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迎接春的節日──立春(圖)




迎春花,因其在百花之中開花最早,開花後即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而得名。

【人民報消息】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史記.天官書》裡提到「立春日,四時之始也」,表示立春是一年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公曆每年2月3至5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2018年的立春時間是2月4日。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它以黃河流域的天文物候為依據。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8個節氣名稱。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漢武帝時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編入歷法。

立春後白晝長了,氣溫漸漸上升,日照、降雨也增多了。春天的天氣回暖,適合春耕,這時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大春備耕也開始了。因此「立春」對於農業有著極大的意義。

每年的中國新年都在立春前後,而新年是中國的一個重要節日,家人在除夕夜團聚圍爐吃火鍋,和親戚朋友拜年,各種民俗活動也在熱鬧舉行,大家歡天喜地迎接春天的來臨。

立春之花信風

「風有信,花不誤,歲歲如此,永不相負。」「二十四番花信風」是中國人特有的花事時間,花信從大寒梅花開始,一節三候,一候一花,直到谷雨牡丹花結束,共有二十四番花信。伴隨花信的風也逐漸由北風變成了東風,冰雪的世界也就變為爛漫的原野。

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按照一定的季節時令而活動的,其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它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誌,如植物的萌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和葉落;動物的蟄眠、復甦、始鳴、繁育、遷徙等,都與氣候變化相關,人們把大自然的這些節律現象叫做物候。

兩千多年前,華夏祖先觀察自然的變化,發明了「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氣。

立春的三候分別為:「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每候都有某種花卉綻蕾開放。立春三候對應的花信分別為「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迎春花,因其在百花之中開花最早,開花後即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而得名。迎春花與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統稱為「雪中四友」。

「二十四番花信風」不僅反映了花開與時令的自然現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這種現象來掌握農時、安排農事。在民間有許多民諺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開、燕子來,準備谷種下田畦」、「布谷布谷,種禾割麥」等。△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8/2/4/66863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