達命令後,又親赴運河各工段查驗,以防屬吏偷工減料。他不顧天氣寒冷,走遍所屬各廳。

在查驗過程中,林則徐細心體察,咨訪研求河工形勢和工程質量,對於辦工程不力的屬吏,嚴行紀律。通過實際考察和了解情況,林則徐「繪全河形勢於壁,孰夷孰險,一覽而得,群吏不能以虛詞說謊。風氣為之一變!」

不久,林則徐又冒著嚴寒到河南東部,查驗黃河兩岸河防各廳的料垛。林則徐深知料垛之積弊,決心一反歷任河督之所為,細心拆驗。他徒步走遍所屬十五廳,將數千料垛一一查驗,對每一料垛都量其高寬,核其丈尺,並觀其新舊虛實,有松即抽,有疑即拆。

期間,他嚴辦弄虛作假者,處罰若干玩忽職守,使料垛失火者。林則徐每到一地查驗料垛,都有眾多兵夫及居民圍觀,人們對他一絲不茍、認真細心的態度交口稱讚。林則徐正是以自已的實幹精神,扭轉河官欺上瞞下的壞風氣,並得到道光皇帝的高度讚揚說:「向來河臣查驗料垛,治理水患,從未有精核如此者。」

通過對黃河兩岸的實地考察,並廣泛徵求屬員及沿岸人員的意見,同時總結歷史經驗,林則徐終於研究出治理黃河的辦法,初步形成改黃河由山東入海,以根絕河患的方案。但是,由於當時的種種困難,特別是因循守舊思想的束縛,這一方案未能付諸實踐。

(參考數據:《清史稿》)△

(有刪改)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6/9/25/64273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