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積德行善 後世子孫得福報(圖)
周曉輝
2020年9月25日發表
積德行善不僅禍其遠矣,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因爲上天在衡量着一切。
|
【人民報消息】《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彰人短,不炫己長,不僅禍其遠矣,而且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可能回報在當事人身上,或是回報在其子孫後代身上,因爲上天在衡量着一切。
祖父陰功 子孫顯貴
明朝建安(福建建寧)有個叫楊榮的人,祖上世代以擺渡爲生。在他曾祖父時,有一年下大雨,溪水上漲,沖垮了很多民居,不少人被水衝着順流而下。其他船家都忙着從水中撈取財物,唯有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一門心思救人,不撈取一件財物,鄉里有人嗤笑他們愚不可及。
等到楊榮的父親出生後,其家漸漸富裕起來。楊榮的曾祖父去世後,有神人化作道人對楊榮的父親說:「你的祖父有陰功,子孫當顯貴,需要葬在某地。」楊家遂依照神人的點化安葬。
楊榮出生後,年紀輕輕就中了進士,後官至大學士,位至三公。其子孫也多有顯貴和賢者,如楊榮的曾孫楊旦官至兩廣總督、吏部尚書。
雪中救人 天賜貴子
明朝太史馮琦的父親是個秀才,他生平樂善好施。在一個寒冷的飄着雪花的冬日的早上,他出門前去學堂。路上看到一個人躺臥在雪地中,他俯身去看,發現人已經凍得半僵了。於是他脫下自己的綿裘,裹在凍僵之人身上,然後將其帶回家中救醒。
不久後,馮琦的父親夢見有神人告訴他:「你救人一命,完全出自至誠之心,所以上天特命韓琦投胎做你的兒子。」
韓琦,北宋英宗、神宗時期的宰相,不僅文采過人,還曾做過大元帥,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贊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其文「詞氣典重」,爲詩不事雕琢,自然高雅。如此韓琦投胎做一個秀才的兒子,可見秀才是積了很大福份。
等到馮家的兒子出生後,遂起名琦,號琢庵。他少年時就十分聰明,年紀輕輕中了進士,此後歷任編修、侍講、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等職,還留下不少向皇帝進諫的文章。他也同樣頗具文采,着有《宗伯集》81卷,內收詩歌300餘篇,其詩好五古、七古,崇尚「樂府」、「建安」之風。
老母好善 子孫累代簪纓
明代莆田有個林氏家族,有一位先祖的老母親爲人樂善好施,常常做粉團(相當於現在的麻團)施捨於有需要之人,任何人只要索取,她都慷慨給予而且從無厭煩之色。
一日,一位仙人化作一名道士來到林氏家索要粉團。每天早晨要六七個,連續要了三年,而老夫人每日都如數給道士,三年沒有一日說一個「不」字。仙人這才確信老夫人是發自內心地行善,因此對她說:「我吃了妳三年的粉團,如今想報答妳。妳的府後有塊地,妳死後可以埋葬在那裏,妳的子孫有官位的將如一升麻子那麼多。」
老夫人去世後,他的兒子依照仙人的指點將其安葬。其後,林家就有九人登第,其後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民謠。
父親爲富行仁義 兒子做大官
明朝江蘇省常熟有個叫徐栻字鳳竹的人,他的父親是當地的富戶,爲人仗義。
有一年,當地遇上荒年,佃農欠收,徐父率先免去他們的田租,並把租契撕掉,他還呼籲同鄉的其他富戶這麼做,幫助佃農渡過難關。不僅如此,他還打開糧倉,救濟那些貧苦的百姓。
後來有人在門前聽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舉人郎。」連續幾天都有人聽到,連夜不斷。當年,徐鳳竹果然中了舉人。
徐父因此更加積德行善,一點也不敢懈怠。他出錢修橋修路,奉齋飯給僧人,接濟窮苦之人,凡是有利於社會和百姓的無不盡心去做。
後來有人又在門前聽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果不其然,徐鳳竹最後做到兩浙巡撫。
贈金修繕寺廟 子孫登科
明朝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爲池陽太守,生了七個兒子,包憑是老麼,長大後入贅平湖袁氏。
包憑博學高才,但不知爲什麼,科舉考試一直不中,無奈中,開始留心佛道之學。一天,他東遊到泖湖,偶至一個村寺中,見寺中的觀音像暴露在日曬雨淋中,馬上將囊中的十兩銀子悉數拿出,交給寺廟中的僧人,讓其修繕屋頂。
僧人告訴他由於工程大、銀子少,恐怕難以完成。包憑遂又從行李中取出四匹松布和七件新衣服交給僧人。他的僕人有些捨不得,就勸阻他,但包憑卻說道:「只要聖像無恙,我赤裸着身體又有何妨呢?」
僧人聽罷道:「施捨銀錢和衣服布匹並非難事,難得的是施主的這片心意。」
後來寺廟修繕屋頂完工後,包憑與父親同遊並留宿在寺中。當晚,包憑夢見佛對他說:「你的子孫當享世祿矣。」意思是他的兒子會做官。後來,他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檉芳皆登第、做顯官。
商人不隱錢財 子孫顯赫
明代嘉靖皇帝時期「天下三才」之一的楊博是一代名臣,他的父親早年在淮揚經商。一次,一位從關中來的鹽商將上千兩的銀錢寄放在楊家,說等以後再來取。不料,那位鹽商離開以後,竟很長時間都杳無音信。
楊父便將銀錢埋在花圃裏,上面種上花卉。與此同時,派人到關中尋找那位鹽商。等找到鹽商家,才知曉鹽商已經去世,家中只有一個兒子。楊父便邀請鹽商的兒子來到楊家,指着花圃說:「這裏有你父親寄存的金錢,現在就交給你了!」
鹽商的兒子不敢拿,楊父說道:「這是你家的財物,何必推辭呢?」於是說出前因,鹽商的兒子非常感動,千恩萬謝帶着錢回去了。
後來楊家生了楊博,楊博自幼聰明好學,官至吏部尚書;楊博的兒子楊俊民也官至戶部尚書。
(參考數據:《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明史》、《歷史感應統紀》)△
(有刪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