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寫了一封奏書,以表改過遷善的決心,並在文昌帝像前焚燒,發誓行善,以贖罪過。

【人民報消息】周處除三害,說的是晉朝周處年輕時,由於好逞兇鬥狠,被鄉民認爲是一大禍害。當時,義興百姓將河中蛟龍、山中白虎和周處一起稱爲三害,而且鄉民認爲三害之中,周處對鄉民爲害最甚。 有個鄉民出了一個主意,挑唆周處去殺白虎和蛟龍,實際上他希望這三個禍害互相廝殺,起碼可以除掉兩害。於是,有膽又有勇的周處先殺死老虎,又殺了蛟龍。 當週處和蛟龍拼殺時,隨着水流漂游了幾十裏。經過三天三夜,鄉民還不見周處的影子,都以爲他已經被蛟龍咬死了,紛紛呼喊慶祝。這時,殺死蛟龍的周處從水中冒出來,聽到人們的呼喊聲,才知道原來自己是鄉民眼中的一大禍害。 周處慚愧不已,心生悔意,於是前往吳郡尋找名士陸機和陸雲,想向他們請教。因陸機不在,周處只見到陸雲。周處毫無隱晦地對陸雲說出自己的情況,並表達想要改過遷善的心願。但他顧慮,即便如此,最終也可能一事無成。 陸雲勸慰他:「古人看重道義,有句話『朝聞道夕可死』。何況你的前途還是大有希望的。再說,人最怕的是不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你又何必擔心美譽不能遠揚?」 周處幡然醒悟,棄惡從善,成爲一位剛正不阿的忠臣。 一千七百多年後,在清朝也出了一個「周處」。 除夕無米 強逼典當 話說清朝時有位張生,京口人,年少時家境貧寒,品行不端,敲詐勒索樣樣來,人們怕他就像怕老虎一樣。不過張生天性豪爽,每次勒索得來的錢隨手散去,鄉里不少窮人都受到他的幫助。 有一年除夕,家裏沒有半點米。張生想到親友家去借,但想到昔日宿怨,他也不願意低聲下氣去求人。一直等到太陽下山,張生還是想不出辦法,於是拿起妻子的破衣裙,強逼當鋪收下,硬是借了一千文。 撞霉運 開善心 張生買了一斗米、酒肉和線香、蠟燭和紙錢,全都放在籃子裏。由於天雨路滑,快走到家時,張生摔了一跤,籃子裏的東西全都撒在泥地上。 張生很氣憤,回家拿來一盞燈,沿路去找,卻意外地撿到一個頗有重量的袋子。回家打開袋子一看,裏面有賬本、元寶、上百銀元和數百的零錢,原來是綢莊掉落的東西。 張生頓時喜出望外,有這麼多錢,可以過上安定的生活了。張生正想把袋子拿到內室,忽然轉念想到,這應是收帳的夥計不慎丟下的,如果他無法償還給店家,必是死路一條,於是決定等待失主,將袋子還給他。 坐雪等失主 張生提着一盞燈到門外,坐在風雪中,等候失主到來。 不久,張生遠遠地看到一位老先生和兩位少年手裏提着綢莊的號燈,一面找着一面走來,神色極爲惶恐不安。張生知道失主來了。 張生招呼他們,詢問他們丟了什麼,老先生知道張生是個無賴,不敢直說,支支吾吾地想走開。張生忽然變了臉色,厲聲說道:「你們打着燈籠四處照明,如果不是找失物,就是來查看門戶,以便夜裏作賊吧?」 老先生迫不得已才說出實情,收帳回來的路上丟了一個袋子。張生問老先生袋子裏都有些什麼,老翁一一如實相告。 張生笑着請他們到家裏小坐,老先生顧忌他是一個敲詐勒索的無賴,所以不想去。張生硬是把老先生拉到屋裏去,端茶招待他。 但是老先生心思不在茶上,他不慎丟失了那麼多錢,就是把家當全都賣了也賠不起,說着說着不禁大哭起來。 張生從內室拿出口袋,老先生一看,大吃一驚,驚恐地望着張生,不知道他想幹什麼。 張生安慰老先生,如果他真想貪佔這些財物,早就拿去買祭品祭祀神明,然後關上門酣暢大飲,何苦一個人坐在風雪中,等着失主呢! 張生把袋子中的財物全部拿出來,放在桌上,老先生喜出望外,連連叩頭拜謝。 起身後,老先生執意請張生拿取一半錢財作爲酬謝,張生拒絕了。因老先生不走,張生就笑着懇求借兩塊銀元好吃頓飽飯,過過大年。 老者見張生如此誠懇,就拿出兩塊銀元給他,再次拜謝後離去。 夜夢帝君 痛改前非 張生用兩枚銀元買了好酒好肉,獻神祭天,夫妻二人對飲,美美地吃了一頓年夜飯才去睡覺。 當晚夢中,張生被人綁着,帶到一個很像是文昌帝君的王者面前,王者叱責他:「你多行不義,再不改過,定會墮入餓鬼道。」張生叩頭乞饒時,忽然有人拿着一張狀子,進來稟報。 王者一看狀子,臉色立即大變,說:「這是大善事啊,足以抵銷以前的惡跡,應當還他祿籍,使他登入本年科榜。」轉而對張生說:「你回去之後,一定要痛改前非,將來前程不可限量。」 張生醒來,知道還銀之事已得神明庇佑,於是天亮之後,張生寫了一封奏書,以表改過遷善的決心,並在文昌帝像前焚燒,發誓行善,以贖之前罪過。 從此以後,張生勉勵自己盡力向善,然而生活卻愈加貧困,常常幾天都揭不開鍋。 商家慕高義 資助張生 孟秋中旬,幾乎所有的秀才都去金陵參加秋試。張生每日爲養家活口憂心,無暇顧及考試。這天,忽然遇到那名綢莊老先生,老先生問他爲什麼不去考試?張生說沒錢。 老先生請張生在家等候,稍後老先生帶來自己積攢的工錢二十兩白銀交給張生,讓他趕快啓程參加考試。 老先生離開後,張生盤算着:拿這麼多錢去考試,還不知道能否考中,是否還是拿錢買米,可以半年衣食無憂。 正在猶豫不決時,忽然聽到有人敲門,開門一看,是老先生和一位年輕人。老先生向張生介紹,那位年輕人就是他的東家,少年東家有感於張生的大義,一直想要報答張生。張生這次參加考試,東家考慮到張生家眷生活困難,於是準備了二十兩銀子以及四石白米送給張家,讓張生能夠安心地參加考試。 張生謝過老者和東家,即刻起身搭船,前往金陵。待到揭榜時,張生榜上有名。老先生和東家又爲張生準備進京趕考的費用,結果張生再次登榜,考中進士,入仕爲官,官至觀察使(正四品)。 (參考數據:《世說新語.自新》、《坐花志果.張觀察》上卷 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