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晚年,曾感叹道:「我曾经以言取人,看错了宰予;曾经以貌取人,看错了子羽。」 |
【人民报消息】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历代天子士人所敬重的孔子,晚年时曾对两件事感到懊悔。 在孔门弟子中,有两个人曾让孔子颇为困扰。一个是宰予,敢和孔子顶撞,以言语冒犯他。一个是澹台灭明,看起来容貌丑陋凶恶,好像资质也很浅薄。 服丧之争 引孔子忧心 宰予,姬姓,宰氏,单名予,字子我,是鲁国人。宰予初入孔门,孔子很喜爱他。因他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看起来资质很高,是个可造之才,所以孔子对他抱有很大期望。但在实际教学中,宰予的表现渐渐引起孔子反思。 有一天,孔子讲起服丧之礼。宰予问:「服丧要三年,时间真是太久了!君子在三年的丧期中不习礼,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奏乐,音乐就会荒废。而且旧年的谷子吃完了,新谷已经登场;春夏秋冬四季攒取火种的木头已挨次换过。凡物年周已尽,所以守丧一年也就可以终止了。」 孔子一听他说服丧仅仅一年,于是说:「(只服丧一年)你就开始吃新鲜的稻米,穿起华丽的衣服,这样做你心安吗?」宰予说:「我心安啊!」 「你心安,那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时,向来是吃饭不觉得香甜,听乐曲也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也不觉得舒服,所以才不那么做。如今既然你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做吧!」孔子无奈地说道。 当宰予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直到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对他的父母就没有三年的爱吗?」孔子实在不理解这个弟子。 宰予昼寝 遭夫子痛骂 还有一次,宰予大白天睡懒觉,孔子长叹一声,说:「唉,腐烂的木头不可雕刻,用粪土堆起的墙也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我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古时,人们敬天顺道,就连作息时间,也认为应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的大好时光,应该用来好好进修学业,不应该懒惰。所以当孔子看到宰予白天睡大觉,气愤到用「朽木、粪土」之类的话训斥他。 这件事也令孔子反思一番,他说:「起初我看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看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再观察他的行为。」孔子坦承,以前以言取人,当看到宰予的表现后,他就改变了想法。 尽管如此,单论言语上的成就,孔门弟子中要属宰予和子贡最为卓越。《孟子.公孙丑上》也承认:「宰我(予)、子贡善为说辞」。孔子曾说「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他的弟子们全都是异能之士。 子羽之父心怀忠心 赢得大夫信赖 另一个弟子澹台灭明,是鲁国武城人(武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曾经不被孔子看好。澹台是复姓,名灭明,字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一说小四十九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子羽的父亲与吴国大夫王犯关系很密切。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兴兵讨伐鲁国。吴国大军兵临城下,鲁人担心子羽之父会与吴人暗中勾结,里应外合灭掉鲁国。 当时,鲁国的一位大夫子服景伯说:「吴师来,斯(指子羽父亲)与之战,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吴国军队来了,就跟他作战,有什么好怕的?并且召他就来,又有什么可要求的呢。在鲁国面临危难的关键时刻,子羽之父深明大义,忠于鲁国,受到大夫的信赖。 子羽「行不由径」 孔子的弟子中,子游是唯一的南方人,他担任武城宰时,子羽在他手下当差,做过一个小官。子游觉得子羽为人正派,做事规规矩矩,很守本分,从来不耍弄手段,不做投机取巧的劣事。因此当孔子问他:「你在那里做官,有没有发现什么人才?」子游就向孔子推荐子羽。 子游推荐子羽时,说过一句话「行不由径」。「径」指小路,他欣赏子羽行事坦荡,平时走路也只走大道,从来不抄小路。子羽做人也是如此,坦率正直,从不耍小聪明,贪占他人的便宜。子羽虽在子游手下当差,如果不是因为公务,他绝不会擅自跑到子游房间,也不会仗着上级长官的权势去欺压他人。子羽有他父亲的美德,忠于所负之事,为人公正无私。 子羽初入孔门,孔子看到他相貌丑陋凶恶,以为他资质平庸,没有什么才能,所以很失望。子羽拜其为师,跟随孔子学习。子羽到南方吴楚等地教授礼乐,当时跟随他的弟子就高达三百人,受到各诸侯国的尊敬,而他本人行事公正无私,在鲁国担任大夫。 所以,孔子晚年听说子羽的消息,感叹道:「我曾经以言取人,看错了宰予;曾经以貌取人,看错了子羽。」 (参考数据:《韩非子》、《论语》、《史记》、《春秋左氏传》、《孔子家语》)△ (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