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百姓因这一方孝子匾,避免了一场刀光血影。

【人民报消息】清朝时期,山东恩县有一位孝子姓吴,是一个聋哑人。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 吴家距离县城有三四里,由于家境贫穷,吴生就到城里为一家当铺挑水。每次得到工钱就留着孝养母亲,从不敢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浪费一文钱。 虽然他又聋又哑,可是天性聪敏,能根据母亲的动作和表情揣测出母亲的心意。久而久之,吴母也就习以为常,也能带着手势与儿子讲话交流。 每天,孝子必会呀呀地「询问」母亲,她想吃什么,然后到城里去买。比如,吴母用四个手指比作一个圆圈,他就知道那是大饼;手指撮在一起盖住手腕,他知道那是馒头;如果手指分开成八字,他知道那是水饺;如果手掌伸平,他就知道是鱼;如果垂手像提东西,则知道是肉之类的东西。 吴孝子能心领神会母亲的意思,从来没有失误。 渐渐地,吴母步入老迈且又多病,每次都吃得很少,且经常噎食。吴孝子在没人的地方暗自伤心落泪,当他看到乡邻时,必用手指笔划,好像在说「我母亲吃得越来越少」,攒眉蹙额露出忧虑伤心的表情。 如果吴母吃了很多,他会对着母亲发出「呀呀呀」的声音,好像在高兴地唱歌,又张开双手跳舞,模仿演戏人的动作,以博取母亲欢心。当他见到乡邻时,又会高兴地指指画画,好像在说「我母亲吃了很多」,拍手大笑作出快乐的表情。 时光飞逝,转眼吴孝子也五十岁了,依然每天侍奉母亲,从来没有改变过孝养的初心。每到寒冬降临,吴母睡觉之前,吴孝子必会先用己身为母亲暖被窝。被窝暖热后,他侍奉母亲安寝,自己则趴在床边,直到听到母亲的酣息声,他才悄悄地离开,到自己的草床上去睡。 每当夏天来临,吴孝子在门口悬挂芦席帘子,让母亲睡在中堂的竹榻上,自己则解下衣服睡在门口,吸引蚊子叮咬自己,替母亲挡住蚊虫叮咬。 虽然吴家靠近田野,最容易滋养蚊虫,然而蚊虫竟在这里绝迹。乡里人有感于他的孝行,都称他为吴孝子。由于家境贫寒,他终生未娶,始终如一地孝养母亲。 一天,吴孝子挑着一担水,准备进入当铺,恰逢县太爷梅公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也来到当铺。孝子误撞到对方,桶里的水溅到梅公子的衣服上。 梅公子当即大怒,厉声呵责他。这时当铺的主管急忙走出来,向公子拱手致歉,「公子不要生气,这是吴家的哑孝子。」梅公子心中一惊,向他询问孝子的事迹。当得知孝子的孝德后,遂即转怒为喜,向当铺借了五贯钱送给孝子。 孝子坚持拒绝,不敢接受。当铺主管向他竖起无名指。按照当时的哑语,以拇指代表天,食指代表地,中指代表父,无名指代表母,小指代表妻子。 孝子见到无名指,知道公子是怜悯他的老母亲,于是跪倒在地,叩首拜谢,并「呀呀」地指着天地,非常感激他。 挑水结束后,孝子带着钱回家。他刚进村,就看到母亲正靠着门等他呢!孝子一面欢喜地呼叫着,一面小跑着,由于泥路湿滑,他还差点摔倒。 吴母见他带回来那么多钱,大为震惊,连忙问他这些钱从哪儿来的?孝子一面「呀呀」地说着,一面用手比划着,却说不出一个字。 吴母担心他因为贫穷,误入歧途去行窃,于是遍问乡邻,谁也不知道那钱是从哪儿来的。吴母呵斥他跪下,愤怒地说:「我宁可有一个残疾挑水的儿子,也不愿有一个有邪心穿墙行窃的儿子!」 她自己拄着拐杖,亲自来到当铺。问过店里的主管后,才知道金钱原来是梅公子相赠。于是一面念着佛号,一面走回家。 从吴家到县城,往返有五里路。然而吴母年老体弱,步履蹒跚,走了半天才回到村里。一见儿子还跪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 吴母笑着安慰儿子,吴孝子也擦干眼泪,一面笑着,一面舞着,牵着母亲的衣服,看着母亲的床铺,想为她做新的,却又不知从何做起。他孝养母亲的真诚着实令人感佩。 恩县县令梅公知道后,赠给孝子一块匾,以嘉奖他的孝德。孝子哭着不敢接受,乡邻就将匾悬挂在土圩门(土圩,围绕村落的障碍物)上,作为全村人的荣耀。 后来,捻军造反,流窜乡里,到了此地,见到了这块匾,却立即双手合掌加额以示敬意,说:「这是孝子的乡里,不要惊动他。」 既然来到这里,这些捻军又想见识一下孝子的风范,于是抬头对守护乡村的卫士说:「如果肯让吴孝子登上城垛,让我们瞻仰一下他的容貌,我们马上撤退。」 但吴孝子始终牢牢地守着母亲,摇摇手不敢离开。虽然捻军未能如愿见孝子一面,终是感念他的孝德而撤军离开了,全村百姓因这一方孝子匾,避免了一场刀光血影。 (参考数据:《夜雨秋灯录》)△ (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