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方進的成才,與他的繼母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人民報消息】西漢成帝年間,有一個大臣翟方進,字子威,汝南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漢成帝劉驁在位期間,翟方進歷任朔方刺史、御史大夫,後封高陵侯,擔任丞相。 被後世史家稱之爲「儒宗」的共有三人:一是漢初的奉常、漢惠帝的老師叔孫通;二是漢武帝時代的董仲舒;三是漢成帝時期的丞相翟方進。翟方進不是那種家學淵源深厚和天賦異稟的才子,他資質平平,苦讀成才,屬於中國歷史上那類典型的「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讀書人。翟方進的成才,與他的繼母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翟方進出身於貧困百姓之家,從小失去母親,家境極度寒苦,沒有上學讀書的機會。在十二三歲時,爲生計所迫,他不得不到太守府當一名使役,做一些雜活。他的性格比較遲鈍,理解能力很差,致使辦事效率不高,常常遭到太守府官吏的辱罵,因而心情壓抑,以至患病,後被辭退。回家不久,其父又不幸病逝,在這樣的情況下,翟方進的家境變得異常艱難起來。 翟方進的繼母雖是貧苦人家出身,卻是一位勤勞、敦厚、心地善良、深明大義的婦女。她知道立志對一個人成才的重要性,她決心克服困難、想方設法,一定要送翟方進入學讀書。可轉念一想,翟方進當時年僅十三歲,是一個懵懵懂懂的孩子,還不能離開家長的照顧,她不忍心,也不放心讓他孤身一人到遠離家鄉千里之外的長安求學。 繼母環顧了一下窮家陋舍,覺得也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她當機立斷:「做大事的人必須不拘小節,志存高遠,不能爲眼前的小利所束縛,有所舍,方能有所得,這個家我們不要了,我隨你到長安去求學。」繼母的這一大膽決定,使翟方進深受震撼和感動。 就這樣,翟方進的繼母變賣了少得可憐的那點兒家產,再加上原有的一點點積蓄,陪着兒子踏上西上長安的漫漫征途。 在長安,翟方進的繼母日夜不停地編織草鞋,換來錢,維持母子二人的生活,供翟方進讀書。翟方進看母親這樣不知疲倦地晝夜辛勞,十分心疼,他多次要求與母親一起編織草鞋,減輕母親的負擔。但母親屢屢教育他:「好男兒應該志向篤定,把有限的時間放在讀書求學。」翟方進心裏十分感動,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刻苦讀書,努力學習,不辜負母親的教誨和期望。 白天,翟方進在學校從師求學,夜晚回家繼續攻讀,他母親一邊編織草鞋,一邊陪着兒子讀書,幾乎天天到深夜。 就這樣,他的繼母以編織草鞋爲經濟來源,供翟方進讀書,長達十餘年之久。翟方進沒有辜負母親的重望,後來以優異成績一次通過對策,考中甲科郎中。不久,又順利通過經義考試,升爲議郎。漢成帝河平年間,轉爲博士。過了幾年,被任命爲朔方刺史。不久升京兆尹,有政聲。永始二年(前l 5年)擢御史大夫,不久繼薛宣爲相,賜爵高陵侯。 在做官期間,翟方進從不苛待百姓,不貪贓枉法,在當地羣衆中很有威望。他有知識,有才能,處理政事井井有條。由於他還兼通文法,以儒家之學的經術處理繁雜的政務,以溫文爾雅的態度對待部下和百姓,說話、做事有板有眼,有章有法,從不濫用刑罰。因此,深受當地人們的稱讚,被譽爲「通明」,即通達事理的清官。 (參考數據:清代《淵鑑類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