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作为具备大德的行医者,必先发慈悲、恻隐之心,立誓发愿要救人于病痛疾苦。

【人民报消息】名垂千古的唐代名医孙思邈曾在其撰写的《大医精诚》中阐述行医者应具备的德行,他说:「是凡德行高尚的医生,必是神志安定、没有任何欲求的。作为具备大德的行医者,必先发慈悲、恻隐之心,立誓发愿要救人于病痛疾苦。若有人难忍病痛折磨前来求救时,无论其地位高低、钱财多寡、老幼美丑、关系远近,又是否懂礼数、有才智,都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一视同仁。医生给人看病时,不能瞻前顾后、只考虑自身的得失与吉凶,一味顾惜自己的身家性命。」 在这些德行规范中,最难做到的恐怕就是舍己为人了。然而,中国古代却并不乏这种不顾自身得失与安危,一心只想着救治病人的良医。他们医术高明,既有身在宫廷的医官,也有隐于民间的术士,其言行均不失大医之风范。 太医令为救人不顾安危 元朝时,安南国(今越南)陈朝英宗的太医令范彬,家世代以行医为业。范彬乐善好施,经常竭尽家里的资产来购买大量的药材和粮食;遇到孤苦的病人,就把他们请到家中居住,并提供粥饭,悉心为他们治疗。 一日,有人急着来敲门告知,其家中有妇人突然血崩,血流如注、面色发青。范公听了,便赶紧前往救治。不料刚出门,就遇上陈英王遣人来传话,说:「宫里有贵人染上了寒热之症,要请你去诊治。」 范彬回答:「贵人的病不急,现在有患者性命攸关,我得先去救她,稍后再去宫里。」 听了这话,宫中派来的使者很生气,对范彬说:「作为人臣,你怎能不守君臣之礼?你赶着去救别人的命,就不救你自己的命了吗?」 范彬说:「我固然有罪,但也没办法,我若不去救人,那人会有生命危险,就没有生的希望了。至于我这条命,希望全在大王身上,若有幸被豁免死罪,我甘愿领受一切责罚。」说完,就赶去救治那位妇人,最后把人救活了。 不久之后,范彬入宫觐见陈英王。在大王的责问下,他摘下官帽向王请罪,将自己急着救人性命的真意和盘托出。陈英王听后,怒气全消,还高兴地夸赞他:「你真是名符其实的良医,既有高明的医术,又有仁爱之心。你如此体恤我的百姓,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啊!」 民间术士临刑前还想着救人 唐朝末年,名将高骈镇守扬州时,有位术士家起火,不料火势蔓延,遭灾的百姓多达数千户。主事官员将此事记录在案,随即便让那位术士认罪伏法了。临刑前,术士对监刑者说:「我犯了这么大的罪,仅用一死怎能抵消?我平生尚有一薄技,假如能传授于一人,他以后可以救治很多病人,那我就死而无憾了。」 监刑者听了便延缓行刑,并快马加鞭地去向高骈禀报。随后,高骈将术士召来亲自审问。术士说:「我不懂其它的,只擅长医治痲风病。」 高骈问他:「怎么核实你说的话呢?」 术士回答:「可从福田院(医疗福利机构)找来一位病情最严重的痲风病人,让我医治看看。」 于是,高骈照他说的,找来一位痲风病人,将他安置在一个空房里。术士先给他灌下好几升能麻醉人的乳香酒,让他昏迷、失去知觉;接着,用小尖刀在他脑门上划开一条缝,从里面挑出一大捧两寸长的虫子。随后,术士在他脑门的伤口上抹上药膏,又给他服用药,并不断地调理他的饮食和睡眠。 十几天后,这位病人的伤口就愈合了。最后用了一个月,他的眉须也长出来了,皮肤干净、透亮,像没得过病一样。 高骈亲见术士所说并非虚言,不仅免了他的死罪,还从此将他奉为上宾,礼敬有加。 (参考数据:《备急千金药方》、《南翁梦录》、《玉堂闲话》)△ (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