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說實話者死 60年的難忘記憶 (1) (多圖)
 
——專題:紅太陽是這樣照耀右派的
 
2017年1月17日發表
 
南都週刊2010年度第45期封面:「右派」勞改營50年。
隨着風沙的吹蝕,當年掩埋的遇難者衣物被曝露在酒泉戈壁上。
沒想着自己能活着出來的俞兆遠。

【人民報消息】「右派」們的遺骨被後來接管農場的坦克部隊集中掩埋在一個沙包裏。50年前的慘劇如今已難覓蹤跡,偶有當年包裹屍體的爛棉絮露出沙地,提醒人們這是一羣亡魂的歸宿。 這是一個地名,也是一起政治事件,更是一段無法想象的「右派」苦難史。 夾邊溝,這個位於甘肅酒泉戈壁灘裏的勞改農場,從1957年10月至1960年年底,關押了甘肅省近3,000名「右派」。天寒地凍間,一場罕見的大饑荒很快將這裏變成了人間煉獄。短短三年間,三千「右派」在吃盡能吃的和一切不能吃的之後,只剩下三四百人。1960年11月,中央派出調查組說是「糾正極左路線」,開展「搶救人命」工作。1961年1月,倖存者才得以陸續遣返原籍。 但是,毛澤東說「與人鬥其樂無窮」,1966年又發動了觸及每個人靈魂的文化大革命。剩下的右派也沒有幾人活下來的。現在讓我們回顧一下始於1957年的反右運動吧。 這是一段不應該被遺忘的歷史。2003年,作家楊顯惠用《夾邊溝記事》一書,翻開了這段歷史的一角;今年2017年,恰逢「夾邊溝事件」60年,我們再把10年前《南都週刊》記者重返夾邊溝記述的故事拿出來,爲的是反思悲劇的根源。 重返夾邊溝 「右派」們的遺骨被後來接管農場的坦克部隊集中掩埋在一個沙包裏。50年前的慘劇如今已難覓蹤跡,偶有當年包裹屍體的爛棉絮露出沙地,提醒人們這是一羣亡魂的歸宿。 夾邊溝的石頭看上去圓滑,卻摸着硌手。時光倒流幾億年,這裏曾是幽暗鬼魅的海底。造化以一種漫不經心的力量將此地抹爲無垠荒漠。 50年對於這裏太過短暫。長風獵獵,巴丹吉林沙漠的黃沙一遍遍撫摸着這片土地。半世紀前三千「右派」在這裏戰天鬥地,如今這一切均被歲月消磨得不見蹤跡。只剩幾棵倔強的沙棗樹挺立風中,彷若古戰場上不倒的兵戈。 每年清明和鬼節,總有人來到此地燒紙磕頭。有人哭得呼天搶地,扶不起來。臨了,掬一把黃土含淚離去。他們的親人長眠於此,但誰也不知屍骨埋葬的確切位置。當死亡大規模來臨,屍體拿床單裹住,麻繩一捆,抬上馬車。一車十幾個拉到沙包,幾鍬刨出個坑,草草用沙子蓋住。沒有棺材,沒有墓碑。埋人者的習慣是,最後多挖一個坑,留給下批送來的人—有時,也可能是自己。 《甘肅省志•大事記》中記載:據1959年7月統計,甘肅省共定「右派」份子11,132人。根據天津作家、《夾邊溝記事》作者楊顯惠的調查和當事人回憶,夾邊溝農場在1957年10月至1960年年底,這裏關押了甘肅省3,000多名「右派」。也就是說,甘肅省近三分之一的「右派」被送到了夾邊溝農場。 當1961年初夾邊溝倖存的「右派」被分批釋放回家時,一位醫生留下來負責給2,000餘名死者編寫病歷。他們被貼以各種名目的致命疾病:心力衰竭、心臟病復發、肝硬化、肝腹水、腸胃不適、中毒性痢疾……實際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均死於飢餓。 「右派」們的遺骨被1969年後接管農場的坦克部隊集中掩埋在一個沙包裏。50年前的慘劇如今已難覓蹤跡,偶有當年包裹屍體的爛棉絮露出沙地,提醒人們這是一羣亡魂的歸宿。 當年的痕跡 從酒泉市區出發,出北門直奔東北方向,行車半小時即到夾邊溝林場。1957年10月開始,「右派」們背上行囊,從甘肅蘭州等地乘火車到達酒泉城。那時,綠皮火車從蘭州搭載着「右派」,一路晃盪20個小時才能到達酒泉,50年過後,這段路程縮短到9個小時。 2010年10月,河西走廊的第一場雪趕在冬至前早早降臨。走在雪水滋潤過的沙地上,那種綿軟給人一種不真實感。林場如進入冬眠般靜得出奇,耳邊只有樹葉颯颯落下,無可奈何砸向地面。初冬的霜降打蔫了路邊成片的向日葵,它們如殭屍般毫無生氣。陽光凜冽,映照這片青灰色的世界,一時間彷佛時空凝滯。 夾邊溝農場雖屬酒泉市管轄,但地理位置更靠近金塔縣。在它的200多公里外,是龐大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與龐大的航天城相比,夾邊溝是不起眼的小村莊。 夾邊溝本是村名。村子的一邊是古長城,當地人叫「邊牆」;另一邊是排洪溝,因此叫成夾邊溝。1954年,甘肅省勞改總局在夾邊溝村龍王廟的原址上開辦國營勞改農場,後來改爲就業農場。1957年11月16日,張掖專區機關來的48名「右派」爲勞改農場第一批勞教犯人,在此後的三年中,夾邊溝農場成爲接納甘肅省「右派」的勞教農場。 1957年6月8日,在毛澤東親自指導下,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組織力量準備反擊『右派』份子進攻」的內部指示。同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爲《這是爲什麼?》的社論。此後,全國陸續開展大規模「反右」鬥爭。 1958年春節剛過,中共甘肅省第二屆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後來被認爲執行極左路線的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張仲良作了《鼓足幹勁,苦戰三年,力爭農業躍進!再躍進!》的報告。在這個報告中,他以百分之七十的篇幅談「整風運動」。他說:自1957年6月開展的「反右」鬥爭、8月展開的工廠農村大辯論以來,已經形成了一個全民性的整風運動。全省挖出了9,700多個「右派」份子,還挖出了一些反革命份子、壞份子。 甘肅省何以將大批「右派」送往貧瘠而寒冷的夾邊溝? 《經歷——我的1957年》作者和鳳鳴認爲:「選擇這種普通人難以生存的地方,以對甘肅全省的極右份子予以處罰,讓兩千多無辜者在苦役及無效勞動中消耗體力,消磨生命,這正是甘肅省當時一些領導人所要的效果。」 「右派」在夾邊溝的勞動究竟是何種強度?一位林場幹部王柱華說,夾邊溝是嚴重鹽鹼化的沙土地,耕作前必須挖出縱橫交錯的排鹼溝。鹼水有極強的腐蝕性,對人體傷害極大。大冬天「右派」們站在鹼水裏,每人一天挖土挑土二三十方,相當於現在大型五六十噸的車。「依現在看,勞動強度也已經到達了極限。」 來的不是一般人 1958年,畫家、詩人高爾泰一路上想象自己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去西伯利亞,爲真理受苦受難」,開始了夾邊溝的生活。 曾在國民黨軍隊服役過的周惠南也在這年和弟弟一起被送到夾邊溝。「不就是看我反不反黨麼?」他說自己心裏有底,「我過來之後要立功受獎,我願意接受這個考驗。」 1954年9月建檔的夾邊溝農場《計劃任務書》上,記錄了農場在1950年代的基本概況:場區地形爲一帶形低地,南北寬1.5公里,東西長15公里,場內崗丘起伏,並有零星沙堆。場內以沙土爲主,地下水60%含鹼。這裏的氣候是酷暑嚴寒,年降雨量極少,有時一年都不降雨。晝夜溫差懸殊。多風,最大達到八級。 很多人都覺得,最多半年就會回家。34歲的劉光基在自家單位甘肅省建設局裏一句話沒說,卻被定爲「對『右派』言論喜形於色」送到夾邊溝。但他看「來的人不是一般人」:大學畢業多得很,連長征幹部都來了,還有各單位的專業幹部,蘭州大學的校長等等。「我覺得沒那麼簡單,起碼三年。最後算得還真差不多,3年零20天。」 爲防止自殺,所有人進來時都要接受搜身檢查。蘭州陳宗海當年只有21歲,當農場管教幹部扒開他的衣服讓他交出刀具和財物時,他感到人格受到了侮辱:「他就是要提醒你放明白一些。」 對於從各地奔赴而來的「右派」們而言,夾邊溝的超強度的體力勞動,是手段也是目的。在行伍出身的管教幹部眼裏,他們不是教授,不是工程師,不是大學生,不是幹部,不是優秀團員,他們只是要被管教的勞教份子。 管教幹部告誡他們:你們都是有文化的人,要好好改造,改造好以後還要繼續工作。怎麼教育呢?對方答:你們都是有文化的,自己教育自己。陳宗海想,那我在家裏就可以自己教育自己,跑來這裏幹啥? 果然有人自殺。完不成任務要扣飯扣饃,「右派」多是知識分子,不願受辱,也不願落在別人後面。有人夜裏出去上廁所,吊死在樹上。 不值得。劉光基對自己說,你自殺,人家還說你畏罪自殺呢,反倒給家裏帶麻煩。要活着,咱們走着看;陳宗海也想,何必呢,同志,大不了兩三年就過去了,不過「後來一看,死了那麼多人還是他死得舒服,免得受這麼多苦。」 每天早上天還沒亮就得起床。起床後路過一排排房子去食堂打飯,大鍋裏的水煮成了咖啡色,蘿蔔葉子泡在裏面,拿出來一洗,剁碎,摻和進苞谷面或其它雜糧面攪拌。「右派」們管它叫「糊糊」。晚飯和早飯一樣。中午飯通常是苞谷面窩頭或者高粱餅,有時也有拳頭般大小的白麵饃頭,早飯時給每人發一個,讓帶到工地上吃。 「右派」們剛到夾邊溝時,每月定量是40斤糧。但是1958年以後,糧食供應降爲每月26斤,後來又降爲20斤,最少的時候,降到15斤。 陳宗海覺得難以下嚥,但他不敢跟家裏人寫信。所有人的信件都要受到檢查。有個人在信裏跟家裏抱怨麵餅大小就跟睾丸一樣,黑的就跟狗屎一樣,後來就給判刑了。嚇得陳宗海從此在家信就兩句話:父母大人你們好,我在這裏很好。 一下子絕望了 在農場的大力鼓動和一種莫名的戴罪立功集體心理暗示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知識分子們表現出空前的勞動熱情。陳宗海一天半夜一個人下地翻到天亮,加上第二天干了一整天,這一天翻了三畝半,得了個全場第一。 趙旭《夾邊溝慘案訪談錄》記載:農場組織勞動競賽,將長城的土抬到沙地上填埋土地。每一百米兩個人分成一個小組,一組將滿土筐抬來,另一組馬上接上抬上一百米送到下一組,然後,返回再將空筐拿到始點,再抬上滿筐跑步送到終點。任何一組都會影響全隊發揮,各組互相督促逼迫,不敢有絲毫懈怠。但摘帽的誘惑讓人們鬥志昂揚,哪怕有人在這樣瘋狂的消耗中累到大口吐血。 1959年春耕以後,當口糧降到每人每月40斤,慢慢降到24斤,農場開始餓死人了。所有人都希望能在1959年的勞動節那天摘掉「右派」帽子。但此時的「右派」們仍然希望在「五一」節那天摘掉「右派」份子的帽子。 「五一」節那天,「右派」們興沖沖地參加大會等待宣佈自己被摘帽。張鴻書記宣佈摘掉3個「右派」份子的帽子,且不讓回家,留在農場就業。這個晴天霹靂,讓所有人一下絕望了。 這年春節,連續三天場裏幹部來跟向大家拜年,「右派」們怨聲載道:不就是不讓人睡覺嘛,聽聽說的都是什麼話——增加知識,鼓足幹勁,在新的一年再大幹一場。第一天這麼說,第二天、第三天還是這樣,是想讓我們在這裏紮根麼? 剛過來時,陳宗海還帶了本《水滸傳》,後來就不知扔哪裏去了。高爾泰在回憶錄中寫道: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帶來了許多事後看起來非常可笑的東西:二胡、手風琴、小提琴、象棋、溜冰鞋、啞鈴、拉力器等等之類。畫家甚至帶來了畫箱畫架和一大卷油畫布,重得背不動。有些東西(例如照相機、望遠鏡、書籍、畫冊等等),進門時被沒收了;沒有被沒收的,持有者生前是個累贅,死後都成了後死者們生火取暖的材料。 在夾邊溝,吃飽肚子已是奢求,遑論精神生活。劉光基說,哪有心情看書—看書還有啥用,「右派」的書都擦屁股或者捲菸了。 不聊天 勞動教養是當時處理「右派」份子最爲嚴厲的方式。 作爲一種由政府施行的懲罰性的政治處置手段,勞教制度在「反右」前已成雛形。1957年8月3日,國務院正式公開發布《關於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暨南大學「右派」問題學者黃勇認爲,《決定》在勞教期限和審批程序等問題上都缺乏明確的成文規定,因此勞教在實際操作時很快就突破了法規所規定的收容範圍和對象,勞教人員往往被當成專政對象來對待。 多年後倖存「右派」們重逢聊起當年,皆說勞教幹部對待「右派」用的是對待勞改犯人的辦法:以捆犯人的捆法將「右派」捆得皮開肉綻;安排高強度密度的勞動,使勁折騰不讓休息。陳宗海記得夾邊溝還組織過一次莫名其妙的交誼舞會。某年「五一」節,勞教幹部把「右派」們都叫起來,不管會與不會,都推上去跳。一羣男人在沙灘上亂扭一氣。 每晚還要開小隊會學習,十人圍坐煤油燈下,輪流發言。自我反省,檢討自己,檢舉別人,誰磨洋工假裝大便到工地外蹲着,誰有不滿情緒踢倒了石灰在線的小木牌。說到熄燈哨響,各自睡去。 同爲天涯淪落人,卻彼此設防,誰也不敢貿然結交朋友,甚至與人交談。每個人都害怕在這裏再被檢舉揭發。周惠南說,每天勞動之後回來就休息,互相之間不談自己的問題。也不願問別人問題,只是怕引起政治上麻煩。「遇到一個人都會在想:他會不會出賣我,會不會利用這個機會自己往上爬?因爲確實有這樣的人。」 夾邊溝易守難逃。儘管這裏並沒有重兵把守,但多數人仍沒有能力從茫茫荒漠中逃脫。勞教之初的伙食尚能基本保持體力,但此時「右派」們多幻想認真改造早日摘帽;等到幻想破滅時,他們又已經吃不飽,沒有足夠的體力支撐幾十公里的逃亡。有些「右派」跑到半道,被荒野上的狼吃掉。△(未完待續) (資料來源 南都週刊)

 
分享:
 
人氣:238,99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