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财 曾国藩和林则徐的选择(图)
宋宝蓝
2020年12月20日发表
晚清名臣、湘军统帅之一的曾国藩的书法作品。楷书「刚正翔实」。
|
【人民报消息】曾国藩领导湘军,位高权重,握有财政大权,却能做到不取军中一钱。一张盐票利息三四千两白银,曾家若照章领票可领一两百张,曾国藩严令家人不准领。林则徐奉命禁鸦片,只要他松松口,能很轻松得到几百万的贿赂。但他们两人却做出和一般人想象中不一样的选择。
民国时期,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出任上海商会会长,因他是名门之后,清末民初权贵子孙,与巨贾富商多有交往。他亲眼目睹一些人的兴衰过程,发现当时人们赚钱并不难,发财也不难,要想保住财富却是很难。
当时有不少达官显贵都曾显赫一时,然而转眼之间,也就四、五十年的光景,那些家族就败落了。败落的原因多是子孙不肖,不务正业,专工嫖赌,将钱财挥霍一空。富家纨绔子弟中,热心读书、追求上进的并没有多少。为此,他著作了一本书《保富法》,畅谈保富之道,书中列举了不少例子。
晚清时期,文武各大世家中,有的世家坐拥巨富,远远超过他担任湘军统帅的外祖父。然而到了民国,几大世家都已经衰败了。前后不过几十年,财富传到第三代就如浮云,全都散尽了。相反,虽握有权势,不肯为自己发财的世家,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统帅盟誓 不取一钱给家用
聂云台在书中提到,他的外祖父曾国藩在位二十年,凭着权位为家族谋取财富是很容易的事。曾国藩作为湘军最高统帅,拥有绝对的财政大权。朝廷发放湘军军费由他签发。有人统计,从咸丰三年创建湘军,直到同治七年战事结束,曾国藩签出军饷有三千五百万两左右。如果他稍有贪念,要积累百万财富是很轻松的事。
但曾国藩统领湘军时寄回家里的钱却比以前当京官时少了,有时甚至没有。曾国藩曾对僚属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当时他身边的将领僚属多数也都很廉洁,无形中也造福了百姓。
在一封家书中,他特别解释了原因,他因发过誓,也曾「以『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明志,不欺骗自己的心志。除了正常衣食所需,他不寄太多钱回家,还有一个原因是担心家风变得骄奢。在家书中,他说:「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至于合法的俸禄,他常无偿捐出,作为军费、军饷。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夜,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余有浙盐赢余万五千两在江省,昨盐局专丁前来禀询,余嘱其解交藩库充饷。」
握财政大权 不贪一张盐利
他亲手创立了两淮盐票,定价便宜,但利息很高。每张盐票原本价值二百两,后来卖到了二万两。一张盐票的利息有三、四千两白银。当时,谁家要有一张盐票,就足以称为富家了。然而,曾国藩特别叮嘱家人,不准领取。尽管对于曾家,领取一、两百张盐票都是极其容易的事,而且表面上并不犯法,但曾国藩治家严谨,不让家人那么去做。
他不肯发财,也不希望为子孙积财,担心后代子孙沾染奢侈的风气,难以成就大器。在家书中,他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
他还说:「蓄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依作恶,必且大玷家声。」他不主张给儿子蓄积钱财,认为儿子如果是贤才,即便不靠仕途,也能自寻出路。如果儿子不肖,给他留下很多钱财,只会让他多造罪孽,玷污家族声誉。
受曾国藩的影响,曾家的后代子孙自力更生,追求上进,反而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有人统计,曾氏家族,从曾国藩开始,近两百年间中,八代人中没有一个「败家子」。曾家子孙中有近两百人受过高等教育,有名望的人才,高达两百四十余人。
忧国为民 拒收巨额贿赂
大清道光年间,外商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导致风气败坏,百姓健康直下。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朝廷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
当时有很多人向他行贿,如果林则徐想要发财,可以轻松得到几百万两银子,让家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林则徐是忧国忧民之士,知道鸦片贻害百姓,危害深远,他拒绝众商的贿赂,在虎门销毁了近两万箱鸦片。
次年,英军威胁清廷,清廷为了求和,把林则徐革职查办,发配到边疆充军。林则徐遭受了五年的流放生活。
可能很多人会想,林则徐这么做到底图什么?拒绝收受贿赂,严厉禁烟,到头来落得革职充军的结果。他临行前,做了一首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中两句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自己可能遭受的祸害而躲开。
对于此事,聂云台记载说,林则徐去世之后,林家没有积蓄,但并没有因此败落。他的几代子孙中,有不少人读书有成,孙子辈、曾孙辈中仍有人考中进士、举人。到了民国时期,林家仍是书香不断,当时的最高法院院长林翔就是林则徐的后代,而且此人道德也非常高隆。
林则徐不肯为自己发财,而子孙反而发达显贵起来。
大发国难财 货悖而入亦而出
与此同时,聂云台记载说,广东有三家富商,他们是伍氏、潘氏和孔氏。这三家趁着鸦片战争,大发国难财,赚得了数百千万的银两。这三家的财富几乎富可敌国,他们穿着奢华,出入有宝马香车,过着锦衣玉食的奢靡生活。
当时凡是有名的古字画碑帖,多数都盖有伍氏、潘氏或孔氏的图章,表示那些珍贵的字画曾在这三家中收藏过。但是几十年后,这三家的后代子孙中,没有一人成才,无一例外全都败落了。
《礼记.大学》有句话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意是说,一个人用违背道义的、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钱财,那么同样地,也会以不好的、不合常理的方式而失去。
对比林则徐和广东三家,想必三家富商很是精明能干,经商很有生意头脑,所以发了大财。而林则徐却很「笨」,面对白花花的银两,有机会大赚特赚一笔,却有财不肯发,有钱不想赚,宁可革职充军,也要守住德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再回头看看,他们的后代子孙发生了天壤之别的变化。
当时,上海有一陈姓富商,堪称是投资地皮的大王。陈家财产高达四千万银元,他的两个儿子各分得两千万银元。一九二五年,聂云台到陈家做客,看到陈家的住房十分华贵。客房的四面墙壁全部都装了玻璃架,陈列着古代铜鼎,都是有三千年以上历史的古董。
当时中国有名的古铜器,几乎有一半都在陈家。可以想象其奢华的程度。然而,也就过了七年,上海地价忽然惨跌,陈家投机失败,导致破产。陈家的古董珍宝、房屋地产,几乎所有的资产全被银行没收和变卖。
清朝劝世书《围炉夜话.第十五则》中说:「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大意是说:行善积德,多为子孙留些后福,这才是为子孙着想的最长远的打算。若子孙贤能而拥有许多财富,财富容易使他不求上进,耽于享乐;若愚鲁而拥有许多财富,只会让他增加更多的过失。
对比林则徐和陈姓富商后来家道的变化,可知刻意积攒钱财想留给子孙享用是祸害无穷的。
(参考数据:《保富法》、《围炉夜话》、《礼记》、《曾国藩家书》)△
(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