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人之急,救人之危,益己之身。 |
【人民報消息】劉理順,明朝河南杞縣人。他出生才剛滿月,父親就去世了,由母親哺育成人,從小恪行孝悌之道,注重道德修養,爲鄉人器重。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他二十來歲中了舉,然而往後參加了十次會試都考不中。人們惋惜他命運不好,遇事不利。 劉理順在一座神廟中攻讀,有一天他正專注用功讀書時,忽然聽到外面傳來女人哭聲,聲音悽慘,就派人去打聽。原來是一位婦女,其夫出外經商七年未歸,音訊全無。 婦女尚有婆婆,眼看家中就揭不開鍋了,婆婆就想:與其毫無希望地守在一起死,不如讓媳婦改嫁去尋一條生路,得點錢又可以作爲自己的生活費。就這樣婆婆跟一個外地商人談妥,收了人家十二兩銀子,這時商人就要將媳婦帶走。這婆媳兩人平日相依爲命,關係甚好,在這別離之際不忍分開,所以抱頭痛哭。 劉理順弄清原委後,急忙吩咐僕人趕快回家取十二兩銀子來! 僕人說:「老爺,家中目前正緊張,只有一點準備納稅的銀子,明天一早就要交上去的。」僕人希望他能改變主意。 「你先拿來再說!」劉理順十分堅決地強調,「救人要緊,稅銀另想辦法籌措也還來得及。」 僕人回去以後,劉理順又模擬那位久出未歸的商人的口氣寫了一封信,說離家七年,已賺了五百兩銀子,再過十來天就要回鄉,先寄回十二兩作爲家用。然後,連銀帶信讓人送給那婆媳兩人。婆媳兩人絕處逢生,自是喜出望外,立即退銀贖人,那外地商人見老太婆的兒子尚在,就收回銀子走了。 過了十多天,老太婆的兒子真的回來了,帶回的銀子和他的行蹤正好與信中說的相符。母親說起收到信的事,兒子覺得十分意外。拿出那封信來看,越看越覺得莫名其妙,楞了好半天才說:「這是天神可憐我們,暗中幫了我們一把,今後我們一家人只有每天拜天謝地來報答了。」 後來,婦人的丈夫偶遊母親和妻子得救的神廟,見牆壁上有劉理順的題詠,想到信中的字跡,知道那信和銀兩該是出自劉理順之手,於是偕同家人一起到劉府拜謝。不過,意外的是,劉理順竟拒不承認有此事。 第二年,崇禎七年甲戌年(公元1634年),劉理順再度北上赴試,這年他已經五十三歲了。他中舉時才二十來歲,之後參加十次會試,屢試屢敗,這是他第十一次參加會試。這一回,他順利地通過了會試。 到了殿試時,劉理順由於已經遭受太多次的失敗,根本無意爭魁,也就心裏坦然,無所顧忌。寫應試文章時,每遇到遷就格式就有損文氣、文意的地方,他總是以意、氣爲重,不合格套也在所不惜。 殿試畢,讀卷大臣將擬好了名次的頭十二本卷子送呈崇禎帝審定。這些卷子大都是嚴格按格式要求寫作的,因遷就了格式,就不免顯得呆板空洞,套話多。崇禎帝將這十二本卷子翻來覆去看了兩三遍,始終皺着眉頭。讀卷官們見形勢不妙,趕緊跑回內閣將第二套十二本拿來,崇禎繼續翻閱。眼看又翻了七八本,仍然沒有挑出合意的。閣臣們無奈,只好又跑回去乾脆將所有的考卷都抱來。 崇禎帝反覆翻檢的結果,認爲原擬的第二十二名考卷,能暢所欲言,質量最高,就定爲第一,這本考卷正是劉理順的。 劉理順十一次赴會試,歷時三十年,五十三歲終得大魁,取得狀元。在殿上宣旨唱名,傳呼新進士晉見天子之後,崇禎對自己選定的狀元十分滿意。得意地對近臣說:「朕今天得到一個年高有德望之人。」遂拜劉理順爲翰林院修撰。劉理順歷官南京國子監司業,左中允,右逾德,經筵講官等職。 (參考數據:《寄園寄所寄》、《明史考證》、《明史紀事本末》)△