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现代最惨绝的水库溃坝灾难 为何再现中国大陆(图)
 
荏淑一
 
2020年7月29日发表
 
建水坝改变江河自然规律,溃坝更引发巨大的灾难。近日,中国南方11省份发生水灾,超过260万人次受灾。

【人民报消息】1975年8月8日,世界历史上最惊人的人为科技灾难,就发生在中共专政的中国大陆!那是惨绝人寰的河南板桥水库溃坝事件,死去二十三万多人,一千多万人失去家园,被美国《Discovery》节目「世界史上人为技术错误造成的十灾难」列为第一位,排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尔核泄漏事件之前。 ◎台风暴雨 溃了板桥水库 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位于淮河的支流上,是中共要治理淮河的主要工程之一。1950年中共中央治淮委员会成立,1951年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之后淮河流域上就开始兴建一大串水库。河南省驻马店市板桥镇的板桥水库是其中一座大型的工程,戴着毛的「治淮」的光环,被视为是「铁壳坝」。它位于淮河支流汝河上游,白云山脚下。捧着「苏联专家援助」进行设计与施工,于1951年4月开工,1953年6月完工;然而运用中就发现输水洞洞身裂缝和土坝纵横向裂缝,于是在1956年2月至12月,又按所谓「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进行扩建,标榜着蓄水防洪的功能。 1975年8月6日来了台风,板桥水库在三天的暴雨带来的洪水中溃坝。板桥水库决口,8日凌晨洪水冲出坝体,水头最高达7米以上,铺天盖地而下,首当其冲的文城公社几乎死绝。1小时后,洪水冲到45公里外的遂平县城,洪水水面宽10公里。这里的人没有接到任何溃坝和洪水警报,许多人在睡梦中成冤魂,也有人在仓皇奔逃走避时遭洪水吞噬。紧接着石漫滩大水库也垮坝,短短数小时内还有竹沟、田岗两座中型水库和58座小型水库相继垮坝溃决。淮河中下游多处水库强行爆破,居民没有得到任何告知,根本来不及逃离,死于爆破分洪的洪水中。 这些水库垮坝造成遂平、西平、汝南、平兴、新蔡、漯河,临泉七个县城淹水数米深,共29个县市、1,200万人受灾,毁房680余万间,冲毁京广线铁路一百多公里,京广线中断18天,影响正常通车48天,1975年这三天暴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00亿人民币。 ◎上级没回应 错失救命关键时刻 板桥水库溃坝前,水库管理当局向上级拍出急电,反应紧急状况请示处置,但是第一、第二通急电都石沉大海,没有回讯。管理局没得到上级指示下,不敢采取任何救急措施。等到再向上级发出第三通特告急电时,水库已经开始决口,不得不紧急自理开启闸门,可是长年没有检修维护的17扇闸门中只剩5道能动弹。此时,上级才来指示炸堤口分洪,以减小溃坝洪水的毁坏力量,一切都已太晚,无法救急。 据1975年8月9日8时驻马店地委发给上级的特急电报报告说: 「板桥水库8日0时40分垮坝,遂平县城被淹没,有许多人死亡。由于暴雨洪水造成严重灾害,三百多万人被洪水包围,有的被困在房顶、树上已有两三天,万分危急!」 到8月21日,还有37万人泡在洪水中。「遂平县革命委员75(30)号」文件「关于当前防病治病的通知」中显露一些灾情:「……灾后环境污染严重,人群抵抗力下降,乙脑、伤寒、疟疾等传染病日趋上升。」 飞机空投食品一半以上落在水里,许多灾民饥饿难当抢食泡在污水中的食物、动物死尸,结果中毒、染疫;药品缺乏,死尸遍地,多到没法埋了。那时打捞起的尸体有10万多具;接着因为缺粮、感染、瘟疫死亡者13万多人。 当日,中共没有任何新闻报导,而且将这件人祸导致的大灾难对外掩盖了20年。一位参与救灾的医务人员项小米的《记忆洪荒》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疫病的惨状: 「需要救治的灾民很多,水灾中死去的人就死去了,活下来的人大多都有外伤,砸伤、挤伤、撕裂伤都有。由于天热,大多数伤口已经开始发炎和腐烂,有些外伤非常严重,而医院太少,根本容纳不了如此多伤员,剩下的活儿自然全是我们的。几乎每天都有人死去。除外伤之外,由于灾后人们无处栖身,加上尸横遍野,与苍蝇蚊子大量繁殖伴随而来的是肠炎和疟疾的爆发流行……千里平野了无生机,大地被扒光了衣服那样赤裸着,只是这里那里到处可以看见腐烂了的尸体……」。 ◎凄惨的溃坝 制度肇人祸 旧的水库垮下了,二十多万冤魂和当时惨不忍睹的记忆随着洪水退去尘埋了,中共则对外掩盖这段历史二十年。期间,于1986年底又开工复建新的板桥水库,1993年完成,将水库包装了旅游胜地的外衣。把丧事当喜事办糊弄老百姓呀!知情者不禁惊问:凄惨的溃坝人为悲剧怎发生了?仅仅归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质量差、标准低,特别是管理不规范,还有很多隐患,这些说法还不能解答问题,中共政治体制上级对下级的严控,下级对上级的层层请示,都造成紧急灾变中救急的障碍;一向的「政治正确」领导内行、轻视专业,处处埋藏人祸之因。 从中国历史上的治河思想观和治河实绩来看,中共建造蓄水发电大坝根本上和自然规律背道而驰。中共上下「以蓄为主」修建水库用来防洪,响应毛泽东的「治淮」指示,50年代期间驻马店地区就修建了一百多座水库。从山区盖到平原,淮河从上游到下游再也找不到一块可以盖水库的地方,人们遗憾的是没能盖起世界第一的蓄水大坝。1958年,当时的河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陈惺曾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指出:在平原地区以蓄为主,重蓄轻排,将会对水域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将会造成涝、渍、碱三灾)。当时陈惺的意见无人理会,且被批为严重右倾错误,后来他又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份子」,发配河南信阳劳改。 板桥水库在发生溃坝之前,已经超限蓄水了,且在建造之初早已降低「保守」的排洪设置标准、提高蓄水标准。这都是迎合掌权当局的政治心态作祟,加重了灾害的危机和严重性。 ◎自弃中国治水文化 蓄水为治反招祸 治河的最初目的是要防洪,以保卫土地上的百姓生命和生活。中华文化中从上古就有治水的成就。在上古大洪水发生后,大禹治水疏导九州岛洪水、依山疏浚河川;在战国时期,蜀地都江堰将长江上游大支流岷江分洪治水,导渠灌溉兼航利;秦国兴建郑国渠引泾水入洛水,灌溉关中平原奠定秦一统天下的富强基础,这些都是成功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成功关键都在于分流疏浚分洪,活用了水力自我冲沙的能力,并解决积水成涝的问题。 中国大陆河流多泥沙的特点,黄河泛滥,黄河夺淮入海、造成淮河流域内涝,这些问题成了历代治水的重点。中国古人早有治水的见解与策略;禹帝之后清代康熙皇帝也是位水利专家,他躬亲实践治河理论,得到大成效。(*点阅《【康熙大帝】毕生治河 天下安澜二十载》) 西汉贾让提出「治河三策」(见《汉书.沟洫志》),主张和自然谐和共处为依归,针对淤沙量极大的黄河,他提出三种治水策略。上策是开辟蓄滞洪区防洪(*例如洪泽湖是淮河的蓄滞洪区);中策是开辟分洪河道,并开渠建闸引水灌溉,可发展淤灌并改良土壤提高产能,还可以发展航运,此策兴利除害可维持数百年(*都江堰即一例)。下策则是加固堤防,但是岁修人力物力浩繁。

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2,275岁了!是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至今仍持续使用。

西汉末年大司马史张戎提出水力挟沙说,河道「以水冲沙」可发挥自行刮除河沙的作用,所以应减少上游引水使用,集中河道水量以水冲沙,则「水道自利,无溢决之害」。 两汉至隋唐,人工建「陂」(*类似小型水库)灌溉农田曾兴盛一时,然而大陂塘多截引河流之水,不能蓄泄自如,反而常聚水成灾,所以自宋、元战乱频仍之下也渐渐废圮了。明嘉靖年间,潘季驯四任治河总理,他设计了一种复式的堤防,是由缕堤、遥堤和滚水坝共同组成的高效能堤防体系,不仅能拘束河道防止河水泛滥而且兼具攻沙之功,展现中国古代治河工程技术的一个高峰。 返观中共在河川上游抢建大大小小的水坝、水库,自弃中华文化的成就,转接前苏联的技术援助,梦想以「蓄水」治理洪水,并且追求发电、供水赚钱,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兴建的高度15米以上的水坝超过2.2万个,约占世界总数之半,更以「可开发容量居世界第一」自豪。这不仅明显违反河道自然运行规律,也与中国古人的治水理论与实践背道而驰。黄河上游的三门峡水坝建成即祸出,淮河上游的板桥水库遭台风三日暴雨即垮坝造成惨绝人寰的科技灾祸,其自吹的「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无一能保,即是彻彻底底的失败教训,牺牲的是数量庞大的人民生命和安定的生活。 ◎康熙皇帝亲证的治水实绩 往前回顾历史,清代康熙帝把攸关众多人民身家性命的治水视为治国大事,重要性和军事并列。康熙帝在位的数十年中,夙夜萦怀治河这件大事。他研究治河之法、关心河道情况,并且六度南巡徒步远涉河堤,细查周访治河工事。 对于治河,他实践古人的各种理论并且也利用了立体模型等等新科技。古来治水以治河为大,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重点考察黄河沿河工程,提出具体治河措施:一是挑直黄河河道,加强刷沙能力,降低水位;二是东移黄淮交会的清口,防止黄河倒灌入淮;三是拆除误建的拦黄大坝,促成急流刷沙;四是通过茫稻河、人字河引下河水入长江。康熙帝治水不仅治黄河,对于淮河、永定河都躬亲考察地形地势,研究治理之道,任人尽其才,结果永定河、淮河、黄河告别水患,安澜二十载,展开了河清海晏的盛世之景。 他作《河臣箴》期勉治河的河臣不要浪费公帑作无效之功,事前尽利导之策,不作事后亡羊补牢之工,于古于今都是一针见血的治河明见。 环视当今,在中国大陆上大大小小众多的水坝、水库蛮霸地跨在大小江河上,政治挂帅而作,反自然规律而行。结果是,旱时拦水与地与人抢水发电赚钱,潦时泄洪剽夺百姓身家财产甚至生命,不管旱潦都加剧了灾情。同时,无视于对生态的严重危害,加上以「政治正确」主导治河,以及贪腐谋财的阶级管理运作体制,在在埋下可怖的不定时炸弹。 1975年淮河上游板桥水库溃坝造成惨绝人寰的悲剧,是谁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休克遗忘?而今,谁让江河上的大坝还继续与自然为敌、与民为敌?康熙帝再世,当如何落泪?△ (转自大纪元)

 
分享:
 
人气:316,762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