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是借赞美松柏凌霜而傲然独立的资质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 |
【人民报消息】持节就是保持气节。气节是指志气和节操,是高尚的人格质量,表现为坚持正义,在强大的压力面前也不屈服的顽强精神。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是借赞美松柏凌霜而傲然独立的资质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理想,更强调气节的重要。可见,气节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的道德修养。 孔子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大意是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清白。做人应该恪守做人的准则,不能在强权的压迫下屈服。孔子对微子、伯夷、叔齐等保持自己清高气节的古代贤人给予很高的评价。一个人如果为强权所屈服,或为不正当的名利所诱惑,只能降低自己的人格,自取其辱。 孟子在与别人辩论什么叫做「大丈夫」时提出做人的准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西汉时的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国,匈奴首领胁迫他投降,先用畜群、财富、官位等引诱他,后来又企图用艰难困苦的生活迫使他就范。苏武不为富贵所诱惑,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被囚禁在匈奴十九年,始终保持节操,终于回到汉朝。 孟子还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一个人无论是失意还是得志,都应力所能及地承担应负的责任。有能力时,多多帮助别人;能力不足时,至少要把自己管好。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坚守心中的道德原则,保持高尚的气节。 《吕氏春秋》中记载:「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此句以石坚丹赤为喻,说明具有高洁质量的人不会因外界的压力而改变操守,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历史上伯夷和叔齐认为自己是殷商臣民,坚持不食周粟,去首阳山隐居,最终饿死在那里。他们的故事被古人当作坚守节操的范例来称颂。司马迁将《伯夷列传》列为《史记》七十列传的首篇,表现对气节的推崇和赞美。 人们常用「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来表达一个人坚守气节的决心。明朝的于谦有流传千古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于谦以石灰自喻,抒发「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坚定信念,表达自己要留下一身正气,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的气魄。 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中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高下。唐太宗有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赐萧瑀》)狂风劲吹,才能显出野草的坚韧不折;动荡的乱世,才能认识忠诚正直之臣。 文天祥在元朝统治者绞尽脑汁,以高官厚禄引诱他投降时,丝毫不为之所动,并写下《正气歌》以明志,表现他的铮铮铁骨:「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崇高的气节才能显示出来,这种气节永垂青史。 古人往往托物言情,孔子发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感叹。松柏傲寒而屹立,多么像乱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严和气节的人啊!所以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质量,以此来赞美那些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坚持正义、保持气节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